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题记:朋友间聊天,于情于事提及“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的经典,余饶有兴趣,逐学究。此言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意思是说:公开场合应注重表扬以激励他人,而批评需在私下进行以维护尊严。此道理蕴含着诸葛亮治蜀的深邃智慧。公堂之上的赞扬如阳光普照,私室之内的规劝似明镜照心,这一扬一规之间,划出了一条尊重人性的智慧轨迹。</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223年,蜀汉新建,根基未稳。诸葛亮面对的不是强敌曹魏,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如何凝聚人心。孔明深知,制度的刚性固然重要,但人心的柔软才是治国的根本。当李严因粮草延误军机时,诸葛未在朝堂上当众斥责这位重臣,而是夜间单独召见,既指出其过,又共商补救之策。李严后来不仅全力辅政,更成为诸葛可靠的盟友。这一幕私室规过的场景,与诸葛公开表彰王平守街亭之功形成鲜明对比。</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公堂扬善,是对善行的肯定与倡导。</b><b style="font-size:20px;">在众人面前的赞扬,不仅让行善者感受到荣耀,更为社会树立了明确的价值标杆。这种公开的肯定如同在集体记忆中刻下正向的印记,激励更多人效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私室规过,则是对过失者尊严的呵护。</b><b style="font-size:20px;">公开批评往往引发防卫与抵触,而私下劝诫既指明了错误,又保全了颜面,为改过留出了心理空间。这需要规劝者放下道德优越感,以平等之心相待。</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诸葛亮的智慧在于他洞察人性——人既渴望被认可,又恐惧当众出丑。诸葛曾在《便宜十六策》中写道:“为政之道,务于民心。”这“民心”二字,不仅指向百姓的物质需求,更包含他们的精神尊严。</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湘军统领曾国藩在管理湘军时,就深谙此道。他会在军中公开表扬那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将领和士兵,让他们的事迹成为全军的典范。这种公开表扬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湘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使得湘军在面对强大的太平军时,依然能够奋勇杀敌,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公开表扬同样适用。企业可以通过表彰大会、内部公告等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公开赞扬,树立榜样,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智慧同样适用于当今生活。在家庭中,父母在亲友面前夸奖孩子的优点,而在独处时耐心指出不足,这样的孩子往往更易建立自信又愿意改进。在职场里,优秀的领导者会公开表彰团队成就,而将批评建议留在私下交流,如此团队既有凝聚力又有进步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做法的精髓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对他人尊严的真正尊重。当我们真诚地发现他人优点并公开肯定,又怀着善意私下指正时,我们与他人建立的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关系。</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光与镜,各司其职。公堂上的赞扬如阳光,温暖人心,激励向善;私室内的规劝如明镜,澄澈明晰,导人向正。诸葛亮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照亮着我们与人相处的艺术——既要有点亮他人优点的大气,也要有呵护他人脆细心。在现实中,在批判与鼓励之间,在公开与私下之间,找到那个既能促人反思又能保人尊严的平衡点。真正的智慧,既在于看见真理,也在于体恤人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