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传统节日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夜空。寒衣节,便是这样一个带着温情与思念的节日。它还有着“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别称,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当秋风渐紧,寒意悄然爬上枝头,人们便在这一天,以独特的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寒衣节,恰逢11月20日。这一节日的起源,犹如一幅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有人说它源于周朝,《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授衣习俗便是它的源头,只是后来因九月过早,到了宋代便改至十月初一。也有那孟姜女的传说,秦朝民妇孟姜女千里迢迢为戍边的丈夫送寒衣,那悲戚的哭声竟哭倒了长城,这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寒衣节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而在唐代,玄宗曾定九月初一为寒衣节,到了宋代又因气候原因调整至十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 寒衣节的习俗,是人们情感的寄托。送寒衣,是这一节日的核心习俗。人们焚烧纸衣、纸钱,仿佛那跳跃的火焰能将温暖的衣物送达另一个世界。在部分地区,人们还用“包袱单”写明祖先信息,这就像是一份“阴间快递”,承载着后人的思念与牵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也倡导鲜花祭奠、网上祭祀等文明方式,让这份思念以更环保的形式延续。</p><p class="ql-block"> 扫墓修坟,也是寒衣节的重要活动。人们来到墓地,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这被称为“圆坟”。在那片静谧的土地上,焚香叩拜,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在家庭中,寒衣节也充满了温馨。北方的家庭吃着饺子,那一个个饺子如同元宝,寓意着财富与吉祥;南方的家庭则吃着红豆饭,表达着对亲人的相思之情。长辈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家族的故事,让家族的文化在代代传承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寒衣节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是孝道的体现,通过“送寒衣”这一行为,人们表达着对逝者的关怀,延续着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它也是季节的象征,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古时官府会发放冬衣,民间则忙着检修火炉,为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而在现代,寒衣节也在不断演变,从传统的焚烧纸衣逐渐转向环保祭祀,如洪洞大槐树景区举办的祭祖大典,便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让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两个“鬼节”相比,寒衣节、中元节、清明节各有特色。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人们放河灯、焚纸钱,以超度亡魂,有着佛教盂兰盆节的传统;清明节在阳历4月4 - 6日,人们踏青、扫墓,是春祭与生命复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寒衣节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部分地区讲究“不早送寒衣”,以免不合时宜;“不烧真衣”,改烧纸包袱。同时,为了环保和安全,我们也应选择无烟祭祀或线上追思,减少火灾风险。</p> <p class="ql-block"> 寒衣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更是我们情感的纽带,文化的传承。在那袅袅的烟火中,我们思念着逝去的亲人,感受着季节的更替,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怀揣着敬畏与感恩之心,与祖先对话,与历史相拥。</p><p class="ql-block">(文/图/编剪/孙德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