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嘉峪关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秋日带着对历史故事的回味,我踏上了这趟嘉峪关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存的关城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p> <p class="ql-block"> 关城的布局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军事图卷,城墙纵横,楼阁错落,每一处都透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我站在高处俯瞰,仿佛看见当年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听见战鼓隐隐回荡在风中。秋阳洒在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像是时光的脚印,一步步引人走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嘉峪关,阳光斜照在古老的城墙上,飞檐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广场上石砖泛着微光,两侧黄旗轻扬,像是在无声地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旅人。我缓步前行,脚下是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头顶是澄澈如洗的秋空,那一刻,庄重与宁静在心头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此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远远看到门楼上“天下第一雄关”,外城正中大门额还刻有“嘉峪关”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塔楼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沉静,拱门内一辆小车缓缓驶过,像是从历史深处驶来。光影交错间,我仿佛看见驼铃悠悠,商旅穿行,也看见铁甲铮铮,战马嘶鸣。这座关城,曾见证了多少离别与重逢,多少荣耀与悲怆。</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道拱门,眼前豁然开朗。门内幽暗,门外明亮,仿佛一脚踏出,便从现代走入了明朝。远处的古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行人三三两两,小摊上飘来阵阵香气。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织,没有断裂,只有延续。</p> <p class="ql-block"> 塔楼静静矗立在树影之间,檐角轻挑,像是要触碰天际的晚霞。石板路上,一位行人缓步而行,背影融入这宁静的画面。我驻足良久,不愿惊扰这份千年沉淀下来的安然。</p> <p class="ql-block"> 城楼巍然耸立,红褐色的砖石诉说着岁月的厚重。飞檐下彩绘斑驳,却仍能看出昔日的华美。门洞深邃,几个人影穿行其间,显得城楼愈发高大。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带来了戈壁的辽远气息。</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的古塔在黄昏的柔光中显得格外温润,树叶泛黄,长椅空置,几人缓步走过,脚步轻得怕惊了历史的梦。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时光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的建筑在秋色中更显庄重,灰瓦红柱,与金黄的树叶相映成趣。土黄色的城墙如大地的脊梁,承载着无数过往。我伸手轻抚砖石,粗糙的触感仿佛在低语:这里曾有多少人守望,有多少魂归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三层城楼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深色瓦片、红色窗框,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古意。树叶半绿半黄,像是季节的信使,悄悄告诉人们:秋已深,而历史,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之上更能感受到嘉峪关的雄伟磅礴,气势如虹,威震西域。似乎一脚踏出关外,时光就会倒退,回到那个烽烟四起、战马嘶鸣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一条狭窄的走廊通向深处,红柱蓝饰,灰墙石地,仿佛是一条通往过去的通道。尽头的建筑飞檐翘角,静静等候着每一个愿意倾听它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 楼阁层层叠叠,雕梁画栋,红柱支撑着华丽的屋檐,彩绘与雕塑精美绝伦。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将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往事,一一诉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建造时所留的最后一块砖。</p> <p class="ql-block"> 古塔高耸,飞檐如翼,塔身装饰华丽,阳光洒在红色柱子上,映出温暖的光晕。它静静立于天地之间,像是守望着这片荒原,也守望着一段不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登上嘉峪关,似乎有两条横跨东西的生命线,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身躯:一条自西向东、直达于海,是守护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它与山海关首尾相连,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一条由东向西、深入大漠,是拓展华夏文明的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 楼阁高耸,金顶在阳光下闪耀,彩绘的窗棂透出古韵。每一层的红柱与栏杆都整齐排列,仿佛仍在等待将军归来,等待战鼓再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之上观城墙外面是一片沧茫。</p> <p class="ql-block"> 从低处仰望,楼阁的飞檐直指苍穹,彩绘在灰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红柱撑起的不只是屋檐,更是一段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阴云低垂,城墙在灰蓝的天幕下更显苍劲。黄旗在风中轻舞,垛口整齐排列,仿佛仍在警戒着远方的来敌。这里曾是边关,也是家国的最后防线。</p> <p class="ql-block"> 荒漠辽阔,天边橙蓝相接,远处山影朦胧。几座低矮的建筑散落其间,像是被遗忘的守望者。这里曾是战场,如今只剩寂静,唯有风沙低语。</p> <p class="ql-block"> 城墙巍峨,飞檐点缀其间,蓝天白云下,它如一位老兵,虽经风霜,仍挺立不倒。每一座瞭望塔,都是历史的眼睛,凝视着这片土地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的历史,巍峨拱峙的关楼,从初筑土城,到坚固的明墙暗壁,深藏固闭,布局奇巧,成为驰名中外的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而那位元朝末年投奔明太祖朱元障,并竭诚效力,开疆破土,屡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勋宋国公冯胜,永远作为当之无愧的创建者被记入史册,荣耀千古。</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点燃烽火,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这里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也有丝路花雨、长河落日的瑰丽。</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演绎过“瓮中捉鳖”的精彩镜头,这里曾经是成语“多多关照”的起源,这里发生过“击石燕鸣”的动人故事……这里有太多的传奇、太多的回想,只不过,斗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