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精细化解析

母焕胜,

云冈石窟·精细化解析 原创 母焕胜 云冈石窟,坐落于中国山西大同,是一处震撼人心的惊世瑰宝。这座古老而神秘的石窟群,被誉为 “中国石窟艺术之冠”,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璀璨宝库。 云冈石窟,坐落于中国山西大同,是一处震撼人心的惊世瑰宝。这座古老而神秘的石窟群,被誉为 “中国石窟艺术之冠”,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璀璨宝库。 特写·衣服线条 它位于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距市区约 16 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 113°20′,北纬 40°04′。石窟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浑,令人叹为观止:整个窟区东西绵延约 1 公里,包含 45 个主要洞窟、209 个附属洞窟,总雕刻面积达 18000 多平方米;造像高度从 2 厘米至 17 米不等,佛龛数量超 1100 个,大小造像共计 59000 余尊。云冈石窟不仅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的演变轨迹,更生动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其蕴含的灵性与壮美。 2佛对坐 第 1、2 窟:双窟并立的中期典范 第 1 窟(石鼓洞)与第 2 窟(寒泉洞)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是一组象征皇室礼佛与禅修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 471—494 年),属云冈中期洞窟。两窟平面均为方形,平顶,中心设方形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分层开龛造像,是典型的塔庙窟形制,供僧人绕塔礼拜。 窟内仿木构建筑特征鲜明:第 1 窟塔柱为两级,第 2 窟为三级。两窟所在区域辽代前曾建有护国寺(属云冈十寺之一),明清时期以 “石鼓寒泉” 之名位列 “云中八景”。2021 年因保护工程短暂关闭,2025 年 2 月因考古调查再次临时封闭。 第 1 窟(石鼓洞) 第1窟中心塔柱的现状 第 1 窟(石鼓洞):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清晰可见,上层四角设镂空八角柱,塔顶蛟龙盘绕,与逶迤的须弥山造型相融,尽显北魏建筑与雕刻的结合之妙。 窟顶南侧有三朵浅浮雕大团莲,飞天环绕其间,动态十足;门拱顶部雕刻雌雄双龙,为云冈石窟独有。北壁明间是高 3.15 米的交脚弥勒菩萨,左右梢间为舒相坐思惟菩萨。 东壁雕刻太子 “箭射铁鼓” 的动态场景与伎乐天列龛,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仅存两幅),凸显孝道主题;南壁窟门两侧为《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 造像,文殊与维摩诘对坐论道,弟子侍立两侧。西壁顶部伎乐天手持筚篥、琵琶等乐器,飞天曼舞其间,尽显富丽庄重。造像融合犍陀罗艺术与中原风格,佛像 “褒衣博带” 的服饰,正是佛教中国化早期特征的体现;门拱双龙与维摩诘经变题材,则折射出北魏政治与佛教的深度交织。 第 2 窟(寒泉洞) 中心为三级方形浮屠塔,每层四面雕刻三间楼阁式佛龛,瓦垄出檐清晰,上层四角设镂空八角棱柱,形成周匝回廊,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 第2窟塔柱 窟外题刻雅致:明窗上方及西侧有 “山水有清音”“云深处” 题字,意境超然。北壁主像为交脚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 “太子箭射铁鼓” 佛传故事,再现释迦牟尼太子时期比武娶亲的场景。四壁上层为天宫伎乐列龛,伎乐天持乐器演奏;中层为禅定坐佛带;下层为供养人列像,生动反映北魏社会风貌。因北壁西端常年渗泉,得名 “寒泉洞”,泉水曾使塔柱下半部风化严重,形成独特的 “倒栽塔” 景观,明代《大同府志》将其列为 “云中八景” 之一。 两窟造像风格正从早期犍陀罗 “梵像” 向中原 “汉像” 过渡,佛像面容圆润、服饰简化,印证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中心塔柱的仿木结构、窟顶飞天与团莲的组合,以及伎乐天乐器的多样化(如筚篥、琵琶),无不彰显北魏工匠的高超技艺。 第 3 窟(灵岩寺洞):未竟的巅峰之作 位于云冈石窟东部窟群西端,是云冈最大的洞窟,高约 25 米,东西宽 50 米。分前后室:前室对称设两门四窗,顶部有双层方塔;后室呈 “凹” 字形,原计划为中心塔柱窟,却未完工。主尊为阿弥陀佛(高约 10 米),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各高 6.2 米),构成 “西方三圣” 组合。造像风格圆润丰满,衣纹流畅,但其雕刻年代存争议:宿白等学者认为原为北魏设计,因迁都洛阳停工;梁思成等提出三尊像为唐代补刻,因面部双下巴、菩萨 “啤酒肚” 等特征符合盛唐审美;阎文儒、关野贞等则分别提出隋唐、隋炀帝为父母造像等假说。 第三窟有三层,据史料记载,窟外依崖原建有木制大阁,现仅存十二个梁孔 西侧的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右手持物置于胸前,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菩萨宝冠雕刻精美,冠上雕刻宝瓶,发丝根根有序,面相丰满,推测为唐代造像。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 现在普遍认为,洞窟未完工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 年)相关 —— 中央政权南移导致工程中断。地面残留取石沟槽,崖壁有未凿平的岩石带,推测原计划为大型塔庙窟,后因故废弃。1993 年窟前遗址出土隋唐时期台基、石墙及金代窟檐遗迹,揭示该窟历经多次补建。2025 年出土 5-6 件动物遗存(狗、马、牛等),推测与北魏工匠饮食或平城城墙建材有关。 第 4 窟:北魏艺术的 “收官之作”。 第 4 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代表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晚期至宣武帝、孝明帝时期(公元 494-525 年),正值迁都洛阳前夕,因都城南迁工程中断,成为北魏王朝在云冈石窟的 “收官之作”。 洞窟为典型 “塔庙窟” 结构,平面呈方形,中央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均雕刻一佛二菩萨立像,体现北魏晚期佛教建筑与雕刻艺术的融合。窟门采用倒 “品” 字形拱门与明窗设计,这种形制在云冈石窟中仅存两例(另一为第 5 窟),有效改善了洞内采光。洞窟内外地面凹凸不平,四壁及窟顶雕刻未全部完成:窟顶仅东部保留团莲纹与飞天浮雕,其余区域风化严重;南壁虽有北魏正光年间(520-525 年)的造像铭记,但整体布局略显凌乱。 中心塔柱四面均为一佛二菩萨立像,佛像高约 5 米,衣纹流畅,菩萨姿态端庄,尽显北魏晚期 “褒衣博带” 的汉化风格。南北两壁各雕六佛立像,东西两壁各三佛立像,四壁布满千佛龛与佛传故事浮雕,涵盖佛陀诞生、降魔成道等场景。东壁交脚弥勒像轮廓完整,高约 6 米,是云冈中期弥勒造像的典型,融合犍陀罗艺术与本土风格。 窟顶上层中央雕刻宝珠、双狮与水草鱼苗图案,是云冈石窟唯一的花鸟鱼草主题浮雕,推测为工匠工程停滞后的即兴 “收尾之作”,极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窟门上方原有北魏正光年间 “为亡夫侍中造像记” 题记,是云冈现存最晚的造像铭记之一,为研究洞窟分期及北魏晚期社会信仰提供了关键依据。 造像风格融合北魏早期西域风格与晚期汉化特征(如菩萨 “褒衣博带”、佛像面容清瘦),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与文化转型的进程。佛传故事浮雕与装饰纹样(如莲花、飞天)受印度犍陀罗艺术与波斯风格影响,中心塔柱布局则延续中国传统建筑形制,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实证。工程中断印证了北魏迁都对云冈营造的影响,为研究北魏宫廷佛教活动与石窟开凿制度变迁提供了珍贵案例。2021 年 7-10 月,景区对第 4 窟实施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工程,修复部分风化雕刻,现仅开放中心塔柱及部分壁龛,需按指定路线参观,每日限流。 第 5 窟:云冈第一大佛窟 第 5 窟为大像窟,平面椭圆形,穹窿顶,高 17.4 米,宽 18.7 米,进深 13 米。无中心塔柱,环绕主佛设礼拜道(环绕通道)。窟外有清顺治八年(1651 年)重建的四层五间木构阁楼,是云冈仅存的古代窟檐,兼具遮风挡雨、稳定温湿度的功能。 第五、六窟是一组双窟 窟前四层为木结构楼阁 修建于清初顺治八年 公元1651年由当时的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 主佛为释迦坐佛,高 17 米,是云冈最高佛像: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面容丰圆,鼻梁高挺,敷泥彩绘贴金,螺发绀蓝,身着 “褒衣博带” 式袈裟,尽显北魏泥塑巅峰技艺。南壁雕刻 “菩提树下二佛对坐”,西壁有云冈唯一的菩萨装佛像(交脚弥勒);东侧二层藏 “云冈最美佛像”,面容俊逸。南壁浮雕大象驮五重须弥塔,融合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窟内四壁满雕千佛(约 1000 余尊),顶部藻井刻飞天、莲瓣纹;前壁(入口处)雕 “太子逾城出家” 故事(浮雕连环画,共 6 幅)。1974-1976 年首次大规模维修,2015 年因岩体脱落封闭修缮,现处于常态化保养中。 第 6 窟:佛传故事的 “第一伟观”。 第 6 窟为中心塔柱式窟,塔柱高 14.4 米,分两层,四面开龛:上层雕四方佛,下层为释迦成道故事龛。窟前清代阁楼与第 5 窟共享。以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为核心(出自《法华经・见宝塔品》,象征 “法华经” 妙义),四壁及塔柱共雕大小造像 2900 余尊,被誉为 “云冈第一雕刻艺术宝库”。 第6窟前室东壁 第6窟前室西壁·壁画 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 第6窟窟门八角柱及天王塑像 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佛像。 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 第6窟后室南壁屋形龛 第6窟后室东壁北侧“降服火龙”故事龛 第6窟后室西壁中层中央“降魔成道”故事龛 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东面下层龛 第6窟后室佛传故事 塔柱一层正面龛内为释迦多宝并坐像(高 4.5 米),二佛并坐于须弥座上,身后刻火焰纹背光,两侧胁侍菩萨持莲花、忍冬枝;二层为释迦牟尼佛(高 3.8 米),结跏趺坐,袈裟刻 “联珠纹”(波斯风格),背光刻飞天、化生童子。前壁(入口处)上方雕 “维摩诘经变”(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对坐论道),下方雕 “阿输迦施土” 故事(童子向佛供土,象征 “众生皆可成佛”)。窟顶为平棊藻井,中心刻莲花,周围环绕飞天(身披璎珞,手持乐器,姿态轻盈)。 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树神现身”故事。 第6窟中心塔柱西面“树下诞生”故事。 第 7-8 窟:双窟中的异域神韵。 两窟为同期开凿的双窟(前室相连,后室独立),象征北魏 “二圣”(孝文帝与太后冯氏)共同执政,是中期 “双窟” 形制的典型。 第 7 窟(西窟) 前室宽大(面阔 8.6 米),后室为方形中心塔柱窟(塔柱高 8.8 米)。前室顶部刻 “交龙藻井”,两侧雕 “飞天托莲”;入口处雕 “文殊问疾” 故事(维摩诘居士称病,文殊菩萨前往探问,象征 “空性” 哲理)。后室塔柱四面开龛,正面为释迦坐佛(高 4.8 米),两侧胁侍菩萨头戴 “十字花冠”(南朝风格),身披璎珞,衣纹流畅如 “曹衣出水”。窟内多处刻有 “太和七年”(483 年)造像题记,是云冈最早的纪年铭刻之一。 带酒窝菩萨 窟门西壁鸠摩罗天 第 8 窟(东窟) 与第 7 窟对称,前室雕 “五头六臂明王”(密宗题材,罕见于北魏早期);后室中心塔柱(高 8.3 米)正面为弥勒佛(高 4.5 米),交脚坐于狮子座上,身后刻 “火焰纹 + 忍冬纹” 背光,两侧胁侍菩萨手持 “净瓶” 与 “如意珠”。四壁雕刻 “毗纽天”(湿婆神,印度教神祇)、“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等外来神祇,反映北魏佛教对印度教艺术的吸收。窟门两侧雕 “凤鸟” 与 “龙”(凤在上,龙在下),打破传统 “龙凤” 等级,象征北魏汉化改革中 “胡汉平等” 的政治理念。 第8窟窟门东壁摩醯首罗天 南壁门楣处的 “云冈六美人” 两窟中,南壁门楣处的 “云冈六美人”(六位胡跪供养天)尤为知名:她们高髻璎珞,笑意沉静,融合西域造像与东方美学,堪称艺术精品。 这种精细化制作真的很费力,注脚要与照片一一对应,很是劳累! 未完待续,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