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者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李懿恒博士 正解国学

智者天下

<h3>李懿恒博士编译《论语的管理智慧》创始人<br>1一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lè乐)乎?<br>[注释]<br>朋:类也,类似的人。古代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一说两贝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所以古人也用“朋”字来代表有交易可能性存在的人。<br>自:从。<br>来:拜访、归顺。<br>亦:也。<br>乐:乐于、安于、满意、满足,开心快乐;这里是指得到满足的意思。<br>[译文]<br>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讲就是:“有人从远的地方过来,不也是有要满足的事吗?”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说:有一个或一群可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拜访你,肯定是有所求才来的(内心百分百有需求,但不一定会表达出来),那就要想办法确认出来访者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的初衷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或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最好是双赢才行!<br>通行版本的解释为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br>[评析]按照通行版本的解释,说有朋友从远方来看你,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么,我们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朝历代当中,一旦当你的国家治理得比别人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别的诸侯国或他邦就会派人来朝拜、来向你学习。当然,也可能是来试探你的虚实,然后再找机会或借口侵略你,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那么最后呢?你想要的是什么结果?。他又想要什么结果?就是在当代,突然有朋友来拜访你,想一想那个场景,然后拿这句话做一下对照,你就能够理解了。<br>古人想要的结果就是一定要保全自己,首先不要遭受到来自这个“朋”的危害,而不是表现出自己看到“朋”后有多么的开心和快乐。当“朋”的目的得到满足了,欣然离开。他们的初心就都得以实现了,这才是真的“双赢”。所以,有“朋”从远方来的时候,都是带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来。<br>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个国家都是“如临大敌”,要在全国找一些能人异士来应对这些“朋”,如果能镇住他们,他们就会臣服成为“友”,否则,此次的到来就会成为他人进攻你的借口。因此,如果你理解错了,你招待的越好,那个来自远方的“朋”就越开心,他们就越发得寸进尺。而这时,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你的技术、军事力量、防御工事都被探测到了,你的一切机密最后都被“朋”拿走了,他们可是真“乐”了,但你可能离死期也就越近了。要知道,“朋”不一定是友,“朋”也可能马上就会变成你的敌人,所以不能把“朋”完全理解为朋友,只能算是一帮有可能会成为志趣相投的一类人,聚在一起有可能可以组成朋党。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就属于这种情况。<br>过去诸侯国之间、帮与帮之间是这样的,在当代,对于企业或组织的经营来说不也是如此的情形吗?当代的“朋”到底是什么?也可以说那就是我们的客户,但他也可能就是我们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也许是来应聘的人才,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他们到底“是友是敌”都很难说的,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买我们的产品吗?助你成功?还是……?“朋”也许是真正的大客户,能让企业自此欣欣向荣,也许是你的下属或员工他们能让飞黄腾达;也许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到来也许是在试探虚实,窃取公司的机密,你还要让他们满足了“乐”?这里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何区分、如何去做?通篇的《论语的管理智慧》就是在不断地从人性的角度,方方面面的去解答你心中的各种疑惑,并给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各种方法。尤其是如何把公司里那些品行不好的人找出来,并能够让他们反过来为公司贡献力量。各种方法都在其中,需要你细细地研读和品味。<br>再者,现代的营销学所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如何做到让客户(朋)满意?你得知道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而且很多客户自己都不知道需求在哪里。那就得去创造或挖掘他的需求,最后再满足他的需求,让他真正的得到满足(乐)。怎样才能够做得到呢?请耐心地读下去,一定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要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朋”与“友”是很难分得清的。也许你迎进来的那个“朋”,可能就是一匹“狼”,你的热情让对方乐了、开心了,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引狼入室、妻离子散或者鸠占鹊巢。作为企业或组织可能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这里更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完整解读)。<br>还是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注:演义中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生活,对我们的启迪也是一样的):东汉的末年,刘备的人马越来越少,地盘也越来越小,已经被曹操逼得无处藏身的他,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而得卧龙,然后经过诸葛亮的一系列运作(包括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变成借荆州,再永久地盘踞荆州。再后来,又想说服益州的刘璋共同抵抗曹操,刘璋也觉得刘备和自己的同姓,还沾点亲戚,便同意了这个计划。但是,当刘璋知道刘备是在实施密谋占据益州的计划后,接受部下的建议要赶刘备回荆州,此时的刘备乘机翻脸,先杀了白水关(今四川广元东北)的守将杨怀、高沛,并同时向益州挺进。不到三年刘备就夺取了益州的全部土地。<br>另外,“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字仲达。早年间胸怀大志却不屑与曹操为伍,曹操多次想让其为自己出谋划策,而司马懿就是称病不出。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并助其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太慰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其实,早年在曹操临死前,就曾经对曹丕说过“司马懿这个人,能用则用,不用则杀之”。但是呢,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睿,终于挨到了曹芳年幼,使司马懿家族死而复生。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平定三国,统一了天下。<br>这章节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借鉴之处。尤其是现代企业之间的投融资、重组、兼并、合并等等各种形式的企业运作模式,他们不都是想通过借助别人的力量或者以小博大的模式使自己状大吗?结果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经过了多少人拼死拼活所创立的品牌,可能轻易地就被别人拿走了,或者品牌从此就冷藏了,更甚者从此就消逝了,最后自己还有可能遭受到牢狱之灾。如何避免?如何化解?如何又能够助力自己公司或事业的发展?这一切就在通篇《论语的管理智慧》中。其实,《论语》开篇的这两句话,就是真正地提出了我们可能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后面的内容就是在慢慢地揭开解决各类问题的神秘面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