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辞店:锁定黄梅戏的文化根脉

小飞哥

<h3>黄梅县胡禄桥村</h3> <h3>黄梅县挪步园风景区</h3> <h3>黄梅县揶步园风景区</h3> <h3>黄梅县问梅村</h3> <h3>在长江中游北岸,黄梅县宛若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于鄂、赣、皖交汇之地。这片土地,自古文脉悠长、弦歌不绝,不仅孕育了代代英才,更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滋养出黄梅戏这朵中华戏曲宝库中的雅俗共赏的奇葩。关于黄梅戏的发源地,学界曾有多种讨论,而《张德和辞店》《胡晏昌辞店》《蔡鸣凤辞店》这三部早期采茶戏经典遗存,恰如三把钥匙,为我们揭开了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的核心密码.故事发生地与戏曲发源地的深度契合,既是黄梅戏“就地取材、依俗而生”创作传统的生动体现,更是其文化根脉深扎黄梅的有力证明。<br>一、水路与商脉:鄂东商贸图景中的黄梅枢纽<br>“三辞店”中商贩的活动轨迹,离不开鄂东地区依水而兴的商贸传统。明清时期,一幅以长江为经、支流为纬的水运图谱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黄梅县,恰如这幅画卷上的点睛之笔,扼守内河出江之喉,坐拥长江、雷池交汇之利。来自浠水、蕲春等地的物产经内河汇入黄梅,再转运至皖、赣等地;反之,外地商品也以黄梅为跳板,输入鄂东腹地。这种“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优势,使黄梅自然成为舟车辐辏,商贾糜至,也为“三辞店”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真实的商贸背景。<br>1.长江航运中的“小商贩逻辑”<br>有观点将蔡鸣凤的行商路线与安徽华阳镇牵强联系,实则混淆了大商帮与小商贩的航运差异。明清时期的长江航运存在明显的层级区分:官方漕运与大商帮,凭借数十吨级的大船,往来于苏杭与川渝之间,华阳港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码头,常为其货物中转之地[1]。然而对蔡鸣凤这类以“贩翠花、卖丝绸”为生的小本商人而言,如此长途航运实难企及。<br>据《黄州府志·方舆志》所载,当时浠水、黄梅一带的小商贩,普遍使用仅能载重3至5吨的“小划子”(亦称“三板船”)[2]。此类船只轻便灵活,一两人即可操纵,适于在内河水网中穿梭,却难以抵御长江干流的风浪。自浠水巴河口至华阳镇,水路长达150公里,江面开阔,汛期流速可达3米/秒,“小划子”航行其间,风险极高。更何况华阳港的“过闸费”“码头税”等项,单次所费便相当于小商贩短途贸易的全部利润[3],蔡鸣凤若以华阳为经营据点,几无盈利可能。<br>2.黄梅:小本生意的天然舞台<br>黄梅本地的乡镇商贸节点更契合小商贩的生存需求。明清时期,黄梅孔垅、小池等地手工业作坊密集,尤以纺织为盛。孔垄驿、濯港、胡六桥等处,因内河交汇形成繁密的集市网络,商旅不绝。《黄梅县志·商贸篇》记载,乾隆年间“孔垄驿日聚客商数百,多为绸缎、杂货之贩”[4],这正是蔡鸣凤经营对象的真实写照。浠水盛产棉花,为制作翠花、丝绸的优质原料,蔡鸣凤将棉花运至黄梅,或交予本地作坊加工,或直接转售布商,再将成品销往黄梅各地及周边的广济、蕲春,形成“原料—加工—销售”的短途闭环,既安全又高效。此类商贸模式,恰是鄂东小本生意的典型反映。<br>二、生意本质:“三辞店”的黄梅核心圈<br>“三辞店”中的主角虽身份不一,却皆在以黄梅为中心的地域内构建其商业网络。他们的经营轨迹如三条溪流,最终汇入黄梅这片商贸主流,体现出黄梅戏早期剧目“扎根本土”的鲜明特征。<br>1.张德和:黄梅本土的“烟火气”生意<br>《张德和辞店》中的张德和,为黄梅走马垏人氏,其生意充满本土生活的烟火气息。剧中述其以“贩粮售布”为业,模式清晰:在黄梅乡村收购余粮与土布,转销广济、蕲春等地,再携回盐、铁等杂货,于黄梅集市售卖。此类“短途贩运、互通有无”的经营,完全依托黄梅的地理辐射力,无需涉足长江干流的长途航运。<br>剧中“辞店”情节发生于黄梅县城的客店,缘由是他欲往邻县进货,而非远行安庆、苏杭。其客源来自黄梅乡邻与小商贩,货源出自本地田间,销售亦在黄梅集市,整个生意链条与华阳镇无涉。张德和的形象,正是黄梅本土小商贩的缩影,其故事得以在黄梅流传,正因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实态[5]。<br>2.胡晏昌:以黄梅为归宿的“返乡商路”<br>《胡晏昌辞店》中的胡晏昌,系黄梅濯港胡牌人,这位科场失意的书生,将经商的终点始终锚定于故乡。他远赴汉口贩运绸缎,表面行程遥远,实质是“借汉口之货,兴黄梅之商”。汉口作为商贸重镇,绸缎品优类全,然对胡晏昌而言,此处仅为货源所在,而非经营核心。<br>剧中他在汉口结识店姐苏月英后,因“梦见父母在黄梅啼哭”而决意辞店,此情节不仅是情感抒发,更暗合其商业规划——所携绸缎终将销往黄梅的孔垄驿、濯港等商贸兴盛之地。当地绅宦富户对优质绸缎需求旺盛,而黄梅本土手工业相对薄弱,恰为胡晏昌提供市场空间。于他而言,汉口是“过路”,黄梅方为“归宿”,其生意始终围绕故乡展开,这正是黄梅人“恋土恋家”文化特质在戏曲中的折射[6]。<br>3.蔡鸣凤:依托黄梅的“跨县协作”生意<br>《蔡鸣凤辞店》中的蔡鸣凤虽籍贯浠水,其生意根基却深植黄梅。他“贩翠花、卖丝绸”的营生,完全依赖黄梅的商贸优势:浠水的棉花为优质原料,黄梅的作坊可加工为精美翠花与丝绸,黄梅的客商则构成稳定消费群体。其经营路线清晰可循:自浠水收购棉花,运至黄梅胡六桥、孔垄等地加工,再于黄梅集市销售,全程以黄梅为核心枢纽。<br>早期剧本中,柳凤英的客店明确设于“黄梅胡六桥”,此细节绝非虚构。胡六桥地处黄梅内河交汇要冲,为商贩往来必经之地,客店云集,正是蔡鸣凤一类小商贩暂驻的理想场所。后世安徽艺人为贴近本地观众,将“胡六桥”改为“华阳镇”,却背离了小商贩的经营逻辑。蔡鸣凤与黄梅的关联,还体现于其社会关系——柳凤英为黄梅柳明家村人,生意伙伴亦多黄梅商户,他实已成为黄梅商贸圈之一员[7]。三出辞店中,唯《蔡鸣凤辞店》虽经安庆艺人改编,却难掩黄梅本土另有《张德和辞店》、《胡晏昌辞店》之事实,三者如孪生姐妹,共证黄梅渊源。<br>三、三重佐证:“三辞店”的黄梅基因<br>“三辞店”对黄梅的指向,非单一剧目的偶然,而是人物籍贯、原始唱词与民俗活动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证据如层层印记,清晰勾勒出黄梅戏源于黄梅的文化轨迹。<br>1.人物籍贯:刻于身份的黄梅烙印<br>“三辞店”主角群体带有鲜明的“黄梅基因”。张德和出自黄梅走马垏,胡晏昌来自黄梅濯港胡牌,二人籍贯在早期剧本与民间传说中均有明确记载,为地道黄梅人。即便蔡鸣凤为浠水人,其核心社会关系亦深植黄梅——柳凤英的籍贯“黄梅柳明家村”,在乾隆年间原始唱本中有清晰标注,其生意伙伴与往来客商亦多黄梅人。<br>此种“主角或关键人物属黄梅”的设置,绝非偶然。黄梅戏早期创作常以本土人物为原型,以身边事为素材,此为民间戏曲“接地气”的生存法则。张德和、胡晏昌的故事所以能搬上戏台,正因其经历在黄梅家喻户晓;蔡鸣凤的故事流传于黄梅,亦源于其与黄梅的深厚关联[8]。人物设定上的“黄梅属性”,为剧目烙下深刻地域印记。<br>2.原始唱词:锚定黄梅的“地理密码”<br>唱词为戏曲灵魂,亦为地域指向的“活化石”。“三辞店”原始唱本中,大量黄梅本地地标的出现,如一把把地理密码锁,将故事空间牢牢定位于黄梅。乾隆初年采茶戏版本中,《张德和辞店》唱道“黄梅县城买布去,孔垄驿前收粮归”;《胡晏昌辞店》有“濯港胡牌我的家,考田河畔把船发”之句;《蔡鸣凤辞店》更明确有“柳凤英开店在黄梅,胡六桥(胡禄桥)边迎客归”[9]。这些地名如黄梅独特“指纹”,为后人难以篡改的地域铁证。<br>蔡鸣凤墓碑现存于浠水县洗马镇太平寨,以花岗石、大理石构筑,高大端庄,为清末少见之讲究墓葬。碑中刻“十九世祖鸣凤大人之墓”、“清光绪29年(1903年)立”等字。而卖饭女柳凤英之身世,据已故黄梅采茶戏艺人桂三元及其徒胡丙荣、丑角黄定忠所言:柳凤英家在柳明家村(今黄梅县余显乡),其生前开店于胡禄桥(距黄梅县城二十华里)桥西首,逝后葬于齐湾山坡。蔡鸣凤至黄梅经商即住其店。辞店之时,柳凤英自胡禄桥经大河铺,送至广济双城驿方回。桂三元、胡丙荣称曾亲见柳凤英之坟,胡丙荣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首演《蔡鸣凤辞店》饰卖饭女时,尚往其墓前焚香祭奠。此说印证柳凤英确为黄梅人。<br>清乾隆初年,江西九江总督兼景德镇窑务唐英将黄梅采茶戏《蔡鸣凤辞店》改编为昆曲《梁上眼》[12],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打锣腔剧种。京剧亦改编为《串珠记》(又名《蔡鸣凤》)[13]。《小辞店》至迟在1755年(乾隆二十年)前已流行,因唐英约于该年去世,这说明黄梅戏在1755年(乾隆二十年)已然在黄梅县形成。后世安徽艺人改编时,将“黄梅胡六桥”易为“安庆华阳镇”,“黄梅孔垄”换作“太湖潜山石牌”,此类改动虽便于本地观众接受,却偏离历史实情。明清时期,太湖、潜山属安庆府,与浠水商贸需经黄梅中转,蔡鸣凤若真于彼处经营,其核心据点亦必在黄梅,而非江边华阳镇。原始唱词中的黄梅地标,方为剧目的地缘本色。<br>1.民俗活动:承载剧目的黄梅土壤<br>戏曲生命力在于与民俗的深度融合。“三辞店”所以能在黄梅流传数百年,正因其扎根当地民俗活动,成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黄梅“三月三庙会”“秋收戏会”等场合,“三辞店”为必演剧目。每逢此时,濯港、孔垄等地戏台前观者如堵,艺人需以纯正黄梅方言演唱,演出前尚须至“柳明家墩”“胡牌村”等传说人物故里祭拜,此类仪式强化了剧目与黄梅的联结。<br>在这些民俗中,“三辞店”不仅是娱乐,更是价值观的传递载体。张德和的诚信、胡晏昌的孝悌、蔡鸣凤的勤劳,皆与黄梅民风相契,成为教化乡里的工具,与明代黄梅县令曾维纶《黄梅风教论》互为呼应。而华阳镇从未有与“三辞店”相关之民俗活动,当地民众对剧中人与事亦感陌生。此一对比表明,“三辞店”的文化根系在黄梅,而非他处[10]。<br>四、华阳之说:传播中的“地域适配”谬误<br>《小辞店》何以衍生“华阳镇”之说?此谬误产生于黄梅戏传播过程中的“地域适配”改编,而非剧本地域属性本身。明清时期,黄梅戏随移民传入安徽,为便于当地观众接受,艺人常对剧目进行本土化调整,“华阳镇”之说即为这类改动的产物。<br>1957年,安徽艺人整理改编《小辞店》时,为增强地域贴近性,将剧中黄梅地标替换为安徽观众熟悉的华阳镇、太湖、潜山等地名[11]。此类改编在艺术传播上具有一定合理性,却使剧目失却历史本真。需明确,此修改仅针对《小辞店》一剧,《张德和辞店》《胡晏昌辞店》因传播范围有限,未经历类似改动,仍保留“黄梅核心”的原始设定,形成“一剧两说,三剧归一”之局。<br>陆洪非等学者将华阳镇与蔡鸣凤关联,实为混淆大商帮与小商贩的活动场景。华阳镇为大商帮中转码头,适于大宗货运;而“三辞店”主角均为小本经营者,其“走街串巷、依托乡镇集市”的经营方式,与华阳镇的“大码头”属性不符,仅契合黄梅的“乡镇节点”特征。将大商帮航线强加于小商贩,有违历史真实与商业逻辑。<br>五、结论:故事为证,根在黄梅<br>拨开传播迷雾,回归“三辞店”本源,可清晰见得:三部经典剧目以其生意模式、人物关联与民俗根基,共同指向同一结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br>从生意核心观之,张德和的本土贩运、胡晏昌的返乡经商、蔡鸣凤的依托黄梅协作,皆以黄梅为货源、销售地或归宿,形成“黄梅中心”的贸易网络,无需依赖华阳镇;从地域基因视之,两剧主角为黄梅人,一剧核心关联人扎根黄梅,原始唱词中的黄梅地标与民俗活动中的黄梅载体,共构“三剧归一”的地缘基础;从传播谬误析之,华阳镇仅为《小辞店》传播中的适配场景,未为前两剧所取,亦不合小本生意之需,无法动摇三剧共指黄梅的核心结论。<br>“三辞店”的故事,如一面明镜,映照黄梅戏源于黄梅的历史本相。这些剧目生于黄梅商贸集市,长于黄梅民俗活动,承载黄梅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追求。华阳镇或为传播历程中的临时驿站,黄梅方为其永恒文化根脉。正如黄梅山水滋养世代民众,亦孕育黄梅戏这朵戏曲奇葩,其根源所在,清晰确凿,不容淆乱。<br>参考书目<br>1. 《安庆港史》,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山书社,1990年版。<br>2. 《黄州府志》(乾隆版),黄州府地方志编纂局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br>3. 《长江中游航运史》,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史专业委员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br>4. 《黄梅县志》(道光版),黄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br>5. 《黄梅采茶戏研究》,王兆乾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br>6. 《鄂东民俗与戏曲研究》,刘水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br>7. 《蔡鸣凤辞店原始剧本汇编》,黄梅县文化馆编,内部资料,1982年。<br>8.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