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七十二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不厌以不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为上不压,方致天下不厌;圣人自知自爱,故能不去自见自贵。</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威逼则反:压迫至极,反噬必至</span></p><p class="ql-block">“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统治者的威压突破人民的承受底线,人民不再畏惧时,反抗的“大威”便会随之而来。这恰是“压迫与反抗”的必然逻辑,历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如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赋税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最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反抗之火,看似强大的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又如明末,天灾不断却赋税不减,官吏腐败欺压百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起义,最终推翻明王朝统治。可见,无视民生的压迫,终会换来猛烈的反噬,这是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不厌以不厌:不施压迫,自无反抗</span></p><p class="ql-block">“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逼迫人民的居所,不阻塞人民的生路,不对人民施加压迫,人民自然不会产生厌恶与反抗之心。就像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免除徭役,让百姓有田可种、有屋可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极少出现反抗之举;现代社会中,那些注重民生保障的地区,完善就业、医疗、教育体系,让民众生活有依靠、发展有希望,社会也往往更和谐安定,鲜少出现矛盾冲突。这正说明,给予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避免反抗、实现稳定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去彼取此:自知自爱,舍见去贵</span></p><p class="ql-block">“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真正的智者懂得认清自己而不刻意表现,爱惜自己却不抬高自身,舍弃“自见”“自贵”,选择“自知”“自爱”。就像周恩来总理,身为国家领导人,始终谦逊低调,不搞特殊化,日常生活简朴,心系百姓疾苦,从不彰显个人功绩,却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功绩卓著,却始终保持谦逊,衣着朴素,扎根田间,从不因成就而自视甚高,反而更专注于科研,致力于解决粮食问题。他们不刻意“自见”炫耀,不盲目“自贵”摆谱,以“自知”认清责任,以“自爱”坚守本心,成为世人敬仰的榜样。</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敬畏民心:常怀敬畏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敬畏民心”,便是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尊重人民的需求,不轻视、不漠视民众的意愿。就像企业经营中,那些始终敬畏消费者的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倾听用户反馈,不断改进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认可,实现长久发展;而那些无视消费者权益、一味追求利润的企业,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在日常工作中,公职人员更应敬畏民心,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对待群众的诉求认真倾听、积极解决,不推诿、不敷衍,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p><p class="ql-block">敬畏民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比如社区工作者耐心调解邻里矛盾,保障居民生活便利;窗口服务人员热情接待办事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当我们在每一件小事中都尊重民众的需求,才能真正与民众建立信任,汇聚起发展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仁者爱人:永葆仁爱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仁者爱人”,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困难与需求,主动给予帮助与关怀。就像疫情期间,无数志愿者主动投身抗疫工作,用爱心与行动守护大家的安全;日常生活中,那些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为陌生人伸出援手的普通人,也在用微小的举动传递着仁爱。这种“爱人”之心,不分身份与场合,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温暖社会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永葆仁爱之心,可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同事遇到工作难题时,主动分享经验;家人需要陪伴时,放下手机给予关心。当我们将“爱人”融入日常,不仅能温暖他人,也会让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快乐与满足,让生活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卑以自牧:恪守谦卑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卑以自牧”,即保持谦卑的态度,修养自身品德,不骄傲自满、不妄自尊大。就像学术界的前辈学者,即便学识渊博、成果丰硕,依然保持谦逊,积极学习新知识,尊重年轻学者的观点,不摆“权威”架子;职场中,那些能力出众却依然谦逊的人,会主动向同事请教,不轻视他人的努力,反而更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往往能走得更远。谦逊不是自我贬低,而是清醒认识自己,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恪守谦卑,要学会倾听与反思。比如与人交流时,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先认真倾听他人想法;取得成绩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思不足、寻求进步。当我们以谦卑之心对待自己与他人,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也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不厌以不厌”的智慧,从来不是对统治者的简单告诫,而是对“人与民”“人与己”关系的深刻剖析。“威逼则反”提醒我们:压迫只会激化矛盾,尊重才是稳定的根基;“不厌以不厌”告知我们:给予空间才能换来认同,保障民生方能实现和谐;“去彼取此”更启示我们:舍弃虚荣方能坚守本心,保持谦逊才能成就自我。当我们学会“敬畏民心”“永葆仁爱”“恪守谦卑”,便会发现:所谓处世与治国的智慧,从不在强硬的控制里,而在对他人的尊重、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径》第七十二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民不畏威①,则大威②至,无狎③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④,是以不厌⑤。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p><p class="ql-block">②威:此处的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p><p class="ql-block">③狎(xiá ):通“狭”,意为压迫、逼迫。</p><p class="ql-block">④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⑤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p><p class="ql-block">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p><p class="ql-block">⑦不自贵:指圣人不自显高贵。</p><p class="ql-block">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当百姓不怕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让人民居无所处,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不压迫人民,人民就不会反抗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表现自己;爱惜自己,却不自以为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歌颂了圣人的自知、自爱精神,告诫统治者,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必被人民推翻。法律本来是对付社会上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之徒的,当法律成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时,法律本身就代表了邪恶。一旦人民不堪承受剥削和压迫,向反动势力以死抗争的时候,统治阶级的末日也就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人们一旦感到生活无望、生不如死的时候,就会以死相拼,去反抗腐朽的统治阶级。纵观历史,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国家分分合合,每一个王朝都不是永久的。反动统治一旦出现无法挽回的政治危机,就会被一个新的朝代所代替。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以智治国”,实行利己主义。只有实行“无为之治”,让权力永远属于人民,社会才能永远安定,人民才会永远富足。所以,圣人取自知、自爱,舍弃自见、自贵。</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确实是事事处处都能从民众利益而不是一己之私出发,后人对此是有口皆碑的。兹举范仲淹的两个故事:其一,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施行新政,措施之一是派一批“按察使”巡回各地作视察,视察内容包括了对各地官吏的政绩的考察,然后再根据这种考察的结果,罢免那些不能胜任的官员,把他们的名字从官员登记簿上抹去。有个朝中重臣,就劝范仲淹少勾一些,说:"你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容易,但是,被勾掉名字的官员及其一家人生活怎么办。”范仲淹马上予以反驳:“一家人哭,怎么比得一路(‘路’在宋朝相当于现在的省的编制)人哭呀!”他依然不改初衷。第二个故事,以前苏州有个街名叫“卧龙街”。其得名的缘起,就跟范仲淹有关。原来,范仲淹在苏州为官时,一位风水先生认为此街的南头为龙头,北头为龙尾,所以就建议他建房于街南,如此,则可保范家的子孙世代进科中举,世代有功名富贵。不料范仲淹却予以断然的拒绝。</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说道:我一家的世代富贵,哪里比得上本地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世代富贵呢?所以,范仲淹就命人在该街的南头建孔庙,设府学,并大力聘请当时的名儒来此讲学,先后培养出了不少益国益民的才子,此地也就被众人视为藏龙卧虎之地,并称之为“卧龙街”。因此,当官从政的最高原则就是造福于民。即使因此得罪于权贵,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不能违背人的常情。为民负责,为民做主,才是为官的正道,品行修炼的正途,这样才能被百姓称赞,受万世敬仰。李允祯,山东德州人,顺治元年(1644年)任直隶故城县知县。该县旧丁口册载16岁以上男丁一万多,经过战火摧残,编审实丁只有七千多一点,可是仍按旧册数目征兵纳税。允祯正要行文上司照实丁计征,忽接调令去江南丰县任知县。人们劝他这里的事就别管了,他慨然说道:“我还没有交差,要负责到底。"于是在县府庭院召集县民。当众焚烧旧丁口册,连夜赶造新册,申请省府审批。由于他的实事求是,虽然他调走了,故城的百姓因此没交浮粮,都对他感恩戴德。</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到丰县任职。有一年黄河决口,上级命令丰县征集柳条上万捆,县吏建议由各里甲办理送去。允祯说道:“你们倒舒服,可是想没想老百姓就要鸡犬不宁了!县城西郊十里左右就是一大片柳林,无主的就可以砍伐,让有牛车户运输,由官家按时价租赁,你们照此速办。”果然,上级交给的任务只用了不到十天就完成了。丰县当地有个大土豪,一直想霸占别人的妻子,用重金买通死囚犯供某人同伙,某人已入狱,受重刑快死了。允祯查案卷觉得有冤,晚上微服进牢房,慢慢从犯人口中获得狱吏与土豪相互为奸的情况,又从社会上调查出该案原委,于是马上释放某人,对土豪和狱吏依法处置。</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