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美篇书里的教学案例(十七)

吴曙友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育案例:当恨意滋长——一个想“弑父”男孩的心理重建之路</p><p class="ql-block">一、 案例背景:晚自习后的情绪爆发</p><p class="ql-block"> 八年级的一个夜晚,晚自习刚结束,一名男生在教室里突然失控地大吼大叫,情绪异常激动。将他带到办公室后,他最初以“你管不了”为由拒绝沟通。在长时间的耐心引导下,他终于吐露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我想杀掉我爸爸。”</p><p class="ql-block"> 背后的原因,是家庭裂变带来的剧烈痛苦:父母离异后,父亲禁止他与母亲见面,却将新女友带回家中生活。这种双重标准与情感剥夺,让这个少年心中充满了愤怒与绝望。</p><p class="ql-block">二、 问题诊断:被情绪掩盖的三大核心需求</p><p class="ql-block">1. 情感联结的需求:对母亲的思念被强行阻断,造成严重的情感创伤。</p><p class="ql-block">2. 公平对待的需求:父亲的行为在少年眼中构成“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p><p class="ql-block">3. 价值认同的需求:父母离婚的事实让他对家庭、责任与爱的概念产生混乱,急需重建认知框架。</p><p class="ql-block">三、 教育干预:四步心理疏导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建立信任,让情绪泄洪</p><p class="ql-block">学生:“我的事情你不要管,你也管不了!”</p><p class="ql-block">教师:“你都没说,怎么知道老师没办法呢?就算我帮不上忙,但我保证会认真听完你的每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学生说出“我想杀我爸”后)</p><p class="ql-block">教师:“我能感受到你心里一定积压了太多东西。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这么痛苦吗?”</p><p class="ql-block"> 策略意图:不评判不否定,为学生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倾诉环境。教师的包容态度,是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深度共情,完成情感共振</p><p class="ql-block">学生:“他把我妈赶走了,却不让我见我妈,现在还带别的女人回家!我看着他就烦!”</p><p class="ql-block">教师:“这确实让人感到心烦。被限制见妈妈,还要面对陌生的家庭关系,换作是老师,我也会感到非常痛苦和愤怒。”</p><p class="ql-block">策略意图:通过真诚的共情,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孤立。当学生说出“对吧,老师?”时,证明他已将教师视为“情感同盟”,为后续引导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第三步:认知重构,扭转偏执思维</p><p class="ql-block">教师通过一系列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跳出仇恨,看见更复杂的真相:</p><p class="ql-block">“你觉得妈妈离开这个经常争吵的家,对她来说是好事吗?”</p><p class="ql-block">“至少她不用再挨打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其实你内心是希望妈妈幸福的,对吗?”</p><p class="ql-block">(引导学生意识到母亲的离开具有正当性后,教师提供三个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1. 关于母亲:“妈妈追求安宁的生活没有错,我们需要尊重她的选择。”</p><p class="ql-block">2. 关于父亲:“爸爸也有权开始新生活,尽管他的方式让你难受。”</p><p class="ql-block">3. 关于自我:“你可以明确告诉爸爸:妈妈和你对我同样重要。我去见她,是因为我想念生我的人,但我会对听到的话有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策略意图:不直接驳斥,而是通过逻辑引导,帮助学生将“父母离婚”与“父亲伤害我”两件事剥离开,学会区分“我无权干涉的事”和“我必须捍卫的权利”。</p><p class="ql-block">第四步:价值升华,赋能未来自我</p><p class="ql-block">“老师希望你从父母的经历中,学会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做一个更负责任的人。”</p><p class="ql-block">“他们现在的状态,或许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出路。而你未来的路很长,你有机会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只有当你自己变得强大,才有能力去照顾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包括让你又爱又恨的爸爸。”</p><p class="ql-block">策略意图:将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引导学生从“受害者”心态转变为“自我创造者”,将当下的痛苦转化为对未来负责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四、 案例结果与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该生情绪逐渐平复,学习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最终考入重点高中,并立志学医。这个选择,或许正源于他内心深处“疗愈创伤”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1. 共情不是技术,是态度:只有放下评判,真正尝试理解学生的处境,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共情是建立一切教育关系的前提。</p><p class="ql-block">2. 复杂问题需要“翻译”:将“家庭伦理”“情感纠纷”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公平”“想念”“负责”等具体问题,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p><p class="ql-block">3. 信任是最珍贵的教育成果:当学生愿意把最黑暗的念头坦诚相告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维护这份信任,需要极致的真诚与不轻易承诺的谨慎。</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教育者有时需要扮演“心理拆弹专家”的角色。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最极端的情感表达,只要秉持共情之心、运用疏导之智、坚守育人之责,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将内心的破坏性能量,转化为重建自我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