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烟花]图1张九桓大使的图解及诗🌹🌹🌹张海霞摄

老玩子胜军

<p class="ql-block">分享[烟花]图1张九桓大使的图解及诗🌹🌹🌹张海霞摄</p> <p class="ql-block">那座红金相映的奖杯静静立着,像一段被凝固的时光,表面映着微光,仿佛还留着掌心的温度。它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像是一种见证——关于文化的传承,关于奋斗的回响。底座上“中国百川文化工程”几个字,沉稳而深远,让人想起那些默默耕耘在艺术与精神高地的人们。这荣誉,不只是颁给某一个人,而是献给一段共同走过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海报在视线中铺展,红与橙的色块如晨曦初照,跃动着未来的节奏。“印记园区 向未来”几个大字铿锵有力,金色的印章图案像是盖在时光之上的一枚承诺。那些分散的词组——“中新合作”“生动样板”——不只是标语,更像是三十年来一句句踏实的诺言,如今终于结出了果实。这场篆刻展,刻的是石头,印的却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那幅书法静静悬于眼前,“融”字如山岳般立在中央,笔力遒劲,气韵贯通,仿佛一笔写尽了三十年的风雨兼程。周围的诗行如溪流环绕,字迹流畅而深情,诉说着一位亲历者眼中的园区变迁。右下角那一方朱红印章,像一颗跳动的心,为整幅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温度。这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一次灵魂的倾诉。</p> <p class="ql-block">“圆融”二字被镌刻在橙色的圆形印面中央,白文如光,从色块中浮现,简洁却意味深长。这个印,像一颗种子,种下了开放与包容的信念。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正如苏州工业园区本身,没有惊天动地的喧嚣,却在日复一日的交融中,成就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这枚印,是精神的图腾,也是未来的信物。</p> <p class="ql-block">雕塑在广场中央盘旋而上,金属的弧线如时间之流,层层递进,映着天光与水影。它不具象,却充满动势,仿佛在诉说一种永不停歇的前行。基座上的“KANGYU”二字低调而坚定,像是一个名字,也像一句誓言。远处的城市轮廓在阴云下若隐若现,而这座雕塑,正以它的姿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一声号令,一片荒土开始苏醒。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与李光耀资政共同签署协议,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便承载着两国智慧的交汇,也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圆融。海纳百川,交融互促,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作为园区早期建设的见证者之一,张九桓大使应邀提笔书写“圆融”二字,并赋诗一首,交由匠人刻印参展。那首诗,字字凝练,句句深情,既有对往昔的回望,也有对前路的期许。它被镌刻在石头上,也刻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而张海霞的镜头,恰好捕捉到了这一切。她没有拍宏大的场面,而是将目光落在那些细微却有力的瞬间——一幅字、一枚印、一座雕、一张海报。她的影像,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参与,一种对“圆融”精神的再诠释。</p> <p class="ql-block">此刻,烟花在脑海中升腾。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纪念——纪念一段携手同行的岁月,纪念一种润物无声的精神。我们分享的,不只是图与诗,更是一段共同的记忆,一种值得传承的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