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听梵声

退休升活

<p class="ql-block">《二月河传》是一部关于著名作家二月河的传记作品。二月河以其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闻名,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清朝几位重要皇帝的生平事迹,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学魅力。</p> <p class="ql-block">《二月河传》详细记录了二月河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书中不仅回顾了他的成长背景和早期生活,还深入探讨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读者成长为一代文豪的过程。此外,该书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二月河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月河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感受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这部传记不仅是对二月河个人成就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解读二月河的生死观“生未必欢,死未必哀,君子随分守时而已”:</p> <p class="ql-block">1. 生未必欢: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欢乐,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不应过分追求表面的快乐,而应坦然面对生活的起伏。</p> <p class="ql-block">2.死未必哀:死亡也不一定是悲伤的事情。在二月河看来,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个必然阶段,不必过于恐惧或悲伤。</p> <p class="ql-block">3. 君子随分守时而已:真正的君子应当顺应自己的本分,遵守时势的变化。这里的“随分”指的是安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守时”则是指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整体意思是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行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强调了在面对生死时应保持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翻书就像走进一座静谧的庭院。目录页上那些章节名——“等闲惊起故园心”“时人不识凌云木”“凌云健笔意纵横”“兴酣落笔摇五岳”——不只是标题,更像是通往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门扉。每一道门后,藏着一段沉潜的岁月:家风的熏染、求学的执着、军旅的淬炼、转业的转折。这些字眼排列整齐,却仿佛有风穿过纸页,吹动了那些未曾言说的沉默时光。我常想,一个写作者的内心,是否也如这目录一般,层层递进,由外而内,最终抵达那个最干净、最澄明的角落?那里不喧嚣,不浮躁,只有一尘不染的寂静,和一声若有若无的梵音,轻轻回荡。</p> <p class="ql-block">写作,有时候像春蚕吐丝,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不得不吐。那种从心底涌出的冲动,像春天解冻的溪流,挡也挡不住。你说它是痛苦,它却带着甘甜;你说它是解脱,它又夹杂着挣扎。可正是在这吐纳之间,灵魂才得以呼吸。二月河写帝王将相,写权谋纷争,可字里行间,却总透出一种出世的静气。或许正因他深知尘世纷扰,才更懂得在笔下留一片清净之地。那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选择——在万丈红尘中,为自己筑一座听梵的茅屋。风来不动,雨来不惊,只守着那一缕心香,缓缓书写。</p> <p class="ql-block">跋文页上墨迹沉稳,像是作者在完成长旅后的一声轻叹。这里没有宏大的宣言,只有对来路的回望,对同行者的致意。写传记的人,也在书写一种理解与敬意。而读它的人,仿佛站在另一端,听见了那些未曾谋面的思想回响。书页边缘的折痕,像是时间留下的指纹,提醒我:有些书,是需要用手掌温度去焐热的。当指尖划过纸面,不只是阅读,更像是一种对话。在这对话里,喧嚣退去,杂念消散,心渐渐沉下来,像落入古寺清晨的钟声里,一尘不染,只听梵声。</p> <p class="ql-block">岩石上的肖像粗犷而深沉,树影斑驳,绿意悄然攀上石缝。那是一张被岁月雕刻的脸,眼神却依旧明亮。麦解放,也就是二月河,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刻在时间里。2019年12月4日上午10时36分,南阳黄山仙园,阳光斜照,仿佛那一刻,生与死的界限变得模糊。他走了,可他的文字还在呼吸。我轻轻托着书页,像托着一段未尽的对话。忽然明白,所谓“一尘不染”,并非远离人间烟火,而是身在尘中,心能出尘。就像这石像,立于山林,不争不显,却自有其庄严。而那梵声,或许就藏在风过叶隙的沙沙声里,藏在读者翻动书页的轻响中。</p> <p class="ql-block">“人生所贵在知己”,这几个字落在目录上,竟有了温度。与王岐山的交往,与姚雪垠的相惜,与冯其庸的神交……这些名字串起的不只是人脉,更是一条精神的脉络。真正的知己,未必日日相见,而是在思想的高处,彼此照亮。二月河一生沉潜写作,不趋时,不媚俗,正因他知道,有些声音,只能在安静中听见。当世人追逐热闹,他选择独坐灯下,听内心的梵音。那声音不响亮,却深远;不张扬,却坚定。知己不在多,而在同频。能在茫茫人海中,听见同一声梵响,已是莫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借谁记去作奇传。”</p> <p class="ql-block">这偈语从纸页间浮起,像一片落叶飘进心湖。曹雪芹的自嘲,竟与二月河的心境遥遥呼应。他们都曾自认渺小,却在书写中完成了对时代的凝视。补天之才或许没有,但记录红尘的勇气,他们都有。而正是这些“奇传”,让后人得以在喧嚣之外,寻到一方清净。当文字成为渡舟,载我们穿越百年风烟,最终靠岸的,或许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一颗一尘不染的心——它不染功名,不染悲喜,只静静听着,那来自灵魂深处的梵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