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全景图

白月光

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锚定航向。文章深刻阐明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因地制宜则是其落地生根的关键方法论。这一论述不仅破解了发展中的路径困惑,更为各地结合实际探索转型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层发展的参与者,笔者对此有着深切的实践感悟。<br> 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立足资源禀赋是首要前提。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差异显著。在龙岩这样的闽西地区,我们没有盲目跟风上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项目,而是依托丰富的林业与矿产资源,走出了特色转型路。针对传统煤矿产业污染大、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引入绿色开采技术与环保设备,推动煤化工副产品转化为新材料,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转型;借助山区光照资源,在林下布局光伏板,发展光伏农业,让传统农业与新能源产业双向赋能。这种立足本地的选择,避免了资源浪费,让新质生产力扎根在现实土壤中。<br> 新质生产力不是新兴产业的专属,传统产业的科技赋能同样潜力巨大。文章强调,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在基层工业领域,我们推动辖区内老牌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智能生产线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机器换人”和流程优化。原本依赖人工的零部件加工车间,如今通过数据监控实现精准生产,废品率下降15%,生产效率提升30%。同时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联合本地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解决了传统企业转型中的人才短板。这印证了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只要找准创新切入点,就能催生出先进生产力质态。<br> 协同发力与制度保障,是新质生产力持续生长的必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关系的适配调整。我们着力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简化注册流程;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配套,形成“大企业引领、小企业协同”的生态。在区域协同上,主动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共享技术研发成果与市场渠道,避免重复建设。针对转型中部分工人技能不匹配的问题,开展电工、数控等技能培训,帮助千余名劳动者实现岗位转型。这些举措既破解了发展中的卡点堵点,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br>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统一模板,唯有实事求是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提醒我们,发展的关键在质优而非形式。基层工作中,我们唯有始终立足实际、靶向发力,让创新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就能让新质生产力在各地绽放异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