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入门【易学五天训练营课件】

刘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易学思维精华》修订版前言 </b></p><p class="ql-block">《易经》列于《诗》、《书》、《礼》、《乐》、《春秋》之先,据六经之首。其崇高地位,它书莫能及之。而历代学者研究《易经》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人们称之为“易学”。从孔子传《易》以来,历代传承不断。据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曰:</p><p class="ql-block">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p><p class="ql-block">又据《汉书·儒林传》介绍,田何又传《易》于梁人丁宽,“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而施、孟、梁丘正处在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易》学兴盛变革亦在此时,而其中的孟喜,正是焦延寿的老师,焦延寿又传京房,从而形成《易》学史上最为称奇的“象数”学派。</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自孔子传《易》,六传至田何,七传至丁将军。同时,丁将军又从周王孙受古义。古义者,并非孔子《十翼》,盖即许慎所谓秘书,即阴阳灾变之学也。之后,八传至田王孙,九传至孟喜,十传至焦延寿,十一传至京房。而阴阳灾变之学,皆出自孔门,为传《易》者所必学,田何、丁、田王孙、孟、焦、京,单传不绝于缕。其渊源之古,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然而,十一传弟子京房,由于参政遇党祸,英年早逝,其著述甚丰,大多亡佚,仅存《京氏易传》三卷。而西汉易学,所谓孔子嫡传者三家,施雠、梁丘贺之《易》皆亡,唯有《焦氏易林》与《京氏易传》三卷独存。也就是说,西汉易学,到汉末,西京《易》存者,独孟、京二家,有书无师,无以传习。</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除了孔子及其门徒留下的《易传》之外,不论田何、周王孙、丁宽、杨何以及施雠、孟喜、梁丘贺等等,其著作皆佚。也就是说,历史上众多的先秦、西汉之《易》,至东汉已佚,惟一留下一部《焦氏易林》完书。更令人痛心的是,《焦氏易林》在华夏易学传承史上却被冷落、沉寂了两千多年。一位孔子嫡传第十代传人著作,始终不能堂皇地进入历史正史“经部”之中,而是被列入所谓“历数类”、“五行类”、“蓍龟类”、“术数类”之属,足证学术偏见危害之巨!之深!反之,由于最重师传的西汉易学嘎然中断,乃至使所谓“汉易”东汉易学一下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才有了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等旁门左道盛行的所谓“汉易”。先秦、西汉易道一以贯之、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象数符号系统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杂乱无章、不能归一的所谓“象数”-卦变、爻变、爻辰之类。从此,“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易象符号中道失传,充斥易坛的是不伦不类、繁琐之至的东汉之《易》。于是,才有横扫东汉之《易》,空谈易理的王弼之《易》!这就是两汉之交易学传承史上出现的断层现象,然而却彻底改变了先秦易道达两千年之久。所谓汉《易》,乃东汉之《易》;所谓宋儒之《易》理,乃义理,而非《易》理。历史上尽管易著多达三千部,但愈传愈晦。所以先儒赞《易林》实为易象之渊薮,研究大易,不读《易林》,则易象、易数、易义多晦,所以惟《易林》能补两千年《易》注之穷”。因此,“今日之《易》说,东汉人之《易》说也。西汉所遗,皆零词断句,不能会其通。独《焦氏易林》尚为完书”。(尚氏语)一言以蔽之,东汉之《易》作为“正宗汉易”统治易坛达两千年之久,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易》曰“硕果不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之道自古及今,纵贯天人,从未息止!一部《焦氏易林》巨著,终于在两千年后,使民国时期大家尚秉和大师“感而遂通”!易道传承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尚秉和大师全面继承了焦氏易学之真髓,尤为突出的是,他从《焦氏易林》一书中系统地挖掘出伏羲易,从而找到了陈抟、邵雍先天易学的源头,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其代表作为《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古筮考》《易说评议》与《周易尚氏学》。蔚然成一家之言,从而使先秦象数易学复明于世,其功甚伟!他在《焦氏易林注·例言》中说:“《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尚氏认为焦氏除沿用《易·说卦传》所列之象,“其所用之象与《易》有关者约百七十余”,“其与《易》无关推广之象尚不知其几百”。不论有关、无关,焦氏运用卦象,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说卦传》八卦之象仅112条,而焦延寿取象、立象、拟象,基本以《说卦传》为根本,进而又加以引申、派生出更为庞大的象数体系。</p><p class="ql-block">那么,何以为“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易象符号呢?就是时空往来无碍,运舞不休的伏羲符号系统,其一以贯之的先天数、先天方位乃至正象、覆象、伏象、互体之象等等和谐无间的、自然的、无为的动态整合,所谓大易也哉!</p><p class="ql-block">尚氏认为:“今以《焦氏易林》考之,其用先天卦象者,多于后天。而先天卦象,东汉诸儒多不知,致解《既济·九五》爻辞,及《大有》、《同人》、《师》、《比》诸卦名,靡不错误。”尚氏进而从《焦氏易林》中找出先天卦象体系,诸如: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以及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及乾日、兑月、离星、震辰、坤水、艮火、坎土、巽石等象,皆与邵雍《皇极经世》同。从而力证先天象数不始于陈、邵,而西汉早已有之。从其博大精深的系统看,当为先秦之遗法。从《易经》、《易传》、《焦氏易林》、《易龙图》、《正易心法》、《皇极经世》等象数暗合,一以贯之的风格分析,在“藕断丝连”的易道传承路上,在五百年、千年大关之处总是奇峰矗立,光芒四射,从而使我们寻觅到漫漫长夜之中久违的,然而又一脉相承的易道传统象数系统。</p><p class="ql-block">尚氏从《焦氏易林》中找出当今易学失传之象122条之多,用其证之《周易》,无一不合。如以乾为日,兑为月,坤为水解经,凡《易》言日月、言大川者皆迎刃而解。而东汉以来,人皆不知。《说卦传》以乾为金,不知艮坚亦为金;以离为龟,不知艮刚在上,亦为贝、为龟;以离为斧,不知兑决物、折物,方为斧;后儒以离为矢,不知坎为棘、为匕、为穿,方为矢。巽为床,坤为臣、为邑,不知艮亦为床、为臣、为邑。凡如此象,多至一百二十余。要之,《易林》观本象与对象不分,故而象从“旁通”始明。《易林》以正象、覆(反)象杂用,故而圆通微妙!我们从122条失传之象中以正旧儒“误解、误象,如发云雾而见青天,如暗夜之逢华烛也”。</p><p class="ql-block">《易林》在易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象数之道的集成之功。故尚秉和曰:“故《易林》实集象学之大成。”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先秦以来原汁原味的“以象尽意”思维系统,从而感受到雄浑无比、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内核。例如,兑为少女,亦为老妇;少女者,晚出之女;老妇者,晚景之女,皆一象两意,时空之变化耳。而震为长男,又为小子;长男者,首生之子;小子者,幼小之子。一如尚氏所言:“盖以二人言,初生者长,后者少;以一人言,初少上老,此其义,惟《易林》知之,以《易林》书太古尚存古义,能得《周易》真解,为后儒所不知。”于是,才有旅之大壮之“独夫老妇”,夬之中孚之“孩子心愦”等语。又《说卦》以坎为月,而经多以兑为月,东汉诸儒不知而误以解经。先天之坎,后天之兑,皆同居正西,犹先天之离,后天之震,皆同居正东,所谓日东月西,所出之方也。《易林》之辞,字字皆本易象,象象皆本大易。“《易林》实为易象之渊薮,其为各家所无”,“《易林》所独有之象”,皆与经传“回环互证”,一统于大易。</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们幸得《焦氏易林》以窥先秦易道之真谛。我们幸得尚秉和《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集大成之作,终于使两千年失传易道复明于世!</p><p class="ql-block">在易道传承史上,伏羲、周文王、孔子、焦延寿、陈抟、邵雍、尚秉和等圣贤,青出于兰而胜于兰。</p><p class="ql-block">易道是自然之道、生命(性命)之道及社会之道的产物。那么,上述“三道”的本质究竟为何?精巧绝伦的卦画符号系统之中的信息密码如何表达?又在说明或演示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自古及今,垂七千年华夏青史,炎黄子孙前赴后继,始终不懈地追索其原,探究其底里!</p><p class="ql-block">易道始于上古,兴于夏商周,集大成于春秋战国并延及西汉时期。从西汉至五四运动二千多年以来,成为朝野文人学子必读书目,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奠基作用,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四库全书·经部》以易类为首,良有理也。</p><p class="ql-block">到了近现代,一大批权威学者,仍主张把《周易》作为国学人门最低限度必读书目之一。梁启超于1923年在《清华周刊》撰文,钱穆在西南联大给他的研究生开列的书目,朱自清在1946年开列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屈万里在1964年列举的38种典籍中,都将《周易》列为必读书目之一。1997年,由季羡林、张岱年、朱伯崑、厉以宁、任继愈、汤一介、李学勤、余敦康、吴良镛、庞朴、金克木、赵敦华、侯仁之、谢冕等50余位中国当代顶尖学者联合推荐的中外人文经典书目中,包括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其中在应读书目中,《周易》又列在群经之首。</p><p class="ql-block">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发现,电脑二进制原理与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密切相关;伏羲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从0至63的过程周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而六十四个遗传密码子亦与伏羲六十四卦密吻无间,384个阴阳键又与384个阴阳爻完全对应!不论相对论的宇观层次,还是量子力学的微观层次;不论无穷大层次,还是无穷小层次,中华易医之道都给出全方位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易道的核心即伏羲符号系统,天地生人千变万化,不出其左右。此乃易道、易学之内核及主流。对此,我辈必须有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才能领悟易道真谛。为此,我们将《易学思维精华》系列丛书加以修订,正基于此义。一言以蔽之,只有《焦氏易林》与《易经》、《易传》相结合,才能使两千年易学复明于世,才能直达“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易道之巅峰,易学才能从“天书”、“玄学”中解放出来,进而轻松进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易经入门》修订版,重点突出了伏羲大易在《易经》中的核心地位。先天数、先天方位及伏羲大易系统,并不始于北宋之陈抟、邵雍,而在西汉业已流行。《焦氏易林》论之甚详。从其博大精深的系统来看,当为先秦之遗法。本书以尚秉和《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为标准,力图恢复失传两千年之久的西汉易学之真面貌。为此,对易道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诠释。增补了元代著名易学家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一书中六十四卦图解。为便初学,特附录了尚秉和先生之《焦氏易林》集象学之大成、《易林》逸象原本考、焦氏之象数、《焦氏易林》言先天卦象等内容,从而便于深刻领悟易学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易学五天训练营</b></p><p class="ql-block">❤第一课:https://winter.wererwed.cn/h5-mall-sub-brand/home/study?courseId=383&classId=2568&courseType=1&lessonId=8183</p><p class="ql-block">❤第二课:https://winter.wererwed.cn/h5-mall-sub-brand/home/study?courseId=383&classId=2568&courseType=1&lessonId=8216</p><p class="ql-block">❤第三课:https://winter.wererwed.cn/h5-mall-sub-brand/home/study?courseId=383&classId=2568&courseType=1&lessonId=8185</p><p class="ql-block">❤第四课:https://winter.wererwed.cn/h5-mall-sub-brand/home/study?courseId=3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