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及年画,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年画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对于1950后到1980后出生、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年画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80后的我,对年画有着深刻的记忆,那些关于年画的过往,承载着浓浓的年味和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前,一到腊月二十,大家就必须去赶集。腊月二十的集市,是一年年末最大的集市,虽然初五的集市在年初最为热闹,但也比不上腊月二十的集市。按照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进入腊月二十,就意味着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人们必须把过年要用的、穿的、吃的,以及自己用的、送礼用的物品都置办齐全。而一个集市,基本上就能满足人们所有的采购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集市上,吃的有各种瓜子、果糖、瓜果、面点,还有过年必备的鸡鸭鱼等生熟肉类,以及招待客人用的生熟下水、上供祈福用的猪头。想省钱的人可以买生肉回家自己煮,图省事的人则可以直接买熟肉备着。此外,还有各种蔬菜。用的方面,刀叉筷子、箅子锅铲子等工具一应俱全。穿的则有各式各样的小孩和大人的鞋子、帽子。除了这些,福字、对联、彩灯、蜡烛、香火、香炉、鞭炮和年画也是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其中,鞭炮种类繁多,年画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年货沿着街道两边一字摆开,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集市的布局也很有规律。集市两头一般是买菜的摊位,第二段是各种年画、花灯、香火、对联和福字,往集市中间走,第三个阶段是卖各种糖果、肉类的区域,再往里则是摆满各种杂七杂八工具、收音机、磁带和唱片的摊位,最里面就是卖各种衣服鞋子的地方。而鞭炮摊总是设置在街道旁有500米深坑的场地上,这大概是为了安全考虑。毕竟,买炮的人总喜欢比赛谁的鞭炮更响,免不了要点燃一些试试响声。但每年炮市都避免不了发生意外,偶尔还会引来搞抓奖的活动。有几年,抓奖活动特别火爆,2块钱一张券,奖品有袜子、不锈钢盆子、自行车、音响、彩电等,没有空奖。有的人抓奖上瘾,花了好几百元也没抓到什么好东西,而运气好的人花4块钱就中了彩电。一旦有人抓中彩电,消息就会在全村迅速传开,这家人一整年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借看电视,顺便夸赞他们的好运气,仿佛大家都跟着中了彩电一样高兴。有一年,村西的王老四家买彩票花20元中了5个自行车,全村人在村中央广场放鞭炮庆祝,那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们来到集市,总是要从西头挤到东头,再从南头挤到北头,才能把过年的必备物品购置齐全,最后再去炮市买鞭炮。平日里大家或许都很节俭,但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变得大方起来,尽情享受着过年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起年画,它在过年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用途也十分广泛。首先,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要贴大门的门神,以守护一家平安吉祥顺遂;供桌前要贴天帝像,灶台前要贴灶王爷像,进门屏风中间要贴护院神像,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年长老人屋里的正堂要贴代表祝福长寿的松鹤延年大画,两边还配有对联;新媳妇屋里则张贴福娃画;客厅墙壁上会挂着梅兰竹菊或者带有山水图案、人物图案、明星图案的挂历(带有日历那种);还有的人家会挂毛主席的画像。就像对联一样,大门口、客厅门口、牲畜棚门口贴的内容和寓意都各不相同,而且每年都要换新的,这样当亲朋好友来串门时,就能感受到一股新的生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去赶集时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谁买了什么画,自己有没有落下,不然还得等到腊月二十五的集上去补买。但到那时,不一定能买到心仪的年画了,因为很多外地的商贩都不来赶集了。一来他们自己家也要置办过年的物品,二来快过年了,大家都想图个安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每每去古玩市场看到老旧的年画,那些从前村里过年的烟火气就会涌上心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炮竹声就会一直响到正月十五。然而现在,从城市到农村,过年不让放炮、拜年磕头了。很多人由于工作繁忙,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少了许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12点,还要守岁到天明的场景也渐渐消失了。时代在变迁,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过年也很难见面,只能通过手机视频或者微信送去祝福,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些值得回味的,浓浓的年味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