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从多媒体中时常见到客家人居住的福建土楼。这种或圆或方的奇特建筑,在我心里播下了好奇的种子。3月2日一早,天气晴好,我携夫人从厦门直奔南靖土楼,开启了一场与土楼的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初见:俯瞰“四菜一汤”的人间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 几经转折,当我们抵达第一站——大名鼎鼎的田螺坑土楼群观景台时,已近中午。从高处俯瞰,五座褐墙灰瓦的土楼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狐岽山半坡。居中是方楼,四座圆楼环绕周边,犹如从天而降的“四菜一汤”,格外醒目。游人们争先恐后地走下阶梯,选取最佳点位与这一奇景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恰巧一位操着略带客家方言的大妈坐上了我们的接驳车。她热情地介绍说,这些土楼是黄氏家族的聚居地,她从小就生活在这里。顺着她指的方向往下坡盘旋几个弯,就能到达仰视土楼的另一个绝佳位置,还能品尝到她家做的正宗客家饭。这提议正中我们下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探秘:走进“四菜一汤”的建筑诗篇</span></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沿着蜿蜒约五六百米的村道走向土楼,其轮廓在视野中逐渐清晰。步云楼居中如盘,四座圆楼分列四周,椭圆形的文昌楼恰似汤碗,盛满了客家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古老智慧。夯土墙在阳光映照下泛着温润的褐色光泽,檐角翘起的弧度与天际线完美相切。山坡上绿树成荫,楼前的梯田层层叠叠,与土楼的质朴色调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长卷。</p><p class="ql-block"> 走进振昌楼,环形的三层楼采用精巧的榫卯结构,抬头仰望,连天空都仿佛变成了圆形。土楼中至今仍住着许多客家人,浓浓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沿着上行的石阶,依次探访了文昌楼、步云楼、瑞云楼、和昌楼,深切感受到这“四菜一汤”的土楼群中,洋溢着几百年来未曾消散的浓郁客家文化底色。当我们不舍地离开时,山风送来远处悠扬的客家山歌,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惊叹:解码“东斜西歪”的力学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 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摆渡车将我们送到了第二站——中华第一奇楼“东斜西歪”裕昌楼。一位大伯在路口主动迎上来,笑着说只需付10元钱,就能为我们做向导。他自我介绍道,今年已75岁高龄,一辈子都生活在裕昌楼,对这座楼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他边带路边介绍:裕昌楼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共分五层,总高18.2米。外墙土墙底部厚达1.8米,向上逐渐收窄,尽显古代工匠的营造智慧。跟着他走到用鹅卵石铺就的天井,他指着天井中央独立的一座一层建筑说,这里是祖堂中心,土楼里的红白喜事都在此操办。</p><p class="ql-block"> 他忽然问我们:“你们知道这座土楼为什么要安装五条楼梯吗?”见我们摇头,他解释道,这座土楼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五条楼梯便于各家公平分配居住空间;另一方面,这也暗合五行布局,以八卦分五卦,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 大伯又神秘地提醒:“你们再仔细看看环廊上3到5层的支柱。”我们定睛一看,三楼的支柱顺时针倾斜,四楼微微调整,五楼则逆时针倾斜,最大倾角竟达15度!“你们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他笑着说,这是前后两任木工师傅有意为之的“杰作”,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匠心。这种看似摇摇欲坠的结构,实则暗藏精妙的力学平衡,历经多次地震和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大伯还逐一介绍了五层土楼的功能分区:一楼是厨房(每间配备一口水井),二楼用于储存粮食,三楼住老人,四楼住青年,五楼则存放棺木。这五层空间,完整地覆盖了客家人从生到死的人生轨迹。临别时,大伯让我们留意唯一进出土楼的大门门板——这块足有10厘米厚的实木门板,既能抵御土匪侵扰,又能起到隔火防火的作用。听大伯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让我们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感悟:凝固的史诗,活着的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法深入探访南靖更多的土楼,更不可能走遍分布在福建各地、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所有土楼。但仅仅是亲近了“四菜一汤”和“东斜西歪”这几座代表性建筑,我们已充分感受到:土楼不是冰冷凝固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它们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着客家人在迁徙中展现出的超常智慧、坚韧毅力与团结精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文字:老马识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插图编辑:王老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