有多少人还认识这些老物件

梁江洪

<p class="ql-block">这些银色的线轴静静躺在浅色的桌面上,像一排等待被唤醒的老友。它们曾穿梭于缝纫机的节奏里,伴着“哒哒”的声响,在布料间织出生活的温度。如今,针线活成了少数人的手艺,这样的线轴更是少见。年轻一代或许只在影视剧中见过它们的身影,摸都没摸过。有多少人还认识这些老物件?它们不只是工具,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母亲低头穿针引线的侧脸,祖母缝补衣角时的轻叹,都在这小小的线轴上缠绕成记忆。</p> <p class="ql-block">那台老旧的机械装置,像从时间的缝隙里被捡回来的遗物。金属的锈迹不是瑕疵,而是年轮的印记;齿轮虽不再转动,却仍能让人听见它曾经的轰鸣。它曾是某个工厂或作坊的心脏,带动着生产与生计。如今它静默地立在木桌上,像一位退休的老工人,双手布满老茧,却不再被需要。它的复杂结构对现代人来说或许像天书,可就在几十年前,还有人靠着手感和经验,日日与它打交道。如今,这样一台机器,能认出来的人,怕是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阳光斜斜地洒进来,一把木秤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秤杆上的红绳在光里泛着暖意。那方方的秤砣,沉甸甸地挂着,仿佛还称过柴米油盐的分量,也称过人情冷暖的轻重。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就是靠着这样一杆秤,换来一声声“公道”的赞许。如今电子秤早已普及,精准、快捷,却少了那份手起秤落的仪式感。这杆老秤,像一位退休的老掌柜,静静地躺在记忆的角落。有多少人还认得它?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一秤一砣之间,藏着多少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那把木制高脚凳,稳稳地立在白墙前,凳面被岁月磨出了温润的光泽。它不像家具店里的新品那样光鲜,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旁边的木桶也旧了,桶沿的裂痕像是笑纹,盛过水,也盛过时光。这样的凳子,曾是乡下人家厨房或院落里的常客,老人坐着剥豆,孩子踩着够窗台。如今,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它们早已被轻巧的塑料椅取代。这些老物件,不声不响地退出了生活,像老朋友悄悄走远,连告别都没有。我们习惯了新,却忘了旧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那盏复古的玻璃油灯,像从老电影里走出来的角色。玻璃灯身透着旧时光的清澈,底部的花纹像是手艺人一笔一划刻下的心意。金属灯罩上的小烟囱,曾让灯火在风中依然安稳。在没有电的年代,这样一盏灯,是夜晚唯一的光亮,照亮过读书的孩子,也照亮过守夜的母亲。如今,我们一按开关就是满屋通明,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围灯夜话的温情。这盏油灯,不只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一段慢生活的象征。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叫出它的名字,知道它怎么用,又从哪里来?</p> <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还认识这些老物件?它们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或短视频里“怀旧”的标签。它们沉默着,不争不辩,只是静静地提醒我们:有些东西,虽然老旧,却承载着手艺、人情和时间的重量。我们往前奔得太快,偶尔也该回头看看——那些被遗忘的老物件,其实从未真正离开,它们只是等着被记住,被说起,被重新认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