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精细化解析

母焕胜,

云冈石窟·精细化解析之二 原创 母焕胜 第 9-10 窟:汉化典范 “双窟” 两窟属 “五华洞”(因清代曾施彩绘,现已褪色得名),是中期最华丽的洞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约 484-494 年),题材与装饰融合南朝 “秀骨清像” 风格与西域 “华丽繁复” 特色。前室仿庑殿顶木构门廊,窟顶平棊格雕团莲飞天,八夜叉力士托梁,尽显北魏宫廷建筑风格。 9、10窟前景 石柱下刻虚弥座置于柱础上,柱础为大象造型。 释迦牟尼面相方圆,穿右袒式服装 第二层东西两侧均雕一形帷幕龛,龛内各雕一交脚菩萨,头戴化佛宝冠 第 9 窟 前室入口上方雕 “阿阇世王乘象” 浮雕(象身饰璎珞,阿阇世王戴宝冠,侍从持伞盖),下方刻 “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与 “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后室主像为释迦坐佛(高 3.8 米),结跏趺坐,袈裟刻 “忍冬纹”,背光刻飞天、化佛;左右胁侍菩萨头戴 “三珠宝冠”(南朝风格),身披 “X 形璎珞”。后室北壁有倚坐佛(后世补塑),南壁浮雕《法华经》故事,如 “鬼子母失子”“尼乾子投火”。 第 10 窟 与第 9 窟对称,前室雕 “睒子本生” 故事(睒子孝顺父母,误被射瞎,后得佛救度);后室四壁满雕小龛,主像为弥勒佛(高 3.5 米),交脚坐,身后刻 “火焰纹 + 联珠纹” 背光;窟顶平棊刻 “飞天捧花”,姿态轻盈如 “飘若游云”。窟内四壁雕 “乐伎” 30 余身,手持琵琶、箜篌、筚篥、排箫等 20 余种乐器(如前室西壁有 “五弦琴”“义觜笛”),是研究北魏音乐史的重要实物。 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与窟门间 第10窟外壁 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与窟门间 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与窟门间 第10窟前室西壁 第10窟前室北壁须弥山 第10窟后室北壁雕像 第10窟后室东西壁雕像 第10窟后室东西壁雕像 第10窟后室南壁 第 11-13 窟 第11-13窟前室 第 11-13 窟外景图 第 11 窟 方柱四面设龛,东壁存北魏太和七年(483 年)336 字造像题记,是云冈最早的魏碑铭记,记载 54 人集资造像 95 躯。西壁七佛身着 “褒衣博带”,面容清秀,标志 “秀骨清像” 风格成型。 第11窟后室中央塔柱西南 第11窟中心塔柱窟 塔柱南面左胁侍菩萨 第11窟后室西壁屋形龛立佛 第11窟后室东壁 第11窟西壁,七佛立像 第 12 窟(音乐窟) 前室顶部 14 身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箜篌等 14 种乐器,门楣舞伎群动态飘逸,生动反映北魏宫廷乐舞风貌。 第12窟前室外壁 第12窟前室北壁上层 第12窟前室北壁明窗 第12窟南壁明窗顶部 第12窟前室窟顶 第12窟前室东壁 第12窟前室北壁天宫伎 第 13 窟 主尊交脚弥勒高 13.6 米,右臂下雕托臂力士像,既稳固结构又增强神圣感,为云冈孤例。 第 13 窟内景图 第13窟后室四臂力士 第13窟后室南壁 第13窟南壁七立佛 13窟南壁七立佛头部对比上层是东端2佛,下层由东向西排列另外5佛 第13窟后室南壁佛龛 未完待续,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