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作为炎黄子孙,这里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的祭祀地。</p> <p class="ql-block">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生活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率领先民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被后世尊称为奠基文明、肇造华夏的人文初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即指由黄帝纪元开始。</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中国第一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的民族圣地。</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入口广场的面积约10000平方米。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古称“姬水”。传说黄帝常在此处淘洗玉玺大印,因此又称这一段沮河为“印池”。黄帝在印池里洗完大印,便会把大印放在对面山上晾晒,因此把对面这座山称为印台山。</p> <p class="ql-block">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粗犷、古朴、厚重的轩辕桥。桥身全部采用花岗岩,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p> <p class="ql-block">由轩辕桥北端通往山门的通道称为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匾,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2025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民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轩辕广场及轩辕殿举行。这是华夏儿女传承祖脉文化、抒发敬祖寻根情怀的重要民俗盛典,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陵祭典”的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和延安市有关部门领导及各兄弟区县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医疗卫生界,文化艺术界,捐资助建黄帝陵的单位和个人代表,黄帝文化研究知名学者代表以及黄陵县全体县级领导,黄陵县守陵儿女代表等参加民祭活动。</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九分,主持人宣布重阳民祭轩辕黄帝典礼正式开始。首先鸣礼炮三十六响,象征着华夏大地三十六方,寓意“天地人和、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随后钟楼击礼钟九十九响,鼓楼擂礼鼓九十九响,钟鼓齐鸣,声震山谷,既呼应重阳节“久久长寿”的寓意,又以庄重的礼乐拉开祭祀序幕,唤醒参祭者的敬祖之心。</p> <p class="ql-block">钟声激越,似凤鸣高岗,荡涤尘嚣,传递着万众一心、敬祖思源的赤诚情怀。鼓点激昂,昭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浩然正气;钟鸣肃穆,象征着九州共祭、国泰民安的祥瑞祈愿。</p> <p class="ql-block">广场两侧的民乐演奏队奏响《华夏颂》,编钟、编磬、古筝、笙箫等乐器交织,旋律恢弘大气,彰显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诵毛泽东《祭黄帝陵文》,将典礼氛围推向深沉而激昂的高潮。此时,全体参祭者肃立黄帝陵前,齐声诵读毛泽东同志于民族危亡之际写就的这篇雄文,声音回荡在桥山之巅,仿佛穿越时空与始祖英灵对话。1937年清明,毛泽东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的担当,在《祭黄帝陵文》中发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号召,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于重阳佳节再诵此文,既是对“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的追思缅怀,更是对“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历史誓言的传承赓续。</p> <p class="ql-block">敬献花篮,致敬祖灵。此环节为祭祀核心礼仪之一,表达对人文初祖的崇敬与缅怀。首先由主祭人(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或地方代表)领衔,依次向轩辕黄帝敬献花篮。花篮以黄色、红色为主色调,点缀松柏枝、菊花(契合重阳习俗),花篮挽联书写“恭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等字样,寓意对祖灵的敬仰与对中华文脉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礼仪人员手捧花篮,迈着规整的步伐,沿红毡向轩辕殿缓缓行进,主祭人紧随其后,在供桌前将花篮摆放整齐,而后后退三步,肃立致敬。随后,参祭代表分组依次敬献花篮,各组代表有序上前,完成敬献礼仪,全程静默庄重,无喧哗之声。</p> <p class="ql-block">典礼进入敬献祭品,现场氛围愈发肃穆而虔诚。身着传统礼服的礼生们,手持祭器,缓步前行,将五谷、鲜果、玉帛、清酒等祭品恭敬奉上。五谷象征着大地的馈赠与民生之本,鲜果寓意着丰收与祥瑞,玉帛承载着敬仰与祝福,清酒则寄托着缅怀与追思。每一份祭品都凝聚着炎黄子孙对轩辕黄帝肇造中华、教民稼穑、创制文明的感恩之情,传递着对先祖的无限崇敬与血脉相连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祭台之上,香烟缭绕,祭品熠熠生辉,仿佛在与先祖对话,诉说着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虔诚与期盼。敬献祭品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传承孝道、凝聚民族认同的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在这重阳佳节,万众齐心,以最诚挚的心意,缅怀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激励着我们继承先祖精神,守护文明根脉,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敬献祭品后进入净手上香环节,体现“洁身敬祖”的传统礼制。礼仪人员端来装有清水的铜盆,主祭人及参祭代表依次净手(寓意洗净尘埃、心怀赤诚),而后手持三炷清香,缓步走向轩辕殿香案。主祭人率先上香,将清香插入香炉,后退至指定位置,行三鞠躬礼,鞠躬幅度庄重规范,表达对黄帝的最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随后参祭代表分组上香,每人手持清香,依次插入香炉,行鞠躬礼,默默许下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的美好祝愿。上香过程中,乐声舒缓,香烟袅袅,营造出“心与祖灵相通”的肃穆氛围。</p> <p class="ql-block">上香礼毕,全体参祭人员肃立,由特邀的文化界代表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读祭人,手持祭文,在轩辕殿正中朗声诵读。祭文采用骈文体例,语言古朴典雅,内容涵盖三个核心维度:一是追述轩辕黄帝统一华夏部落、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创文字、定音律、明历法、兴礼仪的历史功绩,彰显其“人文初祖”的崇高地位;二是回顾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缅怀历代先贤的奋斗历程,歌颂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辉煌成就;三是祈愿轩辕黄帝庇佑华夏儿女平安康健、家国和谐,祈愿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读祭人语调铿锵有力、饱含深情,每一句诵读都引发参祭人员的共鸣,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p> <p class="ql-block">祭文诵读完毕,主持人宣布行祭拜礼,全体参祭人员面向轩辕黄帝肖像肃立,行三鞠躬礼。鞠躬时,参祭人员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弯腰幅度至九十度,停留片刻后缓缓站起,重复三次,动作整齐划一,尽显对祖灵的虔诚。祭拜礼期间,乐声再次响起,编钟编磬与民乐交织,既烘托氛围,又引导参祭人员规范礼仪。部分传统礼仪保留较好的场次,主祭人还会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分别敬献酒、帛、食,礼仪更为繁复,礼制内涵更为深厚。</p> <p class="ql-block">敬奠祭酒环节,更是将整个仪式推向高潮。此时,全场庄严肃穆,气氛凝重而神圣。工作人员身着传统服饰,神情恭敬,缓缓抬着那盛满醇酒的酒坛步入场地。酒坛古朴厚重,坛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传承。随着酒坛的缓缓移动,淡淡的酒香弥漫开来,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遥远而神秘的祭祀年代。</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稳稳地将酒坛置于祭台之上,随后,主祭人虔诚地执起酒勺,小心翼翼地舀起酒液,缓缓倾入祭器之中,那酒液如丝如缕,流淌出对先人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也将整个祭奠仪式的庄重氛围渲染到了极致,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这份神圣的情感之中。</p> <p class="ql-block">祭拜礼后,进入乐舞告祭环节,以传统歌舞形式表达对轩辕黄帝的礼赞与感恩。乐舞分为“迎宾之舞”“祭祖之舞”“祈福之舞”三个篇章,由专业舞蹈团队演绎,舞蹈动作源于上古祭祀礼仪,融合陕北民间舞蹈元素,刚健有力与柔美典雅兼具。</p> <p class="ql-block">“迎宾之舞”以舒展的舞姿展现华夏儿女的热情好客;“祭祖之舞”以庄重的动作再现黄帝时代先民劳作、繁衍、统一的场景,追思祖德;“祈福之舞”以灵动的舞姿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国安宁。</p> <p class="ql-block">乐舞表演时,背景音乐与舞蹈动作精准契合,编钟、笙箫的古朴旋律与舞蹈的视觉美感相得益彰,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艺术魅力,又深化了祭祀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此次典礼庄严肃穆,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文化盛典,更是一次凝聚民族情感与精神的力量的盛会。它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从悠久历史中汲取智慧,共同携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 轩辕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树高20米,胸径11米。枝干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象虬龙盘绕于天。其冠如盖,其势巍峨。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p> <p class="ql-block">皇帝脚印石。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一个汉代文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黄帝一生非常勤奋,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后人为了敬仰他的丰功伟绩,雕刻了这部脚印来纪念皇帝。</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汉武帝在元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70年,率十八万大军北巡视朔方凯旋归来,来到黄帝陵祭奠黄帝。为显示他的虔诚和尊重,他脱下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意想不到的是盔甲将柏树的树皮刮下一块,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所以我们把这棵树叫做挂甲柏,距今已经有四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继续北行即可到达诚心亭,是为历代祭祀者整理衣冠和制备祭品的场所,古往今来,凡是来轩辕庙祭拜的人在经过这个亭子的时候,都会在这里简单地整理一下自己的衣冠,清除灰尘,消除杂念,怀着一颗虔诚崇敬的心敬拜我们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穿过诚心亭为碑亭。诚心亭与碑亭其形式相仿,碑亭面积较之略大,东西两侧有砖墙。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碑亭是重要石碑陈放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以及近代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祭文和题词。</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82年祭祀黄帝陵祝文碑。清康熙十六年,岁次丁巳,皇帝遣使臣以牲帛醴齐之仪,致祭于轩辕黄帝之陵。仰惟圣灵,垂光万古,开物成务,肇启文明。昔者草昧初开,帝君奋起,制衣冠而定礼乐,创田亩以育黎元,造舟车以通遐迩,兴医药以拯疾苦。功德巍巍,如日月之经天;恩泽浩浩,若江河之行地。朕承天眷命,抚御华夏,思祖德之绵长,感时运之多艰。今四海渐平,三藩将靖,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愿圣祖在天之灵,佑我邦家,永绥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兆民乐业,文教昌明。伏惟尚飨,鉴此微忱,世世永赖,万载长存!</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元老、教育家-于右任碑文。于右任先生所题碑文,笔力遒劲,气韵浑厚,字里行间饱含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崇敬与追思。其文不仅赞颂黄帝肇造华夏、开启文明之伟业,更寄托着民族危难之际,国人团结御侮、振兴中华之深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碑亭是重要石碑陈放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p> <p class="ql-block">后面一通是1988年邓小平为黄帝陵的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p> <p class="ql-block">后边一通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p> <p class="ql-block">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四通石碑,前两通是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1997年与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时,在这里立碑纪念,碑文有董建华何厚铧亲笔所提。中间的一通石碑是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碑,最北面的一通石碑是台湾公祀纪念碑,(台湾光复纪念碑)2006年立,旁边有一 块空地,是给台湾留的。</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大殿正中门楣上挂着一块匾,匾额“人文初祖”,是由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先生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p> <p class="ql-block">传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发动十余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便上山拜祭黄帝。在祭拜之前,汉武帝将其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肃穆,故后人称其为“挂甲柏”。</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这座庄严宏伟的建筑是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倡导,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批示拨款,以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捐资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整个大殿的构件没有采用一根钢钉,全是采用卯榫相扣构造而成。四周每边各9根,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冗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p> <p class="ql-block">堂内,还陈列着“天子长安”编钟,这是一种古代礼乐重器。全套总长2155厘米,总高290厘米,共110件。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广的一套天子极编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并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编钟称号。</p> <p class="ql-block">桥山顶上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封建社会无论你多大的官职,在这里都必须步行前往黄帝陵,以示对祖先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下马”石碑两边的官道左低右高。左是文官道,右是武官道,文官道比武官道要低一些,主要考虑文官的体力要稍逊武官,所以走左侧。游人则可以先走武官道,回来时走文官道,当然也可以反方向走,这样的话,就文武双全了。</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p> <p class="ql-block">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1942年,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1958年修复黄帝陵祭亭时,被郭沫若题字碑所代替,为重刻碑)。</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内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著名艺人亲手种植的柏树,这些柏树不仅为古老的陵园增添了生机与绿意,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时代记忆。</p> <p class="ql-block">每一棵柏树都象征着对中华始祖的敬仰与传承,凝聚着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黄帝陵祭祖,并亲手栽下柏树,以示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尊崇;许多著名艺人也在此留下足迹,通过植树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游人要从右面的72级台阶上,左面的81级台阶下,取七上八下之意。还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在仙台上面,看到一男子在售书。后来知道名叫高俊元, 他多年来致力于黄帝文化及黄帝陵资料的研究、搜集、整理工作。以上的挂图就是他的研究结果。</p> <p class="ql-block">他认为黄帝陵的整体格局应呈现出龙的形状,象征着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与黄帝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他将这一理念充分展现在他的设计图中,通过细致的地形勾勒与建筑布局,将陵区的山川走势、道路分布、祭祀建筑等元素巧妙地融合成龙的形态,龙头朝向远方,龙身蜿蜒起伏,仿佛一条巨龙守护着黄帝的英灵。这一构思不仅体现了对黄帝文化的深刻理解,更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与美学追求,寄托了后人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与缅怀,也为黄帝陵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富有创见的参考方案。</p> <p class="ql-block">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桥山景色以三面环水、古柏苍翠为核心特征,山势雄浑与沮水环绕形成“山环水绕”的格局,八万余株古柏覆盖全山,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紫气辉映,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1</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传说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