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山丹军马场</p> <p class="ql-block"> 山丹军马场于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 .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它面积24.26万亩,海拔2420-4933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也曾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在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汉阳(大马营)大草滩,直达祁连山西端。击败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各部,败退的匈奴族凄然回首,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p> <p class="ql-block">北魏</p><p class="ql-block">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5年(公元439年)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消灭了北燕、北凉、西凉政权,统一了北方。此时,扩充后的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p> <p class="ql-block">隋</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业5年(609年),炀帝杨广西巡张掖、御驾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者,亲临大马营草滩,并领昭下令在大马营草滩设牧监,牧养官马。</p> <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24年,在唐代养马极盛时期已逾7万匹以上。</p> <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6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匹。清道光18年(1838年)已达2万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原只有马数百匹。</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8年(1919)10月,陆军部委任虞奎武为大马营马场场长,归陆军部军牧司管辖。后因战事频繁,马场几经沉浮,于民国18年(1929年)沦为军阀马步青、马步芳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才复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组建为山丹军牧场。</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泽东主席令正式接管山丹军马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接收山丹军牧场。</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山丹军牧场。1953年,山丹军牧场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第一军马场。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生产轻型乘用骑兵马。</p> <p class="ql-block">山丹马</p> <p class="ql-block"> 军马场培养出来的“山丹马”,是我国少有的挽乘兼用优良品种,已向全国各地输送10万多匹。为我国的良马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二、焉支山4A景区</p> <p class="ql-block"> 焉支山,中国甘肃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永昌县交界。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属祁连山支脉。</p> <p class="ql-block"> 焉支山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南麓的大马营滩、大河坝滩,自汉朝以来为历代官马场。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即此山。</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p> <p class="ql-block"> 玉皇观是一座道教寺院,又名前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历经多次破坏与重建,现是2000年在原址上重修的。其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体现了古风今韵的和谐统一。 </p><p class="ql-block"> 玉皇观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依次建山门三楹,东西对称之斋殿各三楹,过殿三楹,东西对称之陪殿各五楹,后为重檐式大殿三楹,寺宇以木结构为主,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风今韵,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 玉皇观的正殿为玉皇殿,两侧配殿分别为灵官殿和文昌阁,整体布局依山取势,以林掩幽,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殿中供奉三尊神像,左起为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九天圣母。</p> <p class="ql-block"> 玉皇殿左侧墙前供奉托塔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 玉皇殿右侧墙前供奉太白金星神像。</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内供奉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尊神像,殿内两侧分别供奉白骨真人和尹喜真人神像。</p> <p class="ql-block">玉清元始天尊塑像</p> <p class="ql-block">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塑像</p> <p class="ql-block">上清灵宝天尊塑像</p> <p class="ql-block">尹喜真人塑像</p> <p class="ql-block">白谷真人塑像</p> <p class="ql-block">钟山寺</p> <p class="ql-block"> 钟山寺原为宁济公祠,又称后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玄宗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即安宁匡济的意思。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旨在此地建宁济公祠,塑宁济公像,以纪念宁济公除暴安良,体恤众生的功德。后改称为“钟山寺”。</p> <p class="ql-block"> 原祠立于悬崖,依山势立柱,石道绳索为径。攀登其上,远眺四面,风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寺庙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钟山寺都会举办盛大庙会,盛况非凡。</p> <p class="ql-block">三佛殿</p> <p class="ql-block"> 三佛殿内供奉着“横三世佛祖”,即东方药师佛、中央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三尊佛像。两侧壁画讲的是佛陀的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焉支山区的草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马营滩,草原面积大,牧草质量好,地势平缓,水草丰茂。</p><p class="ql-block"> 焉支山山区动物资源丰富,兽类有:獾猪,雪豹(艾叶豹)、普氏原羚(滩黄羊)。鸟类有:黑鹳、玉带海雕(黑鹰)、白尾海雕(黄嘴雕)、斑尾榛鸡(柳鸡)。还有许多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焉支山山区,中药材品种繁多,主要是秦艽、大黄,秦艽年产可达万斤。大黄产量较少,年产百余斤。</p><p class="ql-block"> 焉支山区的矿产主要是金矿和煤矿,及其它矿物质。</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骑兵1万,出陇西,渡临津关,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入河西走廊,迅速占领匈奴的祁连城(今民乐县永固城),与浑邪王战于焉支山,匈奴败走,霍去病乘胜“过焉支山千余里”,俘浑邪王太子和相国、都尉,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战之后,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把西域三十六国纳入了大汉的版图。焉支山见证了二千多年前“冠军侯”的成名之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