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书合一的书法自然观(上)

书法有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论天人书合一的书法自然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张济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摘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艺术本质与自然规律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天人书合一”理念主张书法创作应超越机械临摹的桎梏,以天地万物为师,从山川草木、风云流水的自然形态中汲取笔墨灵感,在创作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然的生机与书法的韵律三者的有机统一。本文从书法起源的自然基因、自然观在书法史上的传承演进、“天人书合一”的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结合笔者多年书法创作与研究经验,探讨自然观对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以期为当代书法创作突破僵化困境、回归艺术本真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人书合一;书法自然观;自然灵感;笔墨精神;创作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书法起源:源于自然的艺术基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的诞生,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形态的审美提炼与艺术转化。从文字的起源来看,汉字的雏形甲骨文、金文,无一不是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直观描摹。甲骨文的“日”“月”“山”“水”等字,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自然物象的核心特征,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理念,奠定了书法艺术与自然共生的基因。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种象形思维不仅是汉字生成的基础,更是书法艺术追求自然意趣的思想源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笔墨工具的演变来看,书法材料的选择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毛笔的狼毫、羊毫取自动物皮毛,宣纸的原料源于植物纤维,墨块由松烟、桐油等自然物质炼制而成,砚台则多为天然石材雕琢而成。这些源于自然的工具材料,本身就带有自然的属性与灵性,为书法艺术再现自然之美提供了物质基础。笔者在多年创作中深刻体会到,毛笔的弹性、宣纸的渗化、墨色的浓淡,与自然万物的生长节律、变化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如草木生长有枯荣之变,墨色晕染有干湿之分;正如山川起伏有高低之势,笔锋运行有提按之变。这种工具与自然的契合,使得书法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表达自然意趣的先天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法的线条艺术,更是对自然生命力的直接诠释。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核心元素,其粗细、长短、曲直、刚柔、徐疾等变化,无一不蕴含着自然的韵律。古人所谓“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壁坼纹”等笔法比喻,皆是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的书法美学准则。“屋漏痕”形容雨水顺墙流淌留下的自然轨迹,其线条圆润而富有弹性,不疾不徐,恰如书法中的中锋行笔,力透纸背而又含蓄蕴藉;“锥画沙”描绘铁锥在沙地上划过的痕迹,线条沉实而有涩感,体现了书法用笔“力透纸背”的审美追求。笔者在临摹古代碑帖与创作实践中发现,真正高妙的书法线条,必然是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它不是机械的重复与模仿,而是如自然万物般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这种对自然线条的借鉴与转化,使得书法艺术超越了单纯的文字书写,成为一门承载自然精神的视觉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历史传承:自然观在书法史上的演进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人书合一”的书法自然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书法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的。从先秦时期的不自觉模仿,到魏晋时期的自觉追求,再到唐宋时期的理论成熟,自然观始终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核心思想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秦至两汉时期,书法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形态的直观模仿与不自觉借鉴。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甲骨文的古朴简洁、金文的雄浑厚重,还是小篆的规整匀净、隶书的宽博庄重,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自然万物的形态特征与内在规律。甲骨文的笔画多呈尖锐状,如同鸟兽的爪牙,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灵的观察与模仿;金文的线条粗壮有力,如同山川巨石,展现了自然的雄浑之气;隶书的波磔笔画,如同水流的起伏荡漾,暗含着自然的韵律之美。这一时期的书法家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自然观理论,但在创作实践中已经不自觉地将自然之美融入书法艺术之中,为后世“天人书合一”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是书法自然观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玄学思想盛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审美追求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王羲之作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创作充分体现了对自然意趣的追求。《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书法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结体疏密得当,欹正相生,如同自然中的山石草木,错落有致;章法布局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恰似江南三月的春景,生机盎然。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妙,但其体甚密,不便行。然资质不同,造次各异,临事制宜,从意适便。”这种“从意适便”的创作理念,强调书法创作应顺应自然本性,不受世俗规矩的束缚,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书法家对自然精神的自觉追求。除王羲之外,王献之、王徽之等书法家也深受自然观的影响,其作品无不展现出自然洒脱、意趣天成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书法自然观逐渐走向理论成熟与实践高峰。唐代书法名家辈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体皆备,自然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颜真卿的楷书气势雄浑,如同泰山压顶,稳如磐石,体现了自然的雄浑之美;柳公权的楷书骨力劲健,如同青松翠柏,挺拔刚正,展现了自然的刚健之气;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不羁,如同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充满了自然的磅礴之势。张旭在创作中常常“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将自然万物的变化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书法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狂草风格。宋代书法家更加注重对自然意趣的主观体悟与表达,苏轼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创作理念,强调书法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刻意雕琢;黄庭坚主张“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将自然观与个人的学识、品德相结合,追求书法的内在神韵。米芾的书法“集古字”而自成一家,其笔法灵动多变,如同自然中的行云流水,变幻莫测,充分体现了宋代书法自然观的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书法自然观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赵孟頫的书法温润秀雅,如同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清新自然;董其昌的书法疏朗空灵,如同远山云雾,意境悠远;王铎的书法雄健豪放,如同黄河奔腾,气势磅礴。这一时期的书法家虽然在艺术风格上各有侧重,但都始终坚守“天人书合一”的创作理念,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创作中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