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治气·治心·治力”筑校园与班级的“育人之魂”</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治气、治心、治力,塑造军魂以御众”的治兵智慧,看似是战场之法,实则暗合教育管理的底层逻辑——校园与班级,恰如“育人之师”,需以“气”聚人、以“心”凝志、以“力”成事,方能育出有精神、有共识、有能力的群体。</p><p class="ql-block">一、治气:养校园的朝气,育班级的底气</p><p class="ql-block">“治气”是提振精神气场,于学校而言,是营造“向学、向上”的氛围:课间走廊里的读书声、社团招新时的热闹劲、运动会上的呐喊声,都是校园的“气”——它不是刻意的“纪律要求”,而是让师生自然感受到“在这里,成长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p><p class="ql-block">落到班级,“治气”是养学生的“底气”:不是用分数排名制造焦虑,而是用“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看见”的正向反馈,让内向的学生敢上台发言,让落后的学生愿主动请教。就像王阳明练兵不凭呵斥而凭鼓舞,班级的“气”,是某次小组合作后黑板上的“最佳默契组”,是迟到学生进门时同桌递来的笔记——这股气,让教室成了“愿意待、愿意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二、治心:凝校园的共识,聚班级的共情</p><p class="ql-block"> “治心”是统一价值内核,学校的“心”,是师生共同认同的育人目标。若学校只谈“升学率”,师生易成“分数机器”;若以“健全人格”为心,则会有老师课后帮学生疏解情绪,会有学生自发成立“互助学习队”——就像王阳明“治心”是让士兵信“保家卫国”,学校的“心”,是让每个人都觉得“我是这里的主人,这里因我而更好”。</p><p class="ql-block">班级的“心”,是共情与信任。班主任不必做“监工”,而要做“联结者”:比如设立“心情树洞”,让学生敢说委屈;比如组织“优点盲盒”,让每个人都能被他人看见闪光点。当学生觉得“班级懂我,我也在意班级”,便不会有“事不关己”的冷漠,取而代之的是“有人忘带课本,全班递书”的温度——这便是班级的“心之凝聚”。</p><p class="ql-block">三、治力:强校园的能力,育班级的实力</p><p class="ql-block">“治力”是锤炼成事的本领,学校的“力”,是搭建成长的平台:实验室的开放、社团的资源支持、教师的培训进修,让“想做事的人有工具,能做事的人有空间”。就像王阳明“治力”是练士兵的作战本领,学校的“力”,是让学生在科技节里学会编程,在辩论赛里学会思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班级的“力”,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值日生设计“卫生积分制”,让课代表制定“作业互助表”,甚至让学生自主策划班会——当学生从“被管理”变成“会管理”,班级便有了“自我运转”的实力。就像王阳明“用众若使一人”,不是靠命令,是靠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塑造军魂以御众”,于校园与班级而言,这“魂”不是规则的堆砌,而是“气顺心齐力足”的状态:当校园有朝气、班级有底气,当师生有共识、同伴有关怀,当成长有平台、做事有能力,教育便不再是“被动的任务”,而是“主动的奔赴”——这,便是“治气、治心、治力”给予教育管理的最好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