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父亲“宠爱”母亲40年的爱情深感恶痛绝

简单-快乐!

<p class="ql-block">在众人眼中,我的父母拥有一段堪称典范的婚姻。四十余年来,父亲对母亲关怀备至、呵护有加,这份“宠爱”成了他们爱情最耀眼的标志,是亲戚邻里口中常谈的美谈。然而,身为他们唯一的孩子,在这被外人艳羡的“幸福”表象下,我心中滋生的并非骄傲与羡慕,而是一种愈发沉重、难以言表的恨意。</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爱”,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母亲从未进过厨房,从未用过洗衣机,哪怕一双筷子掉在地上,父亲也会立刻弯腰拾起。她的生活,仿佛只剩下保持优雅和享受爱意。童年时,我也曾为此感到一丝甜蜜的虚荣,觉得母亲是世上最幸福的公主。</p><p class="ql-block">但成长的过程,会无情地戳破浪漫的假象,露出残酷的现实。我逐渐发觉,这种极致的“宠爱”,实则是一场温柔且彻底的掠夺。它如同一场持续了四十年的慢性手术,悄然剥夺了母亲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不会使用ATM机,不了解水电费的缴纳方式,遇到突发状况便不知所措。我曾亲眼目睹父亲一次小小的住院,让整个家陷入混乱。母亲在医院走廊里像个迷路的孩子,对基本的医疗流程一无所知,焦急与无助写在她依旧美丽却苍白的脸上。那一刻,我从外地匆忙赶回,处理着那些她本应能处理的琐事,心中涌起的不是心疼,而是一种冰冷的愤怒。</p><p class="ql-block">我痛恨的,是这种“爱情”背后潜藏的自私与不公。父亲的付出,看似伟大,实则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封闭世界。他把母亲安置在精美的象牙塔中,却从未想过为她打开一扇通往现实世界的窗。他剥夺了她学习、成长乃至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漫长的婚姻里,人格的某些部分永远停留在原地,甚至逐渐萎缩。这种爱,看似给予,实则是最巧妙的控制——让她在绝对的依赖中,无法离开他。</p><p class="ql-block">而这份转嫁的负担,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到了我身上。因为父亲把母亲变成了一个“生活的弱者”,那么当困难来临时,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自然就是我。从少年时期起,父亲无暇顾及母亲时,我就得学着操持家务、处理账单,应对母亲无法处理的一切。我的童年,比同龄人更早结束。我被迫快速成熟,不是出于爱,而是为了填补父亲“宠爱”留下的能力空缺。我恨这种爱,因为它让我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过早地承担起照顾一个“成年巨婴”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更深层次的恨,源于对母亲未来的担忧。父亲用爱为她搭建的避风港,实则是一座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它建立在“父亲永远健康、永远陪伴”这个脆弱的基础上。我无数次在深夜惊醒,被一个念头折磨:如果有一天,那个为她遮风挡雨的人不在了,她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而残酷的世界?那时,她失去的不仅是丈夫,更是全部的生存依靠和精神支柱。到那时,那份被歌颂了四十年的“宠爱”,将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悲剧与诅咒。</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对这种爱情深恶痛绝。它用甜蜜的谎言,掩盖了掠夺的本质;以伟大的名义,实施着最深的束缚。它让我看到的,不是婚姻的美好,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一方在无尽的付出中满足自我价值,另一方在过度的依赖中失去独立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爱,绝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完全包办与供养。它应是两棵并肩而立的树,根在地下紧紧相连,枝叶在风中相互呼应,共同迎接阳光,一同抵御风雨。是扶持,而非替代;是赋能,而非禁锢。爱一个人,就应让她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与尊严,让她即便没有你,也能从容、体面地生活。</p><p class="ql-block">父亲“宠爱”母亲四十年,赢得了众人的赞誉。而我,作为这场“完美爱情”的唯一见证者和受害者,只愿世间再无这样的“宠爱”。我宁愿母亲平凡、能干,甚至有些粗粝,但她拥有一个完整、独立、坚韧的灵魂。那,才是爱情和婚姻应给予一个人的最珍贵的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