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人间四重火 作者 章育生

心海怀馨

<p class="ql-block"> 醉美人间四重火</p><p class="ql-block"> 作者 章育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国人,是懂得“火”的深意的。我们的一生,仿佛便是在这几种“火”的光与热里,完成一场庄严而温暖的仪式。这仪式里,有“烟火”的暖,有“香火”的续,有“心火”的亮,更有“薪火”的传。四重光焰,交织成个体生命与族群绵延的全部诗意。</p> <p class="ql-block">  先说那“烟火”吧。这是最初始,也最贴肉的温暖。是黄昏时分,家家户户窗格里透出的那点橘黄色的光,是厨房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的协奏,是饭菜的香气与家人的絮语混在一起,织成的一张网。它不高蹈,甚至有些琐碎,是油盐酱醋,是衣食住行,是我们安放疲惫身躯与渴望慰藉心灵的实处。人在这烟火里,才觉出做人的滋味来——那是一种被需要、被包裹的踏实幸福。年轻时,我们或许会嫌弃这烟火的凡俗,向往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待到涉世渐深,才明白,这一鼎一镬里的酸甜苦辣,才是抵御世间寒意的根本。这人间烟火,是“香火”得以延续的温床,是“心火”能够燃烧的薪柴,是一切宏大叙事的底色与根基。</p> <p class="ql-block">  然而,若只沉溺于自家的烟火之暖,终究显得有些局促。于是,便有了“香火”的念想。这“香火”,不独是祠堂里缭绕的烟气,更是一种血脉的承诺与时间的责任。它意味着,你愿意将这“烟火”的温暖,传递给另一个新生命,并看着他,将这温暖继续传递下去。它是个体生命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超越,是“我们”这个称谓,在时间长河中的具象延伸。古人敬天法祖,这“香火”,便是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投资。它让一姓一族的血脉与记忆,不至于遽然断绝,仿佛一根无形的绳索,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文明的项链。这“香火”的庄严,赋予了“烟火”的日常以历史的纵深,让它不再仅仅是眼前的温饱,而成为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中的一段活水。</p> <p class="ql-block">  但人之所以为人,究竟不只为一粥一饭的延续,也不只为血脉的绵长。在我们心灵的深处,还燃烧着一簇“心火”。这火,是独属于“我”的。它是年少时不肯安分的梦,是胸腔里那股想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冲动,是夜深人静时,对真理、对美、对爱情那一点不灭的渴求。这“心火”烧得旺时,可以叫人忘食废寝,可以叫人虽千万人吾往矣。它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这“心火”,是个人价值的璀璨绽放,它让生命免于沦为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而拥有了独特的亮度与色彩。若只有“烟火”与“香火”,而无这“心火”的照耀,人生难免失之于功利与苍白;而这“心火”的炽烈,也正需要“烟火”的滋养与“香火”的承载,才不至于燃成一场虚妄的、焚尽一切的野火。</p> <p class="ql-block">  于是,便到了那最宏大,也最沉默的一重——“薪火”。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个体的生命,如同那一根根木柴,终有燃尽之时。但那火焰本身——那由无数的“心火”凝练而成的思想、品德、技艺、精神——却可以跨越个体的局限,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这“薪火”,是孔孟之道,是诗书礼乐,是匠人的手艺,是民族的魂灵。我们每个人,既是这“薪火”的受益者,也应是它的守护人与添柴者。我们用“心火”去领悟、去创造,然后将这创造融入“薪火”的洪流;我们用“香火”生育后代,便是为这“薪火”找到了下一批忠诚的守护者;而我们经营的那点“烟火”人间,正是这“薪火”得以安然传递的最温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这四重火,本是一个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完美体系。“烟火”提供土壤,“香火”延续载体,“心火”创造光辉,而“薪火”则汇聚所有光辉,成就文明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可放眼今时,这完美的链条,似乎在某处显出了裂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香火”一事,意兴阑珊。他们并非不爱那“烟火”的暖,相反,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更懂得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一杯手冲咖啡,一次精致露营,皆是他们的“烟火”。他们的“心火”也未曾熄灭,在专业的领域深耕,为远方的故事落泪,追逐着自我的实现与精神的自由。然而,连接“烟火”与“薪火”的那一环——“香火”,却被许多人视作了沉重的负担,而非自然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缘故何在呢?或许是这时代的“烟火”,过于昂贵了,那点温暖的代价,需要耗费全部的心神去换取,以至于再无力承担另一个生命的重量。又或许是,这代人的“心火”被煽动得过于旺盛了,全部的燃料都用于照亮和燃烧自己,再分不出一捧来,去点燃那传承的灯盏。他们被困在自身的“烟火”与“心火”里,进退维谷。这固然是个体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从那更悠远的时空视角看去,总不免让人生出几分隐忧。若“香火”这一环长期黯淡,那“薪火”的传递,纵不至断绝,也必将变得更为艰难与孤独。一个文明,若只有璀璨的“心火”在当空燃放,而无“香火”的灯盏在千家万户中安静地接引,那该是何等的空旷与寂寥。</p> <p class="ql-block">  夜更深了。我仿佛看见,那最初的“烟火”之光,在历史的深处亮起;一代代人的“心火”,如繁星般在夜空中明灭;而那庄严的“薪火”,正依赖着无数“香火”的接续,才得以浩浩荡荡,光耀千古。</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啊,在小心翼翼地护持自己那点“心火”,经营自己那方“烟火”时,或许也该偶尔抬起头,望一望那束自远古而来,向我们手中递来的,沉甸甸的“薪火”。它需要我们,不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燃烧的个体,更需要我们,成为一个温暖的、接力的、通往未来的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恩作者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