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本耐读的活书——读李伦新随笔散文第七集“海浪花开”

微读馆(庆乐随笔)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读李伦新《海浪花开》(第七集)有感之一。曾经在读邓伟志先生全集中的评论卷(171-172页)看到一篇“序”,《船过无痕——李伦新随笔散文选》(第五集)“序”,李伦新走近我的视野。</p><p class="ql-block">看官跟我浏览一下书的封底大腕评论:</p><p class="ql-block">作家王安忆——温柔,其实也是一种执著,他坚执宽和的态度,任何境地,都抵御着暴戾的侵噬,从而有效保护了明朗的信念。所以,你就能解释,经历了世事动荡的老李,至今依然身心平衡。他看人看事,总是看到好处、温柔处、积极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希望,才会执迷于文学。因为在文学里,他可以有自由,将生活刻画得更好一点。</p><p class="ql-block">文化学者余秋雨——由于这样一个背景,读李伦新先生的文章别有滋味。只因为他受过多年的冤屈,所以在文章中总是本能地呼唤美好、抨击邪恶;又因为他平反昭雪后做过多年的“父母官”、当家人,文章中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男性的责任感、温和的长者风。这两方面的风格尽管毫不张扬却渗透处处,有一种风急浪高后的平淡。</p><p class="ql-block">作家赵丽宏——在李伦新的散文和随笔中,处处能感受到他的这种良心和责任感。他的这种良心和责任感,并不是用板着面孔说教的方式表现,而是亲切随和得如同谈家常。</p><p class="ql-block">评论家杨扬——读了李伦新先生的不少作品,我对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觉得这位老人是真正的热爱文学,真正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追求对待的。</p><p class="ql-block">接着请看官看看他的作品介绍 : </p><p class="ql-block">小说散文选《爱的咏叹》、长篇小说《梳头娘姨传奇》、《梦花情缘》、长篇小说《银楼》(与他人合作)、《非常爱情》。另有《李伦新随笔散文选》1-7集。</p><p class="ql-block">《梳头娘姨传奇》获上海大众文学奖二等奖,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近作是回忆录《船行有声》等,三百多万字。</p><p class="ql-block">李伦新有个笔名,“耕夫”,据邓伟志先生在序中介绍,原因是因为他从小耕过地,种过田,他一直保留着耕夫的劳动者的本色。</p><p class="ql-block">看李伦新的书,最令我惊叹不已,刮目相看的是,他的简历,上海某区的区委书记、人大主任,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哇塞,大官人,当作家是业余爱好。</p><p class="ql-block">他的人生经历都是天上人间的故事,看官请看他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下决心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争取早日摘掉这顶沉重的“右派分子”帽子,争取重新入党!生产队里的公社社员对我很好,他们不相信我是坏人,大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还称我“李同志”。这使我感到特别温暖。尤其难忘的是王小妹妈妈、刘红星嫂嫂、阿林婶婶和小根娣等,她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没齿难忘。冬天,赤脚挖河泥,有的社员让我喝些酒,说这样才能驱寒,不容易得关节炎……</p><p class="ql-block">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机关里来人宣布摘掉我的“右派分子”帽子。</p><p class="ql-block">我被通知去参加了市委召开的“摘帽右派”座谈会。我也被通知参加了1959年国庆节大游行。</p><p class="ql-block">……“摘帽右派”,因妻子工作的药厂内迁去桂林劳动十九年……</p><p class="ql-block">他的故事有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有高官低调的做人故事,有坎坷不平的无怨无悔故事,还有他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追求的执着专注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退休后身有疾病,他依然痴心不改,坚持写作,推广海派文化,实在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喜欢文字创作的人都知道,大多数经典而优秀的文字很难一气呵成,就算才华横溢的人偶然有灵感迸发,也需要快速记录之后反复琢磨,特别是李伦新的三百多万字的大量的文案工作,全是工作之余业余爱好完成,区长、书记都是日理万机的活,他能够当官、写作二不误,一辈子活成二辈子的大官人,大文豪,看官,精彩人生吧!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预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读《海浪花开》有感之二。</p> <p class="ql-block">上海海派文化的领军人物李伦新以“孺子牛”精神贯通人生与创作:早年困厄中以读书养性,宦海沉浮时以文化为政,晚年归隐后以笔墨传灯。其文字质朴如米汤,却能于市井烟火中见人性光辉,在《梳头娘姨传奇》等作品中,将海派文化的市声与温情熔铸成文学意象。九旬仍笔耕不辍,以一生践行“以笔为犁耕心田”的文人风骨。</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读《海浪花开》有感之二。看官,我们一起让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看看上海一“耕夫”,怎么走近文学殿堂,成为“乐耕之夫”:</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14日,上海的早晨,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的心里也充满了阳光般温暖,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黄浦江畔,仰望海关大钟,为自己比通知的集合时间提早到达而高兴,就在外滩静静地等候着,等候鲁迅先生灵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是个热情单纯的小青年,酷爱读书,初学写作,是上海市青年文学小组小说一组的副组长,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心情,为能参加先生灵柩的迁葬活动,感到既自豪又兴奋。当先生的灵柩缓缓经过外滩时,我们几个文学青年肃穆地迎上前去,跟随在宋庆龄、巴金、茅盾、许广平等文艺界前辈和有关领导同志的后面,护送鲁迅先生的灵柩来到当时的虹口公园安葬。</p><p class="ql-block">在新的鲁迅墓地举行了安葬仪式,巴金先生、茅盾先生和许广平女士先后致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安葬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鲁迅先生铜像揭幕仪式。这座铜像再现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他安静地坐在簇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严肃而慈祥,坚毅而亲切。我默默地仰望着鲁迅先生的形象,心潮起伏,思绪绵延,决心读先生的作品,学先生的精神,走先生的道路,以‘横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p><p class="ql-block">他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劳动之余就积极参加工会活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靠着念过几年私塾,以一个十三岁学徒工的身份在职工业余夜校夜读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回忆他的“处女作”,不,“处女信”,还真是有点异想天开,顿觉同感于心。</p><p class="ql-block">看官请看他的“处女作”故事 :</p><p class="ql-block">“有次我路过金陵东路,看到一家旗蓬商店里,到处都是崭新的五星红旗,但却随便乱丢乱放,非常杂乱,墙上挂的国旗也是歪歪斜斜,甚至倒了过来!面对这样对待国旗的不严肃态度,我感到心里很不好受,忍不住就去向店里的负责人提意见,希望重视维护国旗的尊严,商店也不能随便乱扔乱放。想不到他对我的意见只是说了句‘晓得呐’,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只顾自己忙着做生意。</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国旗?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就连夜写了一封信,第二天郑重其事地投进邮筒,寄给解放日报。想不到没过几天,就在解放日报的读者来信栏里,看到了摘要登载的这封信!我当时的激动心情难以忘怀。这似乎可以算作我的‘处女作’,不,是‘处女信’!”</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一个哲人说过的话,人有三条命,一条是性命,一条是生命,一条则是使命 ,李伦新是使命大于生命的人,不然他不可能从没有学历的学徒工,仅仅靠自学,而且还是业余时间,成长为上海海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海派文化。红色印记是其海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一大、二大、四大会址(我都去过多次,每一次去都有新的启示),红色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记忆,而且是浸透于城市骨髓的精神血脉。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织融合与再生的产物,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及开放学习、包容并蓄、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的宝贵钥匙。海派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合,是上海这座城市光荣的历史印记,客观上升华了海派文化的品味和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预知海派文化如何与红色基因传承融合,请听下回分解。请看庆乐随笔,读《海浪花开》有感之三。</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读《海浪花开》有感之三。“海风多潇洒,海浪美如花,海纳无限量,海派有文化。” 打开书第二页一幅“耕夫句鹏高书”跳入眼帘,我看着书法家朱鹏高苍劲有力的书法配李伦新优美富有哲理的诗,感觉这不正是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精髓吗?</p><p class="ql-block">史载,太平天国时期,上海人口只有十一万。</p><p class="ql-block">开埠以前,上海是江苏省下属的一个县,其规模远在北京、苏州、武汉、杭州、成都、福州、南京以下。</p><p class="ql-block">开埠(1843年)以后,上海以超常速度发展,1900年,人口超过一百万,1915年超过两百万,1930年超过三百万,上海解放后,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总人口五百万……。</p><p class="ql-block">据2024年统计公报,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p><p class="ql-block">对海派文化情有独钟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时,难抑对海派文化的钟情与热爱,看得出,他花白的头发下面,是一颗激情跳动的心,“没有海派文化,就没有上海商业的繁荣。海派文化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他曾经幽默风趣的说过,“海派姓海,海派无派”,多么精彩绝伦的总结,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正是在海派文化姓海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每年都举行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论文集。</p><p class="ql-block">《海派文学》、《海派书画》、《上海女人》、《上海先生》、《海派大律师》《上海电影》、《上海方言》等书,让《海浪花开》越开越艳。</p><p class="ql-block">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72万亿元,GDP增速达到5.6%,这一增长结果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稳定发展,而且其物价水平的扩张表明了上海经济的供需两旺,这种良性循环的现象与全国经济形势相比较,显得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据说,每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有一个能被后人看到的秘密通道,而老上海到新上海的那条秘密通道就是在行走和阅读的过程中,上海越来越令我心醉神迷的海派文化。</p><p class="ql-block">再摘录《海浪花开》书中发人深思的一段话,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上海这座城市,应该说是一座水城,是水造就了上海,是水滋养着上海,是水兴旺了上海,水是上海的血脉,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路名、地名中依然多有和水相关的滩、浜、桥、渡、河、溪、泾、浦、湾等,如外滩、曹家渡、肇家浜、漕河泾、徐家汇、新开河、八仙桥、杨树浦、卢家湾……其实,今天的延安东路,就是当年的洋泾浜,方浜路就是一条连接黄浦江通向老城隍庙荷花池的河浜。这些似乎还在向现今的人们证明:上海是一座水城。上海所以简称沪,就是因为‘沪’是古代的一种水上捕捞工具。上海也简称‘申’,也因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在吴,他曾亲自率领百姓开凿东江,人们就将东江称为春申江、上海称为申城。可见都和水有关。上海地处东海之滨,连接长江入海口,便于通向世界各国。无论是认识上海,还是建设上海,都不能不考虑这水城的特点,做好一篇水文章。不管你是老上海原住民,是新上海人,或者还只是在上海读书的学生,读一读上海这本大书、活书,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p><p class="ql-block">忽然有了新的感悟《海浪花开》,海浪声声入耳,花开开在一个“海”字上,上海如何创造出更多的海派文化巅峰之作,使海派文化融合红色文化得到更加突出感人的表达,为上海的经济进一步腾飞鼓劲呐喊难道不是目下一个迫切的海派文化命题吗?上海——怎一个“海”字了得!感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附邓伟志先生“序”</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31日晚合影于淮海中路一别墅内。中为李伦新同志——昨天在徐汇区社科大楼新四军四师分会王会长召集我们开会研究工作总结,好朋友胡先生看到我今天要发的美篇,他发给我一张照片,他说是他的老领导贾树枚邀请他参加活动的,李伦新曾经是上海团市委书记,转发一下,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