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学徒电工

0455

<p class="ql-block"> 1978年冬,县国营二糖厂的招工榜贴在县城文化馆门口时,小王攥着知青证明的手都在抖。作为第二批招录的一百多名知青之一,他凭着文化考试前十名的成绩,被分到了人人羡慕的动力车间,成了一名维修电工学徒。</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的厂区,还卧在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盐碱地里,白花花的碱土被北风卷着打在脸上,生疼。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着五百米的土路,一边是拔地而起的厂房钢架,一边是刚搭好的砖瓦平房,五个人挤在一间职工家属房的大炕上,每晚都能听见隔壁宿舍传来的磨牙声和窗外的风声。</p><p class="ql-block"> 荣师傅是个四十多岁的八级老电工,是从省内其他大厂援建来到师傅 手里的扳手磨得发亮,腰间带着电工工具。每天天不亮,身上穿着劳动布的工作服,胸前印有安全生产字,小王就跟着荣师傅在厂区里铺设电线,冻土硬得挖不动,他们就用洋镐一下下凿,手指冻得红肿开裂,贴上胶布继续干。设备安装最忙的时候,师徒俩要钻进封闭的罐体旁固定电机,爬上高高的钢架调试电闸开关,汗水浸湿了棉袄,风一吹就结成了冰碴。三个月里,小王的工作服磨破了两套,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当砂纸用。</p><p class="ql-block"> 12月末,第一吨白砂糖从生产线运出来时,全厂都沸腾了。小王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站在轰鸣的机器旁,看着晶莹的糖粒顺着管道落下,突然就红了眼眶。接下来的四个月,工厂24小时连续作业,三班倒的节奏让他常常顶着黑眼圈上工,可每当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线路接得越来越稳了”,他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p><p class="ql-block"> 开春的时候,生产期结束,小王第一次领到了工资,他攥着崭新的纸币,跑到职工食堂买了一份红烧肉,坐在大炕上和工友们分享。窗外的盐碱地上,已经冒出了点点新绿,就像他心里那颗叫“希望”的种子,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悄悄发了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