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改银有感望江县委县政府向新当选的朱茂炎院士致贺信》

媒体联盟•书画艺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改银有感望江县委县政府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当选的朱茂炎院士致贺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池大地传佳讯,三孝故里喜盈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茂才深耕三十载,炎志笃行探乾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岩层解码亿年史,化石昭彰生命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院士荣归添异彩,望江逐梦展图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心不忘桑梓地,智献家乡助赋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君再攀科学顶,功勋卓著鉴永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尊敬的朱茂炎院士:</b></p><p class="ql-block">三孝故里传文脉,古韵雷池耀荣光。家乡人民欣闻您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崇高学术称号,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共望江县委、望江县人民政府谨代表家乡65万父老乡亲,向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从望江走出去的地质古生物学领域杰出科学家,您率领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与地质学等前沿领域获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揭示地球生命系统协同演化机制作出了卓越贡献。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对您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您个人的无上荣光,更是全体望江人民的至高荣耀!家乡人民以您为荣,以您为傲!</p><p class="ql-block">当前,全县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深度融入安望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纺织强县、滨江新城”发展定位,按照“1+2+N”发展思路,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我们热切期盼您常回家看看,感受家乡新貌,聆听熟悉乡音,畅叙浓厚乡情。恳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为望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您学术之树常青,不断攀登新高峰、再创新辉煌!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中共望江县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望江县人民政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5年11月21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a href="https://www.wangjiang.gov.cn/xwzx/wjyw/2030192750.html"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新闻来源望江人民政府网</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关报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望江骄子 学界泰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祝贺安徽安庆望江二中校友朱茂炎当选院士:31载深耕,解锁地球生命演化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文/江改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家、诗人、评论家)</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安徽望江二中校友、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与地层学家朱茂炎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成为江苏省新增6位科学院院士之一。这位从望江山水中走出的科学家,以31载光阴深耕新元古代—寒武纪地球环境与生物演化研究,用精准的数据、严谨的论证与执着的坚守,在地球46亿年的时光长河中,勾勒出复杂生命起源与演化的清晰脉络,为母校、家乡乃至中国科研事业赢得了至高荣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术巅峰:解码亿年生命演化密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茂炎院士的科研生涯,始终聚焦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谜题,以一系列颠覆性成果重塑全球学界认知,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构建全球地质研究“时间标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系统性开展新元古代—寒武纪综合地层学研究,首次建立全球寒武纪碳同位素地层曲线,并牵头修订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全球年代地层标准。这一成果如同为全球地质学家提供了一把精准的“时间标尺”,让不同地区的地层研究有了统一的对比依据,极大推动了国际地质学科的协同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揭秘“雪球地球”的时空密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过多年野外勘探与实验室分析,朱茂炎团队精准测定新元古代大规模冰期(“雪球事件”)始于716 Ma、止于635 Ma。这两项关键年龄值被国际年代地层表正式采纳,成为成冰系与埃迪卡拉系底界的全球标准,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界的“雪球事件”时空范围争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破解“寒武纪大爆发”核心谜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创新性提出动物寒武纪大爆发多幕式演化模型,通过分析全球多地地层样本,证实氧气含量是控制生命爆发的关键因素。2025年最新研究更取得重大突破:揭示地球轨道变化驱动海洋营养物质输入,引发氧含量周期性波动,为生命爆发提供了“天然起搏器”,这一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系统协同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刷新生命演化史的“最古老记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朱茂炎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16.35亿年前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一发现将该类生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7000万年,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再次改写了人类对生命演化历程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攻克“达尔文困惑”的关键证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他主导华南四大特异埋藏化石群(澄江、凯里、瓮安、蓝田)的发掘与研究,发现多种罕见过渡性化石。这些化石清晰展现了早期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轨迹,为破解“达尔文困惑”(寒武纪生物快速爆发与演化过渡缺失的矛盾)提供了直接且关键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界担当:科研与育人的双重标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学术领域深耕的同时,朱茂炎院士始终兼顾科研引领与人才培养,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无私的育人情怀,成为学界公认的“双标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多维学术任职,引领国际前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同时肩负国际地层委员会成冰系分会主席、寒武系分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担任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地层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牵头中德国际合作项目10年,成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让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舞台拥有重要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重磅荣誉加身,彰显学术分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朱茂炎早在2013年就当选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成为该领域获此殊荣的少数中国科学家之一。此外,他还斩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等多项重磅荣誉,其科研实力与学术贡献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丰硕科研产出,书写学术华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截至目前,朱茂炎院士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2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论文集18部。多项研究成果因具有里程碑意义,被写入中外高校教科书,4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2次入选“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标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深耕育人一线,传承科研精神</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导师,朱茂炎院士先后培养博士9人、硕士7人,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学生眼中的他,是“爬山永远走在前面”的领路人——野外勘探时,他总是第一个攀上陡峭山壁采集样本;生活中,他穿了12年的旧文化衫,却对学生倾囊相授知识与经验;科研上,他坚持“长期主义”,鼓励学生“深耕冷门领域,坐得住冷板凳”,带领团队往返于燕山山脉与南京实验室之间,把“挖石头”变成“开盲盒”的探索之旅,让科研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心之路:从望江山头走向国际前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茂炎的科研人生,始终镌刻着“不忘初心、坚守热爱”的底色,其成长轨迹更是一部充满执着与坚守的奋斗史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朱茂炎出生于安徽望江县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时期,他就读于望江二中“回龙宫”校区,校园里的树林是他常去的“沉思之地”,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在此时悄然萌芽。1981年,18岁的朱茂炎不顾父亲“学地质太辛苦”的反对,背着14斤重的棉被,远赴长春地质学院求学。这份对地质学科的纯粹热爱,成为他日后科研道路上最坚定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求学路上,朱茂炎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态度:1985年获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毕业。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所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做起,在实验室里反复分析样本,在野外勘探中风吹日晒,一步步成长为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学科领军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年来,他始终扎根科研一线,拒绝浮躁与功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古生物学研究中。从望江山头的懵懂少年,到国际学术舞台的顶尖专家,朱茂炎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热爱,能抵御岁月漫长;极致的执着,能解锁宇宙奥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代回响:望江骄傲与精神灯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茂炎院士的当选,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巅峰,更是望江二中、望江县乃至安徽省的荣耀。他从家乡的土地上汲取成长的力量,又以卓越的成就为家乡增光添彩,成为无数家乡学子心中的“榜样灯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的科研精神——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长期坚守、对青年的无私传承,不仅激励着科研工作者深耕领域、勇攀高峰,更启迪着广大青年:无论选择何种道路,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望江山水中走来,向科学巅峰走去。朱茂炎院士用31载光阴,解码地球亿年生命演化的密码;用一生坚守,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热爱、执着与传承的史诗,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改银与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专家学者一起,并题书《奋进》相关报道请点击下面的标题</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utg57l?first_share_to=weibo&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329455%20%EF%BC%88%E4%BD%BF%E7%94%A8@%E7%BE%8E%E7%AF%87%20App%E5%88%9B%E4%BD%9C%EF%BC%89" target="_blank">王者荣耀璞玉琢成 智慧人生纵横赋能——中国管理咨询领军者,北大纵横创始人,第八、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王璞教授 </a></p> <p class="ql-block">江改银与苏德忠院长,并题书《奋进》相关报道请点击下面的标题</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wa0phn?first_share_to=weibo&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329455%20%EF%BC%88%E4%BD%BF%E7%94%A8@%E7%BE%8E%E7%AF%87%20App%E5%88%9B%E4%BD%9C%EF%BC%89" target="_blank">江改银致苏德忠院长:东坡后裔苏德忠,名副其实艺术融;字画佛学儒释道,中华文化一坐标! </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改银有感安庆市委市政府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当选的吕昭平 朱茂炎 汪双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位安庆籍院士致贺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宜城秋实传嘉讯,皖水欢腾贺俊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杰齐登科圣殿,一身深植报国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昭平铸器强基业,茂炎探石解码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杰筑途通远域,乡关翘首盼新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心不负桑梓地,智耀安庆启华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逐青云攀绝顶,荣光永驻皖江巅。</p> <p class="ql-block"><b>【本期人物】</b></p> <p class="ql-block"><b>朱茂炎</b></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国际地层委员会成冰系分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小山说</b></p><p class="ql-block">198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云南发现了“澄江动物群”,将“达尔文的困惑”推向顶峰。</p><p class="ql-block">本文专访地质古生物科学家——朱茂炎,自2004年起,他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长期坚持开展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化石发掘工作。</p><p class="ql-block">十几年间,他的课题组采集了数万块化石标本,在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领域做出了诸多引起世界关注的研究成果,包括近期澄江动物群中6块非常罕见的“过渡性化石”(兼具祖先及其后代特征形状的生物化石)的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那么,这样一位钟情古生物的科学家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又为何选择寒武纪这个特定时期开展研究呢?他怎么看待当下古生物学科的年轻人培养呢?</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地质古生物学家,了解一代地质人的坚持和努力。</p><p class="ql-block"><b>林中有两条路</b></p><p class="ql-block">学地质,是朱茂炎在高中一个偶然的契机下萌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朱茂炎的高中就读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学校坐落于县城东的白虎山头,是一个很老的校区——“回龙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p><p class="ql-block">由于离城几里地,白虎山头又有很多古树和老房子,并保留了一片树林,学校环境优美,十分安静。上学期间,每天吃完晚饭至晚自习之间是一个放松心情的课余时段,朱茂炎便常常和同学到学校树林里散步。</p><p class="ql-block">望江县在长江的北面,尽管有一些丘陵,但基本上是一个平坦的围垦区。与之对应的江南则群山俊秀。有一天傍晚,刚刚雨过天晴,空气能见度非常高,朱茂炎说:“散步时看见对面江南的群山好美好美,我从来没爬过山,就与一起散步的同学说‘咱要是能到大山里爬爬山,走走路该有多舒服、多得劲!’”</p><p class="ql-block">一起散步的同学则对他说:“你这个简单,<b>以后你上大学就学地质,搞地质的人天天爬山。”</b></p><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朱茂炎心里生了根,这种好奇心也成为他选择走向地质学最原始的动机。那时候的朱茂炎觉得,如果能天天爬山,那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1981年,朱茂炎如愿考进了远在东北的长春地质学院。<b>他至今仍记得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着:“欢迎你,未来的地质工程师”。“这句话,对那时候的我很神圣。”他说。</b></p><p class="ql-block">由于长春远在东北,父亲认为那里天气太冷,吃的也是高粱玉米,坚决反对。为坚持梦想,朱茂炎不顾父亲反对,背着家里为防寒准备的、足有14斤重的棉被,坐了近三天的火车,提前一个礼拜到了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开始了自己的“地质生涯”。</p><p class="ql-block">但真正开始地质课程学习之后,朱茂炎发现要吃的苦头比他想象中多得多。不过,他依然选择了一路坚持,并选择地质学中最基本的古生物学作为主攻专业方向,先是考取了本校研究生,后又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读博士。</p><p class="ql-block"><b>直到1992年,朱茂炎博士毕业,他也真正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b>因为在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包括期货等新兴市场在国内兴起,给原有的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地质工程师和科研也变得不再那么神圣。那时,很多和朱茂炎差不多年龄的人纷纷选择考托福、GRE出国留学,学地质的同学纷纷改行,朱茂炎也面临很多新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图一:1990年,朱茂炎和同学发掘澄江化石(右二)</p><p class="ql-block">不过深思熟虑之后,朱茂炎最终选择坚定地走地质古生物之路,并将研究方向聚焦在“澄江动物群”——它的发现和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是整个中国科学界一个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条在当时并不算主流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不过朱茂炎说:“那时候,基本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着、经历着,一步步向前走。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就像生物演化一样,它有不同的机遇和方向。尽管社会上别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只要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就足够了。<b>而我抓住了机会,做了自己想干的事。”</b></p><p class="ql-block"><b>抓住“寒武纪”</b></p><p class="ql-block">1984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在云南澄江的帽天山发现了保存精美的寒武纪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群”。朱茂炎的博士生导师陈均远先生从一开始就与侯先光合作,展开了澄江动物群的化石发掘和研究工作。 1989年,开始读博士的朱茂炎研究方向初步选择的是与“奥陶纪”有关的研究,“奥陶纪”比“寒武纪”要晚一个地质时代。在一次做博士论文选题讨论时,导师陈均远建议他也试试是否可以开展澄江动物群的研究。朱茂炎选择先去澄江探探化石的保存和研究潜力再做决定。短短2个月的时间,他几乎发现了过去前人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所有化石类别,澄江生物群的化石保存和研究潜力令朱茂炎震惊。 于是,朱茂炎将博士论文定为“澄江动物群的埋藏学”,开始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b>真正‍‍做下去之后,他发现这个课题‍‍越做越重要,越做越有更多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和视野也越来越宽,从这个选题里完全脱不开身了。</b> 朱茂炎说:“澄江动物群的研究跟一般的古生物研究完全不一样‍‍,‍‍一般的古生物学研究是发现化石,然后进行描述,命名新发现的物种。<b>但澄江动物群中的化石能回答生物进化中的本质问题,它不是简单的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的演化问题,而‍‍是整个地球复杂生命的快速起源演化问题。”</b>90年代,可以说中国科学界甚至整个世界科学界都在关注澄江动物群的研究。</p><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期,《Nature》杂志的封面文章和美国《国家地理》对澄江化石群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澄江化石群的发现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随后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一系列重大化石发现,得到美国的《时代周刊》、《Discovery》,德国“明镜周刊”以及世界各地媒体的争先报道。</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先生对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他认为自然界的很多规律就‍‍像生物演化一样,‍‍有很多偶然性,‍‍一些快速的偶然变化可能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本质。‍‍他强调,澄江生物群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发现,‍‍它对其他学科也有很多借鉴和启示意义。 <b>在这样浓烈的关注氛围下,朱茂炎自己也越来越沉浸在寒武纪的研究中,一做就是几十年。</b>即便期间发表了多项重要发现和成果,但朱茂炎一直不忘反思自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 </p> 图二:2000年,加拿大洛基山区发掘布尔吉斯页岩化石为此,朱茂炎长期致力于国内外合作,希望从多科学交叉的角度开展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一年,朱茂炎都要召集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相关人员召‍‍开学术交流会,目的是促进科学交叉,培养人才。<strong>现在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已经发展壮大,从原来的30人左右扩大到将近200人。</strong>  <p class="ql-block">图三:2015年,中英合作研讨会(南京)</p><p class="ql-block">朱茂炎提到,他与国外团队合作时,英方团队在利用数学模型辅助分析地球与生物演化中具有巨大优势,而在中国这样的人才特别少。 “研究到了一定程度要做很多数学模型,我们地球科学,特别是开展地质时期地球与生命演化方面的数学模型研究确实很欠缺。我国很多做模型的人才大部分是在做现代地球的研究,比如与大气相关的气候模型,这些大型复杂模型用到地球历史的研究中不可行。我们只能通过国际合作,不断地向国外同行学习。”朱茂炎说。</p> <p class="ql-block">图四:2010年中德合作项目10周年学术交流会</p><p class="ql-block">与国外团队合作时,朱茂炎常常有意识地提携年轻人,<b>他一直希望在短板方面培养出中国自己的年轻人才,把一些欠缺尽快补上。他强调说:“独立行走特别重要。”</b> 为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探讨演化,也为了回答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朱茂炎把自己的研究维度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断延伸追溯到了6亿年、7亿甚至8亿年前。实际上,‍‍近些年朱茂炎的课题组还开展了华北燕山地区16亿年前的化石研究,不仅发现了全球最早的真核生物群,还发现了个体达到30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将宏观多细胞藻类生物的最早记录提前了将近10亿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 除‍‍生物化石外,朱茂炎还从整个地球的演化角度探讨生物演化的奥秘,他说:“地球是一个系统,‍‍生命的演化脱离不了地球系统的演变,所以要做很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朱茂炎看来,做地球系统的演化研究要有全球视野,‍‍他的课题组把研究从中国的华南、华北和塔里木盆地,拓展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摩洛哥等地。‍‍甚至把地球放在太阳系和宇宙的角度来‍‍看,朱茂炎强调:“这‍‍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不探讨这些关系,我们的认识永远不全面”。</p> <p class="ql-block">图五:2018年3月,巴基斯坦北部野外考察<b>为此,朱茂炎现在仍坚持在全世界各地开展访问研究,且常常深入到野外甚至无人区寻找化石的踪迹。</b> 除此之外,朱茂炎也很关注科学教育、科普教育。 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中发现了大量距今6亿年前的动物胚胎化石,这些化石保存细胞核等亚细胞结构,是全球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独一无二的窗口。然而,这样重要的世界遗产没有得到关注和保护。2017年前后,朱茂炎团队发现那里巨型挖掘机的挖矿速度效率惊人,保存化石的磷矿几乎很快就要挖光。 随即,朱茂炎采用各种形式呼吁保护。按照当时惊动一时的国内外媒体的说法,<b>地球6亿年前的生物演化历史最后变成了几袋磷肥。</b>最后,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后,瓮安磷矿这一珍贵化石产地得到了保护。 至今,朱茂炎对这件事情充满了痛心和遗憾。也是从这件事情开始,<b>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和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无比遥远,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而这一切的根源或许是——教育。 </b> 于是,近几年里朱茂炎一直希望科学教育、科普教育能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他自己也切身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培养一个“年轻人”</b></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5日,由朱茂炎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在云南的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章氏麒麟虾”,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p><p class="ql-block">麒麟虾这一造型奇异的五眼虾形动物,嵌合了奇虾类等多种节肢动物祖先类型和真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缺失环节,为节肢动物主要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关键参考点。</p> <p class="ql-block">图六:麒麟虾正模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科学发现新闻发布后,几天内迅速占据热搜榜,读者阅读达到惊人的4亿人次。这项发现也入选了 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和“十大地质科技进展”。</p><p class="ql-block"><b>一个重要化石的发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b>而每一个标本的认识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像麒麟虾这种化石,有的标本可能从20年前的1990年代就积累了下来,要想达到相对完整的了解,就需要不断的积累更多和更好的标本,这个过程有时候可能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p><p class="ql-block">而关于麒麟虾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一个年轻人——曾晗。朱茂炎说:“《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麒麟虾论文,实际上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化石发现,而是曾晗这个人。”</p><p class="ql-block">曾晗大二时就进入朱茂炎的课题组,此后朱茂炎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从事节肢动物化石研究。</p><p class="ql-block">节肢动物不仅是当今地球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在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一开始也是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可以说是演化最成功的动物。因而,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是演化生物学界最受关注的研究之一。</p><p class="ql-block">澄江动物群化石最多的就是节肢动物,对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奥秘非常关键,但研究难度非常大。为培养曾晗,朱茂炎希望曾晗能把基础打好,系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多看标本,这样看问题角度才能更加透彻、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从进入课题组开始,朱茂炎要求曾晗建立节肢动物的化石性状数据库,从建立化石数据库到‍‍分析数据库,需要系统学习数据库分析和演化谱系模型分析方法。为此,朱茂炎专门送他去美国,向相关方面最好的老师学习,参加国际培训班,这样系统的学习和积累,曾晗一直干了很多年。<b>最终,曾晗没有辜负朱茂炎的期望,他把麒麟虾这个研究做到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这篇麒麟虾论文的发表前后时间加起来有一年多,经过了严格的三轮评审,作者没有一个外国人,全是朱茂炎研究组的成员。朱茂炎强调:“‍‍正是我们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研究方法和手段都全面达到了‍‍顶级的水平,才能获得这样一个结果。”</p> <p class="ql-block">图七:麒麟虾研究集体(右一曾晗、右三朱茂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对于这篇文章‍‍入选2020年十大进展,朱茂炎说:“这并不是我的目标,<b>重要的是我们培养出了一个年轻人,我们课题组自己独立完成了这项研究,在这方面不再需要向别人学习,这才是我们的自豪。”</b></p><p class="ql-block">朱茂炎多次谈到年轻人的培养,他认为科研界要始终不断努力培养像曾晗这样的年轻人,发挥年轻人的力量,哪怕一个课题组只是带动了一个、两个。</p> <p class="ql-block">图八:2016年带领学生开展野外研究</p><p class="ql-block">最后,朱茂炎语重心长地说:<b>“其实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学在很多方向上已经不比别人差了,‍‍有了影响力,也‍‍能够与国际并驾齐驱,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最有成就感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采访&撰文丨李玉茜※编辑丨邓舒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改银简介】</b></p><p class="ql-block">江改银笔名江涛、肖光,1964年4月22日出生,安徽望江县人,退伍军人,资深媒体人,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理事,法治中广TV执行总编,媒体联盟时代名家总策划、总编辑,中国诗书画联盟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红色文化影视中心制片人,中国长剑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兼任宣传部部长,凤凰通讯社新闻影视中心副主任,中国雷池文化总编辑,中国影视歌曲歌手大赛宣传部长,世界大健康运动联盟宣传部长,湖畔大学客座教授,京展律师事务所文化顾问,中国应急救援管理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海陆空救援北京总队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物》《风云人物》《时代名家》总策划。《中华风采》杂志执行总编。</p><p class="ql-block">江改银系世界中文作家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出版诗歌3000余首,策划参编主编图书著作100 余部,获奖数百次,连续多年荣获“感动中国艺术人物”荣誉称号,在部队期间多次立功获奖,倾心文化事业,退伍后创办雷池文化报社,从事大型文化策划活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新闻中心,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国家会议中心,中国美术馆等地策划举办过中华人物高峰论坛、年度颁奖盛典暨新闻发布会,以及时代名家系列书画展和各种公益活动,三十余年来,长期奔波海外及全国各地,致力传播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为共铸中国梦乐此不疲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bIEXdAmp9THi7GHZQfmyw"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y6njhb" target="_blank">【吴建国老师推荐】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毕业的朱茂炎:用31年“穿越”寒武纪,努力破解达尔文困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xlodd3" target="_blank">沪黔同心沐法治 ,千里送法暖民心,——上海律师团队赴黔志愿服务纪实,文/江改银</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xl2p9g" target="_blank">【艺苑风景】书画中国:知我者寡!大师范曾:“妒恼怨恨”构成了对中国当代优秀人才的污泥浊水!</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wz610v" target="_blank">艺心传情 大爱致远——人民艺术家刘海的文化公益之路深度解读 文/江改银(作家、诗人、评论家,世联盟宣传部长)</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xt5jdw" target="_blank">媒体联盟•书画艺术截至2025年11月20日(阅读量八千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