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诗。抗战爆发后,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新时期,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者按</span></p><p class="ql-block">徐迟写《枯叶蝴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尚未完全吹响,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创痛已压得人心发疼。作者借一只翅膀两面都黯淡的枯叶蝶,把“装假作伪”的代价撕给人看:越收敛光彩,越招徕贪婪;越扮枯槁,越逼近绝种。文末那句“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既是对个人生命状态的宣誓,也是对民族命运的呐喊——与其战战兢兢伪装,不如坦坦荡荡盛放。四十多年后再读此文,生态保护意识已落地生根,但“装假作伪”并未绝迹:流量伪装、数据造假、情感表演,何尝不是另一种“枯叶色”?愿我们都能卸下“枯叶”滤镜,让事物与自我皆显真相,让市场与人心不再奖励伪装,让“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成为时代最稀缺也最被珍视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枯叶蝴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徐迟</span></p><p class="ql-block">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嵋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当它阉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p><p class="ql-block">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p> <p class="ql-block">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p><p class="ql-block">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2]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p> <p class="ql-block">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阉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