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地铁2号线进站</p> <p class="ql-block"> 七 律</p><p class="ql-block"> 咏 地 铁</p><p class="ql-block"> 张 玉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核讹压境拓鸿篇,</p><p class="ql-block">十五雄师秉令前。</p><p class="ql-block">领袖题词精设计,</p><p class="ql-block">铁军砺志克时艰。</p><p class="ql-block">栉风沐雨千辛历,</p><p class="ql-block">戴月披星两线连。</p><p class="ql-block">今日铁龙驰沃野,</p><p class="ql-block">红星光芒照长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需要我为你标注诗句的平仄分布,或是结合历史背景逐句作详细注解吗?</p> <p class="ql-block"> 地 铁 颂</p><p class="ql-block"> (散文)</p><p class="ql-block"> 张 玉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下长龙穿梭,载着晨昏的人流奔涌向前,钢轨的震颤里,藏着一段热血铸就的岁月。那是新中国黎明时分,美帝核讹诈的阴影笼罩神州,为筑牢地下长城,一支英雄的部队应运而生——铁道兵十五师,他们带着保家卫国的赤诚,肩负起修建地铁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春风里,毛主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题词,如灯塔照亮了地下征程。这八个字,不仅是技术准则,更是精神号角,刻进了铁道兵十五师每一位将士的骨髓。没有先进的盾构设备,他们就用铁锹锄头开路;缺乏精准的探测仪器,他们就靠双脚丈量地质、用双手触摸岩层。为了抢工期、保质量,三班倒的作息成了常态,白日里烈日炙烤,汗水浸透军装结成盐霜;黑夜里油灯如豆,映照着一张张布满尘土却目光坚毅的脸庞。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窝窝头就着凉水下肚,便能扛起千斤石料;隧道渗水如注,他们披着蓑衣、踩着泥泞,在湿滑的作业面上来回奔波,轻伤不下火线的誓言,在地下空间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从1号线的苹果园到复兴门,再到2号线的长椿街至北京站,铁道兵十五师用四年光阴,在古都地下镌刻出23.6公里的钢铁脉络。他们以明挖法破地而行,用沥青与麻绳、头发混合的材料铺设防爆层,让地铁兼具战备防护与城市交通双重使命,成为能抵御核辐射、化学污染的“地下堡垒”。每一段钢轨的铺就,都凝聚着他们的血汗;每一座车站的落成,都承载着他们的坚守。1969年10月1日,当首列地铁列车在地下呼啸而过,那轰鸣不仅宣告着中国无地铁时代的终结,更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p><p class="ql-block"> 如今,地铁网络早已四通八达,全自动列车平稳运行,舒适的车厢里满是从容的面容。但我们不该忘记,那些栉风沐雨的日夜,那些徒手筑路的身影。铁道兵十五师的将士们,把青春与热血埋进地下,化作钢轨下的基石,化作隧道里的灯光。“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嘱托,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兵精神,在每一次列车启停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地下长龙奔涌不息,那是英雄的赞歌在永续传唱。铁道兵十五师用生命与担当铸就的地铁传奇,终将与这座城市、这个民族一起,驶向更辽阔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