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郑州银行杯‘’第五届郑州马拉松赛道上,我成功PB,虽仅快了五秒,却如破茧成蝶般震撼心灵。这五秒,不是奇迹的诞生,而是意志在疲惫与怀疑中倔强前行的回响。它不耀眼,却足以点燃我再次奔赴马拉松征途的勇气。郑马,是我人生第二场全马,而这场“不配得”的胜利,悄然改写了我对自己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踏上马拉松赛道,是今年春日的安阳马拉松。彼时成绩平平,步履蹒跚,却因一颗追求健康与快乐的初心,而倍感满足。而这一次,郑马赛前两个月,胯部突遭伤病侵袭,我一度暗喜——终于有了退缩的借口。可心底又焦灼难安:郑马离家近,是检验自我、突破局限的难得机会。跑吧群里的老师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配速不断刷新,而我却在伤痛中停滞不前。他们用汗水铸就的坚持,是我永远仰望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伤情稍缓时,距离比赛已不足一月。十公里以上的长距离仅跑了四次,跑量远未达标。330大神卫云直言不讳:“你这次别想PB,没有积累,哪来突破?”我默然点头,深知她所言非虚。可心底却悄然燃起一团火:“纵然无法缔造神话,也不能甘于沦为笑谈。”我决定背水一战,哪怕只是与昨日的自己赛跑。于是,我硬着头皮,与跑吧几位“神级”人物同行,踏上了这场看似“不配得”的征程。侥幸尚存,信念更盛。</p> <p class="ql-block">比赛前夕,我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身边跑者目标明确、节奏稳健,而我,仅凭一腔孤勇向前奔去。可正是这股向上的氛围,如风推舟,不容你停滞。在这样一群执着追光的人中间,若还甘于原地,便是对努力最大的辜负。于是,我咬牙前行,哪怕每一步都踩在体能的边缘——因为我知道,只要不停下,就仍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比赛定于11月16日,为确保充分休息,我们提前一日出发。同行五人中,除我之外,皆是共城跑吧的传奇人物:丁老师(萍丽)与卫云,辉县女子跑马冠亚军;马老师,群主兼300大神,棋坛无敌;靳哥则是年龄与实力并重的“大哥大”。他们如星辰般耀眼,而我,只是夹缝中仰望星空的微光。我安慰自己:目标不高,心态够好,足矣。可内心深处,早已燃起不甘的火苗。</p> <p class="ql-block">上午近11点,我们抵达郑马嘉年华现场,领取参赛包。物资丰富:矿物质水、红花油、暖宝宝、面包、软牛奶……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枚铜质磁吸姓氏徽章——盲盒设计,五款中原文化主题,或承炎黄血脉,或融青铜古韵,或映城市地标。它不仅是装饰,更是与郑州文脉的一场“随机”邂逅。今年的马拉松赛事延续了“为姓氏而战”的特色,通过姓氏旗手、姓氏奖牌等元素,强化了参赛者的文化归属感和赛事的独特性。赛后将它与完赛奖牌合璧,便是奔跑初心的圆满。这份仪式感,让每一步都承载着文化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郑马嘉年华已持续四日,80余摊位汇聚文博、文创、手作与美食。河南博物院甚至推出绿釉立姿陶狗联名款,让文物在奔跑中“活”了起来。同行的大神们见惯大赛场面,心无旁骛,只专注成绩;而我,作为第二次参赛者,仍被这热闹吸引。曾想为孙女领一只熊猫娃娃,却因流程繁琐作罢。匆匆打卡拍照后,我们便奔赴午餐。</p> <p class="ql-block">德林帅哥为大家寻觅到了吃饭的好去处——张老炝方城炝锅烩面馆。九人围坐,一碗非遗炝锅面,四小时骨汤熬制,面条现扯,配以卤猪蹄、秘制豆皮、手撕鸡肉,香气扑鼻,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饭毕,直奔酒店。马老师早已安排妥当,酒店临近地铁,环境清幽。我与共城一姐、二姐同住三人间,稍作休整,一觉睡至傍晚。</p> <p class="ql-block">醒来后提议探路,为次日清晨赴赛做准备。步行片刻即达地铁口,队友先行探查。晚餐分两路:我与卫云、马老师在楼下的早餐店吃了稀饭,另几位因面瘾未尽,再度奔赴烩面馆。饭后,我们三人乘地铁前往起点附近,打卡“中原第一高楼”玉米楼。</p> <p class="ql-block">进地铁站时,我竟茫然无措——记忆中曾随团乘地铁,无需刷卡。见卫云轻刷即入,我呆立原地。幸得马老师指点,打开支付宝申领地铁码,方得通行。那一刻,我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笨拙而真实。原来,奔跑之外,世界还有太多未曾涉足的角落,值得一步步丈量。</p> <p class="ql-block">玉米楼夜色璀璨,灵感源自登封嵩岳寺塔,金色玻璃幕墙在灯光下宛如“黄金玉米”,两侧楼群呼应而立,古今交融,美不胜收。我们拍照留念,随即返程。归途中,心渐沉静——明日一战,不为他人,只为那个曾想放弃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清晨四点,卫云已起身洗漱。五点,她唤醒我们。卫云告知跑马前的忌口,我便以月饼配水,轻装简食。汇合马老师与靳哥,九人整装出发。跑吧其余几位跑友乃独自前去。黎明未尽,城市仍在梦中,而马拉松的起点,早已沸腾。</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起点区人声鼎沸。巨型拱门在探照灯下闪烁,标语“跑天地之中 回老家河南”迎风招展。跑者们身着各色战袍,热身、贴号、合影,口号声此起彼伏。最动人的是河南博物院文化角,绿釉陶狗与甲骨文背景相映,文物与奔跑在此刻交融。合影后,我们分道:我与萍丽、郭家彬前往半马存衣区,其余奔赴全马区域。</p> <p class="ql-block">褪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薄的一次性雨衣,我步入检录通道,悄然汇入D集结区的人海。人群如潮涌动,缝隙间不断有人穿插向前,脚步匆忙而急切。广播声激昂回荡,宣告着赛事的庄严与热烈,我却无心细听。全程马拉松万人列阵,半程马拉松一万五千人响应,A、B区是全马先锋的阵地,C至F区则交织着两种征程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赛前半小时,我撕开一支康比特能量胶,吞下盐丸一颗,缓缓饮尽赛速饮。四周情绪沸腾,国歌骤然响起,众人齐声高唱,我静默而立,唯愿敛息凝神,将每一寸气力都封存于血脉深处,留待赛道之上奔涌而出。</p> <p class="ql-block">七点三十分,发令枪响,人潮如洪流奔涌而出。赛道穿越郑州商城遗址,途经二七纪念塔,历史与现代在脚下交汇。可我无暇顾及,眼中只有前方攒动的人影与两侧呐喊的市民。他们举着手机,高喊“加油”,声浪如潮。我牢记丁老师叮嘱,手持电解质水,小口啜饮,三公里后将剩余的大半瓶抛下,轻装上阵。</p> <p class="ql-block">我谨记卫云的话:“别为后程留力,只管向前。”第一次安马,我因畏怯而保守,跑完尚有余力。这一次,我选择相信——哪怕后力不济,也要拼尽此刻。耳机报出配速:5分41秒,随后是6分出头。而我日常配速在6分半以上。我顾不得“先慢后快”的策略,只求快一点,再快一点。只要PB,哪怕一秒,便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八公里处,再补能量胶与盐丸。我不断提醒自己:身体前倾,收腹提肛,动作标准,方能高效。心中默念:“成不了神话,也不能沦为笑话。”前半程尚可支撑,15公里后,体力骤降,脚步沉重。超越我的人越来越多,配速一再下滑。与安马时的轻松状态相比,如今的我,已是当初眼中那些“喘着粗气”的跑者。卫云的话如风中火炬,照亮我濒临熄灭的意志:只要跑不死,就要一直跑。</p> <p class="ql-block">手表数据混乱,我已无心查看。只想争分夺秒,哪怕跑跑走走,也不能停下。终点拱门近在咫尺,我榨干最后一丝力气,冲刺而过。停下那一刻,竟未觉想象中那般虚脱。手机显示半马用时2小时20分,显然不准——我提前开启咕咚,计时不精。结果如何?未知。</p> <p class="ql-block">后来与萍丽相遇,才得知成绩已悄然传至手机。点开一看,2小时15分50秒,与安阳的成绩相较,竟快了整整五秒。我嘴角微扬,心中泛起一丝欣慰的涟漪。过程或许曲折,但结果终如所愿。卫云笑道:“我们都没PB,就你突破了。”我深知自己底子薄弱,而他们早已多次刷新个人最佳。可正是这五秒的跨越,如晨光破雾,照亮了我前行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胜利,不在于站上领奖台的荣耀,而在于超越昨日的自己。这五秒,是意志的回响,是坚持的馈赠。只要脚步不停,前方总有光亮在等候。让我们相约2026,在老家河南,重逢于姓氏之源,奔赴郑马之约!奔跑不止,追梦不息——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