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后宫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走进天后宫,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石砖铺就的广场上,屋檐高翘,琉璃瓦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红灯笼静静垂挂,随风轻晃,像是守候百年的信使,无声诉说着岁月的安宁。门额上“天后宫”三个字苍劲有力,两尊石狮子蹲踞两侧,威严中透着亲切。我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帆影点点的胶州湾,听见了渔民归航时的号子声,也听见了这座城最初的心跳。</b></p> <p class="ql-block"><b>门前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天后宫”,字迹清晰,庄重沉静。另一块只题“天后宫”三字,却也透出千钧分量。树影斑驳,洒在碑面,像时光的指纹。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肩头,暖得让人想停下脚步,多看一眼这被岁月温柔包裹的角落。这里不只是建筑,更是历史落脚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另一侧的石碑嵌在灰墙之下,绿琉璃瓦的屋檐微微探出,像一句未说完的古语。碑上写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岛天后宫”,还有建宫的年份——明成化三年。1467年,那一年青岛还只是渔村,而这座庙宇已悄然立起,见证潮起潮落,送走千帆过尽。如今藤蔓轻攀墙角,树影婆娑,仿佛连风都放轻了脚步。</b></p> <p class="ql-block"><b>一处展板前,红灯笼高挂,金穗轻摇,喜庆却不喧闹。展板上写着“金秋·天后宫送福”系列活动,左侧是飞檐翘角的天后宫手绘图,右侧密密麻麻写着活动详情。我扫了扫底下的二维码,跳转出一段音频讲解,是位老青岛人用方言讲述天后宫的旧事,声音低沉,像从巷子深处传来。</b></p> <p class="ql-block"><b>“金秋‘杏’运·天后宫送福”——这名字起得真妙。银杏季的活动从2025年11月持续到12月,只要在庭院里拍下金黄落叶,发到社交平台,就能领一份限定文创礼品。更诱人的是,喝一杯“银杏季”特调咖啡,还能再得一份小礼。我仿佛已看见满院金叶纷飞,年轻人举着手机打卡,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香炉里青烟袅袅,传统与现代在此刻悄然相融。</b></p> <p class="ql-block"><b>抬头望去,正门上方的“天后宫”牌匾金光熠熠,匾下彩绘山水花鸟,色彩经年不褪。横幅上“慈云普被”四字,写得宽厚仁和,像极了妈祖的胸怀。门柱上的龙纹盘绕升腾,红漆映金,庄严却不冷峻。门内红绸轻舞,灯笼微晃,仿佛随时会走出一位执香的老妇,笑着递来一支平安符。</b></p> <p class="ql-block"><b>展厅里一块展板静静立着,深棕底上写着“千帆过尽 海不扬波——青岛天后宫基本陈列”。文字不长,却道尽了这座庙宇的分量:它不只是信仰的寄托,更是青岛海洋文化的根脉。展板下的插图里,天后宫在老青岛湾畔静静伫立,红灯笼点缀屋檐,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无数远航者的归途。</b></p> <p class="ql-block"><b>一块红底白字的介绍牌立在回廊边,说天后宫始建于1467年,是青岛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建筑群。如今它不仅是省文保单位,更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部分。常年举办民俗展和教育活动,拿过不少荣誉。我读着这些字,忽然觉得,它像一位老者,不仅活着,还在不断说话,教人记得来路。</b></p> <p class="ql-block"><b>另一块展板讲妈祖信仰如何随漕运北传,如何在东方港口落地生根。地图上,青岛天后宫与烟台、天津的庙宇连成一线,像一条隐形的海上文化脉络。原来,妈祖不只是海神,更是连接南北、沟通中外的文明信使。她护航的不只是船只,还有贸易、语言与生活方式的流动。</b></p> <p class="ql-block"><b>“缘起 海上贸易发展与妈祖信仰起源”——这块展板从隋唐讲起,说到宋朝海运兴盛,妈祖信仰随之北上。展板旁的雕像双手合十,神情宁静,像是在为每一段远航默默祈福。那枚圆形徽章图案,像极了古代商船上的印记,无声诉说着千年前的风浪与梦想。</b></p> <p class="ql-block"><b>一扇红门半开,金门环映着阳光,门内彩绘天花,门外石阶蜿蜒。两旁绿树成荫,红墙静立,蓝天如洗。我站在门外,没有立刻进去,只是看着那条通往深处的小路,心想:有些地方,走进去不是为了参观,而是为了安静地待一会儿。</b></p> <p class="ql-block"><b>石板路向前延伸,两旁红砖铺地,落叶轻旋。远处的建筑红墙黑瓦,台阶洁净。天空湛蓝,阳光洒在肩头,脚步不自觉放慢。这条路走过了多少香客?多少渔民?多少在风浪中归来、只想来拜一拜的人?它不说话,只是静静铺在那里,像一条通往安宁的引线。</b></p> <p class="ql-block"><b>“佑然明神”四个金字在蓝底牌匾上格外醒目,石狮子依旧守在两侧,一只张口,一只闭口,仿佛一吐一纳之间,便是人间风雨。台阶洁净,门内红灯笼轻晃,阳光穿过树梢,落在门槛上,像一道温柔的界线——跨过去,便进了另一个时空。</b></p> <p class="ql-block"><b>香炉黑亮,刻着“宫后天岛青岛”几个金字,两侧金狮肃立。门上“慈云常护””四字,写得宽厚稳重,像一句承诺。阳光洒在红墙上,金饰微闪,灯笼静垂。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偶尔飘来的檀香,和一位老人默默上香的背影。</b></p> <p class="ql-block"><b>“慈雲常護”牌匾高悬,下方“神海昭來”横幅低垂,字字如钟。殿内神像林立,鲜花供果整齐摆放,红灯笼静静垂挂。我站在门口,没进去,只是看着那束光从屋檐斜照进来,落在香炉上,像一场无声的对话。</b></p> <p class="ql-block"><b>石板路尽头是门楼,“慈云常护”牌匾下,香炉依旧,金狮如故。树影稀疏,阳光明亮,整条路像被时间熨平过,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走在这条路上,仿佛不是走向一座庙,而是走向某种内心的安宁。</b></p> <p class="ql-block"><b>“慈云常护”四字金光闪闪,门柱红漆映日,屋檐彩绘斑斓。石板路上光影交错,像铺了一地碎金。我站在这里,忽然明白:这些庙宇不只是供神的,更是为人的心安而建的。</b></p> <p class="ql-block"><b>门上挂着“天后宫文创”对联,玻璃门内神像静立,香火微燃。屋檐下红灯笼轻晃,彩绘飞檐如鸟展翅。这里既是信仰之地,也成了文化新生的起点——老庙宇,正用新方式,继续讲故事。</b></p> <p class="ql-block"><b>一棵厚朴树静静立着,树皮皲裂如古书页,蓝牌上写着:三级保护,树龄113年。它不声不响,却比许多建筑活得更久。风吹过,树叶轻响,像在低语:我也记得那些年。</b></p> <p class="ql-block"><b>银杏树干粗壮,蓝牌标明树龄253年。它见过多少个秋天?看过多少人来来去去?如今,它的叶子落满庭院,像一封封泛黄的信,写给所有愿意低头看一眼的人。</b></p> <p class="ql-block"><b>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地面,岩石粗糙,叶脉清晰。秋意浓得化不开,踩上去沙沙作响。这一刻,天后宫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季节的诗人。</b></p> <p class="ql-block"><b>落叶厚厚一层,树干裸露,泥土微湿。黄叶从浅到深,像调色盘被打翻。我蹲下身,拾起一片,叶柄还带着韧性——它曾高高在上,如今归于尘土,却依旧美得让人心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