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陈德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992767</p><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陈德汇</p> <p class="ql-block">沿着商丘东城墙的豁口往里走,绕过几处新修的仿古街市,喧嚣便渐渐被隔在了身后。眼前是商丘南湖,偌大的湖泊,碧波荡漾。一处僻静的港湾,一条小路尽头,一片古朴的建筑卧在秋日的晴空下。一扇黑漆的大门便是应天书院了。没有岳麓的层峦叠嶂,没有白鹿洞的泉石清幽,安然地坐落在一片平芜之上,仿若一位退隐的耆宿,默然不语,却有一种让人敛声屏气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中唯一由私学跃升为国子监的“最高学府”,素有“州郡置学始于此”之誉。以“国子监”身份奠定北宋教育制度雏形;其“学以致用、德才兼备”的理念及范仲淹的教育改革,对后世书院和科举制度影响深远,与岳麓、白鹿洞、嵩阳并称“中国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光辉的名字~范仲淹。他主理期间,执起教鞭,以“明体达用”为宗旨,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播撒进学子们的心田。提倡革新,不只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是一种精神的气象。从这书院里走出的,不是只能作诗文的才子,更是心系苍生的士人。把“学以致用,德才兼备”的理念,像一颗种子,从此地生发,荫蔽了后世千百年的书院与科举,直至今日,我们仍在追寻延续这样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青灰色的砖墙历经岁月洗刷,门楣上“应天书院”四字,也重新烫金。跨过一道高高的木门槛,一步便踏入了千年前的光阴里。院子阔大而整洁,几株古柏苍劲地指向天空,浓荫蔽日,树叶在风中沙沙的响声,书院没有学员很是寂静。这静不是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一种饱含了文思与积淀的沉静,如一池深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着无尽的动能。</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顶,横梁悬架,棱木撑立,青瓦齐整铺排,倚靠密如珠网的木架构上,稳固结实。</p> <p class="ql-block">独自在庭院中踱步,讲堂的门敞开着,里面空无一人,只有“明道”、“立德”几块匾额高悬,墙上图片仍在无声地宣讲。倚着门框,眼前空寂的厅堂,仿佛冠带云集,学子如堵。听见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声,那青衫士子们为了一句经义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这里,曾是私学的翘楚,国之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何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一片梧桐的黄叶,悠悠地打着旋,飘落在我的肩头,又滑到地上,像是谁递来的一封旧信。叶脉纵横,如古老的文字,讲述一段沉默而挺拔的历史。应天书院,倚仗人文的风骨,一砖一瓦、一字一句,以纸墨为盾,以书声为甲,守住了宋人心里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那寸山河。把朗朗书声留给后来者,把“天下”二字,端端正正写在自己的脊梁上。</p> <p class="ql-block">夕阳的余晖,给屋瓦染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我缓缓走出书院,回头望去,那沉静的院落沐在夕阳里,像一册合上的、纸质发黄的巨著。书院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那种由范仲淹们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却早已越过高墙,汇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里,奔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