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21日,怀揣着对海南本土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切期盼,我作为海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通讯报道员骨干培训班的一员,与四十余位同仁一同走进了海口市永兴镇的卓津蜜蜂养殖基地。曾多年在省政府机关履职,又近五年扎根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亲历过无数产业的兴衰更迭。而此次卓津之行,却如春风拂面,悄然吹散了我对传统农业的固有印象,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这个传承六十余载、历经三代人耕耘的“养蜂世家”,早已超越传统农耕的边界,走出了一条融合生态、科技与人文的乡村振兴新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阳光洒落,大巴缓缓驶入羊山腹地。火山熔岩地貌苍劲雄浑,裸露的黑色玄武岩与稀疏却顽强的植被交织成一幅大地史诗,静默诉说着时光的厚重。就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孕育着最甘甜的生命馈赠。卓津家族第三代“掌蜜人”陈卓津热情迎上,目光坚定而温润,言语间流淌着对土地与蜜蜂的深情:“这片富硒的火山土壤,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蜜库,滋养着上千种野生蜜源植物。四季轮转,花期不绝,为蜂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然花粉。”他轻声道,“我们采的不只是蜜,是‘火山精华’;每一滴,都是大地的呼吸与阳光的凝练。”</p> <p class="ql-block">步入窗明几净的检测室,墙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品质的无声丰碑。陈卓津拿起一瓶金黄透亮的荔枝蜜,光线下如熔金流动,他亲切地称之为“火山流金蜜”。“从蜂箱到餐桌,每一滴蜜都必须经得起检验。”他语气坚定,“我们引入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制定严于国标的内控流程,每一批蜂蜜都要经过原料筛查、理化检测、微生物检验等多重关卡。唯有完全达标者,方可贴上‘卓津’标签。”这份近乎苛刻的坚守,让“卓津”不仅在国内赢得信赖,更远销加拿大、日本等地,将海南的甜蜜,酿成了世界的回甘。</p> <p class="ql-block">回望来路,是一段披荆斩棘的奋斗史诗。1979年秋,年轻的陈卓津从《中国养蜂》杂志中窥见希望:意大利蜂杂交品系产量高、产品多元,远胜传统中蜂养殖。这一发现如星火燎原,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同年12月,他怀揣大队退赔的300元,踏上前往广西合浦农科所养蜂场的求知之路。火车上,他紧抱装着书籍与衣物的行囊,心中满是对技术的渴求。就在那一年春节,他放弃与家人的团圆,独守广西浦北的红花草田,凌晨巡蜂、深夜记录,只为掌握科学养殖的精髓。一年苦学,蜂群繁育至15群。1980年春归海南,短短30天荔枝花期,15群意蜂竟采蜜600余斤,产量媲美百群中蜂。这一奇迹坚定了他的信念:科技兴农,方能点石成金。此后四十余载,他砥砺前行,至今,蜂群规模达四千多群,成为海南养蜂业的领航者。</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余晖温柔地洒在蜂箱之上,归巢的蜂群嗡鸣轻响,仿佛大地的低语。离开基地时,我久久回望这片静谧而蓬勃的土地。作为一位见证过乡村变迁的老同志,我深切体悟到:新时代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的单一图景。卓津蜂业的辉煌,源于“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守的是三代人对品质的匠心如一,创的是产业融合、生态循环与共富共享的现代模式。它不仅酿出了甜美的蜂蜜,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这份源自火山沃土的坚守与光芒,值得被更多土地铭记与传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