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泉州

深横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深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341452</p><p class="ql-block">历史资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p> <p class="ql-block">泉州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唐景云二年(711年)的武荣州改名泉州。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p> <p class="ql-block">【一】【南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东岳山麓 。 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始建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前后。历史上,寺院历经三废三兴,唐天佑元年、南宋景炎元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曾三次被毁,1992年在原址重建,1997年首期工程竣工。</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占地面积近500亩,中轴线上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天王殿、观音阁等;东序有僧寮、五观堂、演武场等;西序有方丈楼、演武堂等。</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供奉着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寺院核心建筑,内塑三身佛及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和文殊、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阁内供奉的“荷瓶观音”圣象,是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圣像。</p> <p class="ql-block">是南派少林武术发祥地,以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等拳种为代表,构成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其中五祖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以来,其武术传播到东南亚等地。2004年,金庸为少林寺题下“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此后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为泉州南少林。</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里的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离开【南少林寺】,我们窗过【古西街】去【开元寺】又叫【西园寺】。</p> <p class="ql-block">【二】【古西街】的这家姜母鸭品尝得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三】【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寺内有东西塔凌空对峙,还有距今1300多年的桑莲古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坐北朝南,中轴线院落包括紫云屏、山门、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等;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等。</p> <p class="ql-block">【1】开元寺双塔前的碑文抗地震史话,核心是围绕1604年泉州以东海域8级强震中双塔受损轻微、据《晋江县志》记载,此次地震连震十余次,地裂数处,城内外房屋大量倒塌,而开元寺东塔(镇国塔)仅第一层尖石坠落、第二和第三层扶栏震碎,西塔(仁寿塔)则完好无损。后续万历三十五年的强震中,周边洛阳桥、清净寺等建筑受损严重,双塔依旧毫发未损,蕴藏了古代卓越抗震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双塔抗震的奇迹源于:1.是独特的“双筒”与辐辏梁结构,塔心柱和塔壁如同车轮轴心与轮辋,八条大石梁如辐条将二者牵拉固定,保证塔身重心稳定;2.是二层至四层立柱采用“墩接柱”,三段短石柱叠接的接缝间隙可吸收地震能量,避免石柱断折;</p> <p class="ql-block">3.是仿木石斗拱与榫卯连接,既缩小石梁跨度,又能通过结构阻尼消耗地震能量;4.是塔身用花岗岩以丁顺砌筑法砌成,壁厚达2米,搭配八角造型,既分散受力,又强化了整体刚度。</p> <p class="ql-block">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镇国塔通高48.27米,仁寿塔高45.06米,塔身外壁雕有佛像,须弥座束腰处有精美雕刻,体现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p> <p class="ql-block">【2】【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其手稿、法器、生活遗物;厦门南普陀寺保留其讲学旧址,惠安净峰寺有“弘一法师旧居”,均为缅怀其事迹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文化与宗教领域都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富商家庭,父亲李世珍是盐商且曾为进士。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5岁丧父,由母亲抚养。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他携母南下上海,加入“城南文社”。</p> <p class="ql-block">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前往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知识分子。他在日本创立“春柳社”,并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p> <p class="ql-block">1910年回国任教后,李叔同先后在天津、上海任教,后担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注重人格教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影响了众多学生,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知名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出家为僧:1916年,李叔同因对佛教兴趣渐浓,前往虎跑寺断食。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他精研律学,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1942年,李叔同在福建泉州开元寺逝世。</p> <p class="ql-block">1928年起,弘一法师多次入闽,先后驻锡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承天寺、惠安净峰寺、永春普济寺等,晚年长期定居泉州。1942年秋,法师在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养病,10月13日晚圆寂,享年63岁。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绝笔,嘱咐弟子火化后将骨灰分葬泉州清源山和惠安净峰寺,现存清源山“弘一法师舍利塔”为重要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在厦门南普陀寺创办“南山佛学院”,讲授律宗经典,培养佛教人才;在泉州整理校勘《四分律》等典籍,完成《南山律宗钞记》等重要著作,奠定律宗复兴基础;游历泉州东西塔、洛阳桥等古迹,与当地文人、僧侣交往密切,留下多幅书法墨宝(如开元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题字)。</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他创作的《送别》等歌曲成为经典,其书法融合碑学与帖学,形成独特的“弘体”。</p> <p class="ql-block">【3】【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为两层建筑,一楼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中国古代尖底海船的典型特点,二楼凭栏俯视,可见多层船壳板、13个水密隔舱等船舶结构。二楼的文物陈列厅里陈列着香料药物、铜铁钱、陶瓷器等出土文物,廊道旁还陈列着石碇、木碇、铁锚等宋元以来的船属用具实物。</p> <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泉州湾宋代沉船被发现。1974年6月9日,古船发掘工作正式开工,至8月25日基本结束田野工作,历时两个多月,发掘土方1814立方。</p> <p class="ql-block">经复原,这是一艘13世纪南宋时期建造的多桅,多舱,多层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福建远洋木帆货船,残长24.4米,残宽9.15米,船体分为13个隔舱,取材杉、樟、松木,复原长度可达34米,宽11米,载重量200多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寺内的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印度教石柱等,体现了中外宗教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四】【崇武古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明代为抵御倭寇而建的古城。古城墙蜿蜒如龙,城上烽火台犹存,城下惠安石雕栩栩如生,是研究古代海防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教材。 </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崇武是泉州市惠安县下辖的镇,地处泉州东部沿海的崇武半岛 。</p> <p class="ql-block">古镇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位于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濒临台湾海峡,北控湄洲湾,南扼泉州湾,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为“控兴泉咽喉”的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江夏侯周德兴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它是明政府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墙高7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还是双道可行,坚固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有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等,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 </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镇是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上身穿蓝色斜襟衫,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水关门是崇武古城的“第五城门”,位于古城西门和南门之间,坐落在潮乐村 。水关门是我国现存7座古城中最小的一个城门,仅2.1米高、1.3米宽。水关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现存建筑为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每逢台风暴雨或天文大潮,海水常从城墙根下的涵洞涌入。水关门的存在能有效将积水排入大海,避免城内“水关渔家”成为“水里人家”。水关门也寓意着“把水关住”,以期人丁兴旺、文脉繁盛。</p> <p class="ql-block">水关门的功能作用是崇武古城的最低点,水关外是崇武港,每逢天文大潮,海水会从城墙根下的涵洞涌入,水关门起到排水泄洪的作用,保障城内居民的安全。水关门旁还有口【试酒井】古井。</p> <p class="ql-block">关于该井的传说“试酒井的故事”(见《崇武民间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故事讲的是一个心性善良的年轻媳妇集孝顺公爹、克已为人的感人美德,却被谣传毒酒害死公爹、愤而投井自尽、冤魂要讨清白的凄凉遭遇,让人发现了早年受封建文化和伦理关系精神压迫的渔村妇女的悲剧。</p><p class="ql-block">崇武镇潮乐村立 二0一四年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百家姓的红灯笼。他找到了‘沈’。</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还有【南门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有【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位于古城墙南侧,是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园内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集中展示了惠安“中国石雕之乡”的精湛技艺。 </p> <p class="ql-block">【威继光塑像】塑像高10.8米,由108块青石拼接而成,由崇武当地石雕工匠制作,面朝大海,巍然矗立。历史的硝烟已散尽,而民族精神永存。戚继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一生功勋卓著: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威名震寰宇。经文纬武,谋勇双全,享“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军事著作,收录《四库全书》,与明朝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齐名,被誉“俞龙戚虎”。自明朝初,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日本倭寇的侵扰。嘉靖末年,戚继光率兵进驻福建沿海抗击倭寇,多次驻扎崇武,建立起一整套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从战术和战略上完善了崇武的攻防能力,至今古城制高点莲花山,还依旧保存着戚继光“中军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船石雕</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五帝爷宫】这座宫原占地面积16m’,2000年重建扩大为50m。祈求海水禁泛村庄。</p> <p class="ql-block">【古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连接着半月湾、西沙湾、青山湾等度假胜地,区内有长达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线,12个沙湾,4大岩群,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有【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梦回风情惠安</p> <p class="ql-block">【五】【梧林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侨乡 。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三面临海,东北部紧邻泉州湾,东边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方向直面台湾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末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华侨们陆续回国出资建造了大量洋楼,村庄规模逐渐扩大。</p> <p class="ql-block">高铁列车在高架桥上飞奔而过。</p> <p class="ql-block">村内保留着132幢风格各异的建筑,包括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梧林传统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p><p class="ql-block">道,2016 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136 幢,展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项目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围绕“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为主题,打造民国时期闽南侨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是典型的闽南侨乡,拥有兼容并蓄的侨乡文化。当地围绕“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三大主线,打造了多个闽南侨乡文化展示点。</p> <p class="ql-block">旅菲华侨蔡德鑨建于1936年,坐西北朝东南,五层洋楼,建筑面积700mr。整体以钢筋水泥注筑,二至五楼的围栏上留有多个枪眼,用以防御。大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支持抗日,他用这栋楼的装修费,买了两架战斗机捐赠国家。</p> <p class="ql-block">动物标本馆</p> <p class="ql-block">白鹈鹕</p> <p class="ql-block">非洲狮</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p> <p class="ql-block">蓝孔雀</p> <p class="ql-block">梧林是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下辖的一个社区,是泉州的重要侨乡 。它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东北部紧邻泉州湾,与泉州主城区相距约30分钟车程。作为著名侨乡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梧林以其丰富的侨乡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貌,为泉州这座世遗之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形成了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还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此外,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截至2024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91.4万人。全市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