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序 言</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到埃尔韦·德奈斯的这本书,我的心里生出一种久违的震动。许多被时间沉淀在心里的记忆,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提起,往事重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60年,我在北京大学求学。那时的新中国正处在一个激昂向上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寻找新的方向、新的秩序,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摸索他们国家的未来。作为极少数来到这里的外国学生,我们当年既年轻,又渴望了解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国家。</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许多场景,如今想来依旧清晰:清晨的北大校园、不断传来的号子声、街巷里贴着新标语的墙壁,还有节日里人潮涌动的广场。那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浓烈、真切,也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游行的情景。人群在太阳下缓缓向前,花束随着口号一起挥动,我也被情绪裹挟,不自觉地举起了手臂。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一个人在巨大的时代面前,很容易把自我交给环境,把情绪交给人群。这不是哪个国家的故事,而是人类共同的经验。</p><p class="ql-block">与宏大场景相比,我更记得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宿舍楼里的一盏微弱的灯光,冬天夜里结霜的窗户,食堂门口的排队声,还有偶尔与中国朋友深夜的闲谈。那些平凡而细碎的瞬间,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一个国家的肌理。</p><p class="ql-block">一些经历在当时也让我困惑:外国学生的身份让我们常常被小心地“保护”着,也被小心地观察着。偶尔的误会、某些出人意料的紧张、管理上的严格,都留下过痕迹。但现在回望,我更能理解那背后的心态,一个正在重塑自我、渴望稳定与秩序的社会,总会带着一些警惕和不安。</p><p class="ql-block">这些体验如今看来,都成了我理解这本书的重要背景。真正触动我心底的,是书中那段关于爱情的叙述。青春时代的人,总是无条件地投入,也更容易在时代的风口浪尖里受到伤害。作者与他的恋人,为情感付出了超出他们年龄的代价。与其说那是一段爱情的故事,不如说是生命在风暴中给出的微弱而坚定的回答。</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重新回望,它仍然让人心痛。在我个人的生命轨迹里,也有类似的际遇。我曾与一位中国姑娘相恋,她后来到了法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命运对她是宽和的,但对德奈斯笔下的那位女孩,却并未留情。她的人生被写进了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成了作者多年无法放下的心结。我相信,他写下这本书,正是为了让她被记住,让她的年轻与勇气不至于在时间中悄然消失。</p><p class="ql-block">对于读者来说,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外国青年在中国的回忆,也是一个关于青春、命运、理想与选择的故事。它让我们看见时代如何塑造人,也让我们看见在变化之中,人们如何努力守护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愿读者能在这本书中,看见历史的纹理,也看见人心的亮光。</p><p class="ql-block"> 雅克·彭帕诺 于巴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