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红西路军的历史背景与使命</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为在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红四方面军总部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率所属第5军、9军、30军及骑兵师、妇女独立团、回民支队等直属部队共21800余人,于10月下旬从甘肃靖远县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局势变化,渡河部队根据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组成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独立开展创建河西革命根据地、接通远方(前苏联)的重任。在此后5个多月的时间里,红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先后转战甘肃西部的靖泰、古浪、永昌、山丹、甘州、临泽、高台、肃南、肃北、安西等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一方面与盘踞在甘青地区的国民党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十余万凶悍残暴之敌浴血奋战、殊死搏斗,一方面深入城乡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历经大小战斗80余次,歼敌25000余人。但终因孤军深入、寡不敌众、缺粮少弹及任务多变等原因而兵败祁连、喋血河西,70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12000多人不幸被俘(其中6000多人惨遭杀害),仅400多指战员抵达新疆,书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作战史上极其悲壮惨烈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2. 使命(1)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国际路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该计划要求红军向北发展,夺取宁夏,以巩固和扩大西北根据地并打通经蒙古或新疆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从而获取共产国际的军事和其他物资援助,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红四方面军的第5军、第9军、第30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约21800余人奉命于10月下旬从甘肃靖远地区西渡黄河,执行此计划。</p> <p class="ql-block">(2)任务调整:独立西进,建立河西根据地与直接打通远方由于战场形势急剧变化,河东红军主力无法按计划北上,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渡河部队与主力红军被敌军隔断。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渡河部队正式组成红西路军,并批准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其任务转变为“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即独立在河西走廊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准备用大约一年时间完成接通新疆、获取苏联援助的任务。西路军据此制定了向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进发的计划,意图建立甘北根据地并接通“远方”(苏联)。</p> <p class="ql-block">(3)军事斗争:消灭敌人与创建根据地西路军面临的主要军事对手是长期盘踞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其任务要求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方面与数倍于己、装备精良且凶残的敌军进行殊死战斗,以求得生存和立足;另一方面则要发动群众,创建巩固的河西革命根据地。西路军在永昌、山丹等地曾试图建立根据地,并成立了如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这样的红色政权。其军事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至1937年3月,共歼敌约2.5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4)政治使命:宣传抗日与统一战线西路军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他们在征战过程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和组织群众,扩大红军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后,西路军的行动方针进一步调整为“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他们试图通过谈判等方式,争取马步芳、马步青部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例如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曾致函马步青要求借道西进,并派代表进行谈判,这体现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5)策应全局:配合河东红军战略行动尽管孤军深入河西走廊,但西路军的行动始终被视为全局战略的一部分。他们吸引了和牵制了国民党军阀的大量兵力,这在客观上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为河东主力红军的休整、部署以及应对“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局势创造了条件。党中央也曾指示西路军在特定时期暂停西进,在高台、临泽等地建立根据地,待机策应河东。总而言之,红西路军的使命与任务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到后来独立承担起在河西走廊创建革命根据地、直接打通国际路线获取援助、进行军事斗争消灭敌人、宣传抗日以推动统一战线以及策应河东红军全局战略等多重艰巨任务。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斗争,努力践行这些使命,虽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等原因兵败祁连山,但其历史贡献和展现的革命精神是不可磨灭的。</p> <p class="ql-block">2、高台战役的经过与牺牲高台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发生在1937年1月,是西路军孤军奋战于河西走廊期间的一次关键性防御战。战役背景与初期进展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五、九、三十军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局势变化,渡河部队于11月11日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1936年12月30日,红五军攻占临泽县城后,军长董振堂率红五军一部(含第三十九团、四十五团、骑兵团三个连及军直属队等)共2800余人,于1937年1月1日拂晓攻占高台县城,守城的部分民团投降。进城后,红军严守纪律,夜宿街头,并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宣传抗日主张,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短期内就有五百多名群众参军。敌军合围与红军备战红军占领高台后,敌军视其为心腹大患。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急调5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于1月12日将高台县城团团包围。敌我兵力悬殊,比例近乎7:1。红军装备极差,平均每支步枪仅有十余发子弹,机枪每挺不足百发。为应对强敌,红军发动群众和工匠,紧急赶制了大刀、长矛、梭镖等冷兵器,并用水制成冰砖作为防御武器。九天八夜的血战敌军从1月12日起,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高台城发起连续猛攻。红军将士依托城墙和简易工事,用简陋的武器甚至石块、冰块、开水与敌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激烈,城外工事在激战中多次易手,东关一处制高点上的一个加强排30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红军将士喊出了“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的口号,击退了敌军数十次进攻,毙伤敌约2000余人。叛徒出卖与城破1月20日,战斗进入最残酷阶段。此前红军收编的部分民团人员(约800人)在关键时刻突然叛变,打开了城门,并调转枪口从背后袭击红军。敌军主力趁势从打开的缺口涌入城内。惨烈巷战与重大牺牲敌军涌入城内后,红军与之展开了更为惨烈的巷战和肉搏战。红军战士“刀刃卷缺,石头砸尽,便拳打口咬,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高台城于1937年1月20日失守。红五军将士大部牺牲,伤亡极为惨重。军长董振堂在指挥战斗中胸部中弹牺牲;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指挥巷战时亦壮烈殉国。此外,牺牲的高级指挥员还包括十三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等。战后,董振堂、杨克明等烈士的头颅被敌人残忍割下示众。高台战役中,红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与超过7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九天八夜,毙伤敌约2000余人,但自身也几乎全军覆没。此役是西路军西征过程中一次极为惨重的损失,大量经历过长征的骨干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3、红西路军精神的内涵、当代价值与启示红西路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刻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是其灵魂,将士们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政治品格是其特质,为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全局利益不惜牺牲局部;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其精髓,转战千里历经大小战斗80余次,歼敌2.5万余人,展现了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是其核心,在弹尽粮绝时仍用刺刀、大刀、石块血战到底;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为民情怀是其基石,纪律严明,宣传组织群众,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为河西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回顾西路军的英雄事迹时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份牵挂与肯定,为我们理解、传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精神启示我们,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筑牢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补足精神之钙;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西路军总指挥部曾派骑兵师驰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怀国之大者”;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更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而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行动和不竭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