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安平插图/网络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活着》这个书名时,我心中充满了困惑。“活着”,多么简单直白的两个字,既不华丽也不深奥,就像每天清晨睁开眼睛时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念头。我无法理解为何余玉华先生有如此平淡的词语作为书名,更不明白这个简单的两个字背后能承载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份不解,我翻开了这本书,却没想到就此踏入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漫长而苦难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福贵的故事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持续地切割着读者的心。他从一个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到输光家产的败家子;从被国民党抓壮丁的士兵,到土改后艰难求生的农民。他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儿子友庆,失去了女儿风霞,失去了妻子家珍,失去了女婿二喜,最后连外孙苦根也离他而去。每一次失去的就像一场无声的地震,将福贵的生活震得支离破碎,而他却依然站立着,依然“活着”。</p><p class="ql-block"> 余华先生的叙述方式出奇的冷静克制,没有煽情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悲叹,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着福贵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种近乎冷酷的叙述风格反而让痛苦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当我读到友庆因为献血过多而死,风霞因难产而亡,家珍在长期病痛中默默离世时,那种痛不是剧烈的撕裂感,而是一种缓慢渗透的钝痛,就像福贵所经历那样,痛苦已经成为生活的本身。</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福贵为什么要活着?当所有的亲人离他而去,当生活只剩下无尽的苦难,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呼吸、继续劳作、继续与一头老牛为伴?余华先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福贵自己似乎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只是活着,像土地一样沉默而坚韧地活着。</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开始在福贵的故事中看到一种惊人的力量,不是英雄主义的壮烈,不是理想主义的激情,而是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生命的韧性。福贵的活着本身就是对命运的最有力的回应。一切都被剥夺,生命本身成为最后的堡垒,而坚守这个堡垒不需要理由,他本身就是理由。</p> <p class="ql-block"> 《活着》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一个我们不愿直面却无法否认的真相,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战争、饥荒、温疫、自然灾害,个体则要面对疾病、失去、孤独与死亡。富贵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内战到土改,从大跃进到文革,政治运动的浪潮一次次将他卷入深渊。但《活着》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展示苦难,而在于展示了人如何带着苦难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困难的态度。我们这代人生活相对和平富裕的时代,却常常为一些微不足的挫折而怨天尤人。与福贵相比,我们所谓的“苦难”简直不值一提。但《活着》告诉我们,比较痛苦的大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它。福贵没有因为失去家产生自杀,没有因为失去儿女而崩溃,他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却从未放弃生命本身。这种态度在当今这个追求既满足、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重。</p><p class="ql-block"> 在书的最后,年迈的福贵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他给它起名叫“福贵”。两个“福贵”一起在田间劳作,构成了一副既凄凉又温暖的画面。这头老牛仿佛成了福贵生命的隐喻,被岁月摧残得遍体鳞伤,却依然坚持站立,依然在日出时开始一天的劳作。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辉煌的成就,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p><p class="ql-block"> 《活着》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珍贵的礼物,在认识生命的残酷之后依然热爱生命的勇气。它告诉我,活着不需要华丽的理由,在绝望中找到希望不需要宏大的哲学。就像福贵失去一切后依然能对着老牛自言自语,依然能梦见亲人团聚的美好场景,生命自有其内在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会完全熄灭。</p> <p class="ql-block"> 读完《活着》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福贵和他的老牛时常浮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感到生活艰难的时,我就会想起那个饱经沧桑却依然站在土地上的老人。他有没有教导我如何成功,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失败;他没有告诉我如何避免痛苦,却展示了如何带着痛苦有尊严地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活着”这个简单的词语包含了最深刻的人生智慧,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存在于坚持本身之中,存在于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继续前行的平凡勇气之中。</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我忽然明白了余华先生为何选择“活着”作为书名。因为当一切被剥离,当所有的修饰被褪去,剩下的只有这个最基本最强大的事实,我们活着。而有时候,这就足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