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

爆小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一座承载着浙江千年文脉的综合性人文殿堂。它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如今坐拥孤山与武林两大馆区,犹如一对璀璨的文化双子星,共同为您讲述着“越地”的悠久故事。</p><p class="ql-block">这里珍藏着超过十万件文化瑰宝,从神秘古老的河姆渡文化遗物,到精美绝伦的良渚文化玉器;从承载佛国智慧的五代吴越国佛教文物,到笔墨生辉的明清浙派书画,每一件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芒。将有机会一睹良渚“玉琮王”的王者之气,聆听唐代“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千年余音,更能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前,感受水墨山水的无尽意境。</p><p class="ql-block">孤山馆区坐落于西湖核心区,与白堤、文澜阁古典园林交相辉映,环境清幽,主打陶瓷、书画等雅致艺术:而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武林馆区则充满现代气息,通过宏大的“越地长歌”通史陈列、世界非遗“古琴艺术”专题展以及极具视觉冲击的“十里红妆”婚俗展,为您全方位解读浙江的过去与现在。</p> <p class="ql-block"><b>馆藏物品</b></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p><p class="ql-block">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有关数据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大量的古代书画,其中有唐代宗教画彩绘净土变图,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的一半(另外一半现藏台湾),明代绘画大师张宏《西山爽气图》卷。古书画多数是明清时期的,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仅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品就有3700多件。浙江是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的地区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略要地,其经济史料和革命文献该馆均有收藏。</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82421件/套,珍贵文物36209件/套。</p> <p class="ql-block">有哪些馆?都有哪些特色文物?</p><p class="ql-block">1F:01 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通史陈列馆A</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良渚玉琮(十大镇馆之宝-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良渚玉壁、猪纹陶钵、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十大镇馆之宝)、青铜鸠杖杖墩、吕超静墓志、 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十大镇馆之宝)、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十大镇馆之宝)、东汉越窑黑釉熊形灯盏等。</p> <p class="ql-block">2F:浙江一万年:通史陈列馆B & 04 通史陈列馆C</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十大镇馆之宝)、金书《宝箧印陀罗尼经》、北宋贴金彩绘石雕经函、保国寺建筑模型、五代十国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十大镇馆之宝)、南宋龙纹盘盏、嘉靖元年金书铁券等。</p> <p class="ql-block">3F:宋韵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马麟《楼台夜月图》、青花四爱图梅瓶、圆领素罗大袖衫、大晟应钟、昇元四年投龙玉壁灯。</p><p class="ql-block">3F:海洋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越窑青瓷熏炉、《浙江海塘图卷》、羽人竞渡纹铜钺等。</p><p class="ql-block">3F:青瓷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3F:民俗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清金箔贴花花轿(万工轿)(十大镇馆之宝)、朱金木雕千工床</p><p class="ql-block">3F:12名人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吴越二王批牍合卷、《表忠观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4F:13 古琴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4F:富春山居馆</p><p class="ql-block">必看文物: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彩陶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p><p class="ql-block">义乌桥头遗址出士,距今约 11000-850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周有竹庄图轴</b></p><p class="ql-block">级别:一级</p><p class="ql-block">作者:沈周</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尺寸:纵68.2,横30.65厘米</p><p class="ql-block">来源:旧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龙泉窑青瓷荷叶形贴花三足炉</b></p><p class="ql-block">级别:二级</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尺寸:高7.8,口径18厘</p><p class="ql-block">米</p><p class="ql-block">来源:移交</p><p class="ql-block">此器作荷叶状,口沿翻卷弯曲,腹壁垂弧,平底,底部置有三乳足,外壁贴塑有梅花图案三组。除器物足端外通体施釉,釉色青黄相杂,釉质光亮,开细碎冰裂纹,裂纹深浅不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龙泉窑青瓷刻花梅瓶</b></p><p class="ql-block">级 别:二级</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尺寸:高12.2,口径</p><p class="ql-block">5.3,底径4.5 厘米</p><p class="ql-block">来 源:收购</p><p class="ql-block">直口、丰肩,鼓腹,颈部下收,圈足,口下饰叠三角纹,肩部饰花瓣纹,如意纹,腹部饰缠枝牡丹,颈部饰莲瓣纹。厚青釉,足圈露胎。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明澈莹洁,清新雅致。明代龙泉窑生产仍很兴旺,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宏粗犷,釉层肥厚,色调淡青泛灰,明艳沉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光绪景德镇窑粉彩赏瓶</b></p><p class="ql-block">级 别:二级</p><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尺寸:高39 口径10 底径</p><p class="ql-block">12.7 厘米</p><p class="ql-block">源:拨交</p><p class="ql-block">长方体,平唇,深腹斜直收,底承四扁足。除足端外,通体施白釉,釉质光亮有波浪釉之感。口沿唇部绘有青花回纹一周,发色鲜艳。器腹四周均绘有墨彩花卉、蔬菜、蟋蟀、蝴蝶、瓢虫组成的图案,色泽淡雅。底有二圆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山水庙宇纹金漆木雕花板</b></p><p class="ql-block">级别:三级</p><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尺寸:纵21,横46 厘米</p><p class="ql-block">来源:征集</p><p class="ql-block">通体金漆,长方形,左下角内凹呈弧形。缺角委角长方形开光,陷地高浮雕山、人物纹。开光外浅浮雕菊花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隋"大隋开皇十二年作"铭文砖</b></p><p class="ql-block">级 别:三级</p><p class="ql-block">年代:隋</p><p class="ql-block">尺寸:纵15.5横11.4厚</p><p class="ql-block">3.6厘米</p><p class="ql-block">来源:1982年杭州市区</p><p class="ql-block">出土</p><p class="ql-block">长方体,砖身微显弧状,内凹。侧面落有正楷直书:"大隋开皇十二年作"款,字外框边。砖面铭文为正楷直书,凡五行三十字,每字落在方格内,其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藤条残木柄骨耜</b></p><p class="ql-block">年代: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尺寸:纵18.2刃宽9.8</p><p class="ql-block">(厘米)</p><p class="ql-block">来源:出土于浙江余姚河</p><p class="ql-block">姆渡遗址</p><p class="ql-block">一块被磨得锃亮的动物骨头,紧紧地绑着一圈圈藤条,藤条下残存着一块木棒,这件“铲子”造型奇特,却意义非凡,它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耕作农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弘仁平冈竹屋扇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b></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藏。碗表面呈朱红色,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仕女形金饰件</b></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尺寸:通高22.2厘米,仕女</p><p class="ql-block">宽1.7厘米,重33.28克</p><p class="ql-block">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伎乐铜屋模型</b></p><p class="ql-block">年代:春秋</p><p class="ql-block">尺寸:通高17,面宽13,</p><p class="ql-block"> 进深11.5(厘米)</p><p class="ql-block">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代越窑青瓷</b></p><p class="ql-block">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稻穗纹盆</b></p><p class="ql-block">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苇编</b></p><p class="ql-block">采用六经六纬,竖经横纬,垂直相交。</p><p class="ql-block">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钱江潮</b></p><p class="ql-block">“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面二层,展示面积约1700平方米。陈列纵向以时间为序,分为“南湖红船与中共一大”、“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走向解放之路”五个部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取得浙江解放的光辉历程。横向以浙江重大革命斗争活动为点,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包括运用根据历史资料制作的复原式景观和声光电配合的大型场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重要的历史时刻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陈列共展示珍贵历史图片550余张,藏品450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组,还展示了创作的多件大型革命题材油画、雕塑作品,力求全面、生动地展现浙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越地长歌</b></p><p class="ql-block">“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面一层,展示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文明曙光”、“古越王国”、“三吴都会”、“东南翘楚”、“繁庶两浙”五个部分。陈列以浙江“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为主导,在展示风格上讲求精致而大气,内敛而富有张力。共展出文物约2000件(组),结合场景复原、模型复制、图画创作、多媒体视听等多种现代手段,为人们展现了浙江大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独特魅力。奔流东去的钱塘江进入古越人称为“后海”的杭州湾,划过一个“之”形弯道,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名字:浙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非凡心声</b></p><p class="ql-block">“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展厅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面三层,面积300余平方米,分为“古琴的历史”、“古琴的制作与演奏”、“馆藏古琴解读”三个单元。“古琴的历史”单元主要通过场景、水墨动画、图片等手段对古琴的起源、汉唐时期古琴的定型、宋元时期浙派的崛起至明清时期纷繁的琴派做客观系统的陈述。“古琴的制作与演奏”单元通过实物模型、视频短片和图片资料等手段介绍了古琴的结构、制作工序、琴音及手法等信息。</p><p class="ql-block">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意匠生辉</b></p><p class="ql-block">“意匠生辉——浙江民间造型艺术” 展厅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面三层,面积400余平方米。这是一个以非物质文化样式呈现的陈列,展示的浙江大地孕育出的最杰出的民间艺术品。它们来源于劳动与生活,根植于乡村与城镇,既是浙江人灵动心智和精巧技艺的物证,也反映出浙江人在人多地少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适应性与创造能力。该陈列分为雕塑艺术、剪纸艺术、编织艺术、织染艺术四个单元,在四个单元的入口处安排了由典型图案和文字构成的识别系统,以进一步强化信息分类。每个单元分为若干独立的艺术项目:雕塑艺术有著名的“浙江三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黄岩翻簧竹雕、瓯塑;剪纸艺术有乐清细纹刻纸、浦江剪纸;编织艺术有东阳竹编、嵊州竹编;织染艺术包括萧山花边、浙南夹缬、桐乡蓝印花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里红妆</b></p><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是一个介绍宁绍地区民间婚嫁习俗的陈列,分为“待嫁的女儿”、“迎亲的队伍”、“火红的新房”三个单元,面积约5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复原的小桥、邻水的建筑再现了烟雨迷离的宁绍水乡风貌。通过小桥,首先进入的是由花轿、杠箱、轿前担等构成的展区。核心是朱金木雕宁波花轿,此轿工艺精湛,犹如一座黄金宝龛。花轿采用朱漆铺底,金箔贴花,漆雕并重,以多种珍贵木材,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手法,雕刻数百个人物和多个吉祥主题以及戏剧场景,周围饰有无数花鸟和各种精致的小宫灯、流苏和挂帷,由于制作耗费上万工时,故称“万工轿”。</p><p class="ql-block">展厅中部,设置了将近十米长通透的展柜,用微缩的人物模型再现绵延十里的嫁妆队伍。“红妆”的妩媚和“十里”的浩荡所形成的组合,营造出澎湃如涛、激情似火的盛大画面,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夙愿。</p><p class="ql-block">“火红的新房”单元展示的是以朱金木雕千工床为核心的红妆家具,包括房前桌、红橱、春凳、红木箱、朱漆靠背椅等。展厅内陈列的各种红妆家具和用具种类丰富,多是采用天然生漆配以朱砂髹制而成,色彩鲜艳亮丽,经久不褪,并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诸多工艺于一身。整个展厅光线柔和,各式红妆家具、女红用品等器物洋溢着和美的生活气息,而铺天盖地的红色渲染了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水之间</b></p><p class="ql-block">“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展厅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面三层,面积近600平方米,分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富春山居图》分析与解读”“历代临仿《富春山居图》”“元以后的明清文人山水画”五个单元。展览以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为契入点,介绍了黄公望的人生和绘画创作,尤其是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同时运用多媒体视听手段向参观者介绍《富春山居图》离奇曲折的传承收藏历程。</p><p class="ql-block">该展览还展示了馆藏的明清山水画,分为“重振元代文人画风的‘吴门画派’”“高扬文人意绪的‘松江画派’”“继承元代风格技法的‘四王’画派”“继承元代精神气质的‘新安、安徽画派’”及“与黄公望脉络相承的浙江山水画”五个小单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介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澜阁</b></p><p class="ql-block">文澜阁位于孤山馆区的西侧部分,为清朝皇帝行宫遗址和江南著名皇家藏书楼,建成于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文澜阁焚毁,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于旧址重建,并建御碑亭及太乙分青室,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从正门而入,迎面是一座狮象群假山,上建亭台,中开洞径,玲珑奇巧;穿过山洞是一座平房,后水池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乃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有清乾隆帝题诗和颁发《四库全书》的谕旨;东侧为御碑亭,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水池后正中为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为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为三层楼房;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青室和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2006年文澜阁在经历1974年、1984年和1993年等多次维修后,又进行建国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之后将成为展示“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相关内容的重要人文景点向世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孤山馆区</b></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1999年秋,位于馆区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孤山馆区的改造工程完成后,推出“陶瓷陈列”“黄宾虹书画陈列”“常书鸿油画陈列”“雷峰塔文物陈列”“漆器陈列”等常设陈列,建成集中展示各类文物、艺术精品的艺术类馆区。</p> <p class="ql-block">之江馆区</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孟海旧居</b></p><p class="ql-block">沙孟海旧居坐落于杭州龙游路15号,当代中国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晚年曾居住于此,占地面积8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1平方米。秉承沙孟海先生的遗愿,其家属将其数百件书法和篆刻作品及珍贵文物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004年1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斥资700余万元对沙孟海旧居进行修缮并正式开放。旧居为砖木两层结构别墅,院内“沙孟海旧居”五字匾额为著名金石篆刻家钱君陶所书。沙孟海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古拙浑厚、缜密雄健、气势磅礴的“沙体”。“沙孟海旧居”有沙孟海生活、工作的两个复原室,同时新辟沙孟海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宾虹纪念室</b></p><p class="ql-block">黄宾虹纪念室坐落在杭州栖霞岭31号,原为黄宾虹先生的故居。1948年夏,85岁的黄宾虹应国立杭州艺专之聘请,由北平南下,在浙江走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年。</p><p class="ql-block">黄宾虹先生逝世后,家属秉承其遗愿,将其存留的五千余件作品及一万余件文物、手稿等遗物悉数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纪念室于1988年正式向游人开放,设有黄宾虹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和复原书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浙江西湖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1999年10月落成,位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东侧。这里原为中国国立艺术院的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艾青等曾在此发起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术馆,旨在“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p><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共分三层,包括门厅、接待室和四个大小不一的展厅,是浙江省展示美术名家作品、介绍美术动态,进行学术交流、传播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b>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包括‌良渚玉琮王、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万工轿(宁波花轿)‌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浓缩了浙江七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以下是主要代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良渚玉琮王‌:</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重6.5千克,外方内圆,雕刻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琮中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琮王”,象征神权与王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b></p><p class="ql-block">元代山水画杰作《富春山居图》的前段,描绘富春江景色,以清雅笔墨展现江南山水意境,是书画艺术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剩山图</b></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残卷</p><p class="ql-block">《剩山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47至1350年创作的水墨山水画,系《富春山居图》前半卷残卷,描绘富春江两岸疏密有致的山水景致,笔墨苍润浑厚,融合师法自然理念与晚年集大成画风。原画于清顺治年间因藏家吴洪裕殉葬焚毁致残,断为两段,前半段经修复命名《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无用师卷”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山石采用披麻皴等技法,树木运用干笔皴擦技法。</p><p class="ql-block">画卷历经沈周、董其昌等明清藏家递藏,衍生出沈周背临本及伪作“子明卷”。乾隆帝曾误鉴“子明卷”为真迹,后世考证方辨明真伪。1938年吴湖帆用家藏青铜器换回《剩山图》,后经沙孟海等人促成于1956年入藏浙江省博物馆。画中桥梁处隐藏疑似黄公望自画像人物,桥桩因火损裁剪,柳枝细节需移开枝叶方见全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工轿</b></p><p class="ql-block">万工轿是清末民初宁波朱金漆木雕花轿的杰出代表,因制造耗时约一万个工时而得名,需八人抬行,被誉为“天下第一轿”,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与得名</b></p><p class="ql-block">万工轿起源于清末民初宁波地区,得名于其制作需耗费约一万个工时(一名工匠需30年完成),由十余名工匠耗时十年打造。需八人抬行,故又称“八抬大轿”,是现存最豪华的头等轿,专供豪富之家租赁使用,租赁费用高昂(约一石米)。传说南宋康王赵构因浙东女子救命之恩,赐予“浙东女子尽封王”特权,使宁波新娘可乘坐媲美皇室的豪华花轿。‌‌</p> <p class="ql-block"><b>工艺特点与结构</b></p><p class="ql-block">‌结构与材质‌:采用全榫卯结构,无钉子,由数百片可拆卸花板组成,迎亲时需专人拆装以便新娘出入。以樟木、椴木为基材,朱漆铺底,金箔贴花,形如微型宫殿。‌‌</p><p class="ql-block">‌装饰艺术‌: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工艺,雕饰250余人物及大量花鸟虫兽(如24只凤凰、38条龙),涵盖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等吉祥主题,并呈现《西厢记》《浣沙记》等十余部戏曲场景,部分辅以镜片玻璃画,因人物繁复亦称“百子轿”。‌‌</p> <p class="ql-block"><b>文化意义与现状</b></p><p class="ql-block">万工轿是宁波“十里红妆”婚俗文化的核心,象征新娘地位与家族荣耀,其朱金木雕工艺(三分雕刻、七分漆工)体现了浙东匠人的“以器载道”精神。2006年宁波朱金漆木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轿原为宁波“聚成号”贳器店出租品,后由上海富商虞洽卿定制,首位使用者为其女虞涵湛。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经3D扫描存档并展出,成为研究传统婚俗与工艺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名字:河姆渡文化·双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朝阳纹牙雕</b></p><p class="ql-block">级 别:一级</p><p class="ql-block">年代:石器</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6.6、残宽</p><p class="ql-block">6.3、厚1.2厘米</p><p class="ql-block">来源:浙江省余姚河姆渡</p><p class="ql-block">遗址</p><p class="ql-block">象牙质。有残断痕迹,器身上贯穿6个小孔。正面阴刻重圈纹、对称鸟纹,两鸟昂首相对而望,外缘呈火焰状。此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象牙工艺水准,更为研究古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提供了宝贵资料,堪称旷世珍宝。曾被选为中国邮票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b></p><p class="ql-block">名字: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p><p class="ql-block">级 别:一级</p><p class="ql-block">年 代:战国</p><p class="ql-block">尺寸:通长52.4厘米来源: 杭州钢铁集团1995年10月 拨交</p><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於睗剑为铜质,通长52.4厘米,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全饰变形兽面纹,茎绕丝质缠缑。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成(越)王成(越)</p><p class="ql-block">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越王者旨於睗剑附有完整的剑鞘,系用两块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丝线缠缚加固,再髹以黑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国越者旨於睗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唐彩凤鸣岐七弦琴</b></p><p class="ql-block">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的雷公琴。</p><p class="ql-block"><b>制作技术</b></p><p class="ql-block">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琴体浑厚,背面微凸,制作时先用粗麻布包裹住琴胎,然后涂上了一层鹿角灰,最后髹上大漆,这样的制作使琴音更加松透、悠扬;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鹿角漆灰比较厚。</p><p class="ql-block"><b>文化寓意</b></p><p class="ql-block">“彩凤鸣岐”原文出自《国语·周语》:“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三君注 :“鸑鷟,凤之别名。”</p><p class="ql-block">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3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际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而乐是为了求“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的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的推行,是为了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目的。而从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文物历史</p><p class="ql-block">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传说雷威常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喝醉酒跑到深山老林,在狂风震树之时,听树的发声而选良材。清道光(1821—1850年)时,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定敏亲王载铨收藏。</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入侵后,此琴流落民间,后为清末民初琴学泰斗、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杨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学生虞和卿的介绍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转到了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杨宗稷的唐彩凤鸣岐七弦琴。</p><p class="ql-block">1949年,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了家乡,后来因故只剩下14张,被后人捐到镇海文化馆,其中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p><p class="ql-block">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19日,14位来自中国海内外的古琴大师用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等乐器奏响唐乐。</p> <p class="ql-block"><b>文物特征</b></p><p class="ql-block">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三四徽间为琴面最宽处。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为瓦灰,应该是杨宗稷重修时刮去琴面原漆灰后上的瓦灰。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朱漆为修补色,琴面与侧面后加朱漆。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断纹。“彩凤鸣歧”四字位于岳山下9厘米处开始,除「彩」字为5x3厘米外,其余三字约为4厘米x3厘米。龙龈4厘米,龙池21.8 厘米 x2厘米,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两端在方圆之间,凤沼11厘米x2厘米,池沼内侧以木加厚,其厚1.5厘米。琴面弦路处全无断纹,弦路二旁隐约可见极细牛毛断纹(杨氏谓为冰裂断纹)。底部遍布细密之冰裂断纹。琴底部自轸池开始有一道14.5厘米之红漆修补痕迹,另自凤沼开始至龙池有长达22厘米之裂痕,自龙龈直凤沼有长达11.5厘米之裂痕。其纳音宽而不高,中间部份微凹。背部呈褐色,丝弦为后配。缺失琴轸,雁足,内侧冠托,内侧冠角连同部份琴面也已经损坏(长达8厘米,宽处达4.2厘米)。第1,2,3,4,5,6,9,10徽处隐约可见比现有徽大的圆形痕迹,可能是原有的徽留下的印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龙池两侧行书题款:</b></p><p class="ql-block">“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p><p class="ql-block">选材酣饮冒风雪,峨嵋松迈峄阳桐。吴越百衲云和样,春雷犹见宣和宫。</p><p class="ql-block">灵开村中八日合,杂花亭畔余仙踪。秋堂忘味成雅器,雾中山远闻霜镛。</p><p class="ql-block">微弦一泛山水深,率更妙墨留池中。伏羲样剪孙枝秀,徐浩题字石经同。</p><p class="ql-block">嗟予嗜琴已成癖,京华十稔搜罗穷。良材入手警奇绝,物萃所好神亦通。</p><p class="ql-block">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磬撞洪钟。</p><p class="ql-block">成连子期不可作,曲终目送冥冥鸿。会当嵌金字刘累,常恐风雨随飞龙。”</p><p class="ql-block">落款“开元后廿年甲寅荷花生日九疑山人杨宗稷自题”。下钤白文篆书“时百所藏”长方印。龙池下方右侧杨宗稷又题“大唐开元二年(714年)雷威制”。琴上铭有“庚申(1920年)二月,与朗贝勒公祭长沙张文达公于岳云别业。贝勒见此云,定慎郡王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因赠长歌有‘曾存定府先人言,我持此琴三叹息’之句。定府琴有名于时,识之以告来者。宗稷再题。”龙池下方左侧楷书七言绝句“禅寮花落画,猿啸龙吟万籁沉,定府旧藏真第一,曲终人远晚烟青”。落款“辛酉(1921年)上巳为时佰先生题,杨懿年时同居法源寺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宋龙泉窑舟形砚滴</b></p><p class="ql-block">是浙江省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956年由龙泉县农家女何招弟采药时发现并上交,后入藏该馆</p><p class="ql-block">。器物通长16.7厘米、宽6.5厘米、高9.3厘米,整体呈船形,船体平底露胎,船船舱内置两人物塑像作交谈状,船夫攀篷顶取笠,舱棚两侧设栏杆,船体配有木桨、船锚等细节,胎质细腻露火红色底胎,施粉青釉,船首设圆形注水孔。</p><p class="ql-block">该砚滴属文房用具,融合实用性与艺术性,体现南宋龙泉青瓷技艺巅峰水平。造型取材江南舟行场景,采用写实手法结合宋代人文典故,胎釉工艺承袭北宋汝窑、官窑与越窑技术传统。曾入选《龙泉青瓷》图录封面,1993年海外展览中创保险费用最高纪录,2009年被评为浙博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b></p><p class="ql-block">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为1965年出土于浙江温州白象塔的佛教造像文物,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立像高60厘米,头戴高髻华冠,体态窈窕婉约,衣饰简约贴体,面部神情静谧恬适,彩绘赋色典雅古朴,展现了北宋时期彩塑艺术世俗化的特征。其与温州博物馆所藏另一尊同期出土观音像并称,被学界誉为“东方维纳斯”,是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系列中体现宋代江南彩塑技艺高峰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b>浙江省博物馆,一个值得一游的博物馆,无论你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这里都将为你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