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手机弹出一条新闻推送,说的是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通报。说是他们工作队前两天开着公务车去了临颍县,做文物遗址的安全检查和普查。原本是件正经事,却被人传成了“开公车上坟”,闹得沸沸扬扬。局里专门出来澄清,还道了歉,说给大家添麻烦了。我看着那通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基层工作本就不易,一趟实地走访,风吹日晒地跑现场,结果却被误解成这样。不过他们没辩解太多,只说“深表歉意”,这份克制,反倒让我更敬重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饭时,广播里正讲宁波慈善总会的事。“顺其自然”又捐款了,110万,已经是第27个年头。从1999年到现在,累计捐了1796万,没留真名,也没领过一次奖。有人说这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退休职工,也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我咬着筷子愣了好一会儿。这世上,总有人默默做着不被看见的事,像冬天里悄悄升起的炉火,不声不响,却暖得人心发颤。我忽然想起自己去年在公益平台捐的那两百块,微不足道,但那一刻,好像也和“他”或“她”有了某种看不见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下午抽空看了场乒乓球赛直播。两名选手在红蓝战袍间来回腾挪,球速快得几乎看不清轨迹。一个侧身暴冲,另一个反手拧拉,比分咬得死紧。我坐在沙发上看得心跳加速,仿佛自己也站在那张红色球桌前,汗水顺着额头滑进衣领。小时候在少年宫学过一阵乒乓球,教练总说:“别光用力,要会听球的声音。”那时不懂,现在才明白,那“啪、啪”的击球声里,藏着节奏、耐心和对对手的尊重。比赛最后以一记擦网球收尾,全场欢呼。我笑了,像赢了一场属于自己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晚上熬夜改课件,顺便开了个直播,和几个学生聊学习方法。屏幕那头不断跳出问题:“怎么坚持早起?”“背书总是忘怎么办?”我一边敲字一边回应,手边是凉透的咖啡。有学生说:“老师,看你还在,我们就觉得不孤单。”这句话让我怔了一下。原来陪伴从来不是单向的,我以为是我陪他们熬夜,其实是彼此在黑夜里点了一盏灯。关播前,我握了握拳,不是为了鼓劲,而是想记住这个时刻——键盘声、评论跳动、窗外寂静的夜,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睡前刷手机,看到国际新闻:特朗普签署法案要公开爱泼斯坦档案,日本政客又在台湾问题上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站出来批评了一番。世界总在喧嚣,大事一件接一件,像海浪拍岸,轰隆作响。我合上手机,躺进被窝,忽然觉得,那些遥远的纷争与权力博弈,终究不如白天那则文物普查的通报来得踏实。我们能守住的,或许不是历史的全貌,而是一次真实的走访、一笔匿名的善款、一场认真的比赛、一段深夜的对话——这些细碎的光,才真正照得见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