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江苏,初名《鲜花调》,又名《打花鼓》,关于它的起源目前争议很多。</p><p class="ql-block">比较早的是清乾隆年间(1736-1759)由钱德苍根据玩花主人的旧编本改编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花鼓》中记载的这首民歌的唱词,讲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两句重叠的戏词,被认为是歌曲《茉莉花》的雏形。</p><p class="ql-block">1793年,一位叫约翰•巴罗的英国学者用五线谱记录《茉莉花》,并收入在《中国游记》一书中。十年后这本书出版,其中英译版的《茉莉花》歌词,是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并在西方开始传唱。</p><p class="ql-block">至于我们现在熟悉的《茉莉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叫何仿的文艺兵在扬州附近的金牛山一带采风时,偶然间听到一位民间艺人弹唱的《鲜花调》,感觉非常好听。当时这首歌词里有金银花、玫瑰花和茉莉花。何仿对其中的歌词进行了修改,只留下茉莉花,使其更加大众化、更易于传唱,并将歌名字改为《茉莉花》。</p><p class="ql-block">1957年夏天,前线歌舞团女生民歌小合唱,由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位青年表演,“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将歌词中的爱花、惜花、怜花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歌曲《茉莉花》也由此在中国一唱而红。</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多次在重大场合上响起。如1997年的江泽民主席访美,美国交响乐团演奏茉莉花表示欢迎。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回访,这首歌也作为欢迎曲目。</p><p class="ql-block">1999年春节,《茉莉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响起。还有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2002年上海申博宣传片上、2004年雅典奥运闭幕式上、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总之,《茉莉花》几乎成为了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场合传递情感的必奏曲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曲歌词</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芬芳美丽满枝桠[yā] 又香又白人人夸</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p><p class="ql-block">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茉莉花</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p><p class="ql-block">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茉莉花</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p><p class="ql-block">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茉莉花茉莉花呀</p><p class="ql-block">茉莉花呀茉莉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