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

乐游

<p class="ql-block">亳州老街牌楼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地标,主要由花戏楼(山陕会馆)和南京巷钱庄组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大关帝庙、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等建筑组成。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以铁旗杆、山门砖雕、戏楼木雕“三绝”闻名。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进行重修。</p> <p class="ql-block">亳州庙会广场作为历史文化与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功能设计。其核心区域以“庙会广场”汉白玉牌坊为标志性入口,广场北侧为花戏楼景区,南面下沉式设计中融入八卦图与亳州文化墙,文化墙两侧分别镌刻15位历史名人及胜景图,展现本地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亳州庙会广场文化墙位于花戏楼景区南面下沉式广场东侧,是展示亳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p><p class="ql-block">西侧刻有15位亳州籍历史名人‌:包括曹操、华佗、张仲景等对中医药、文学、政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亳州超尘入胜牌楼是花戏楼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景区南面的下沉式广场西侧,为大型中式汉白玉牌坊,上书“庙会广场”四字,是景区中西合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亳州庙会广场北侧的花戏楼大门是清代建筑,以“三绝”闻名,包括铁旗杆、山门砖雕和戏楼木雕。以下是具体介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咸宁街一号,位于庙会广场北侧 。 ‌大门为三层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嵌立体砖雕,雕有人物、车马、花卉等图案 。 ‌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扩建 。 ‌</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大关帝庙、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等建筑组成。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以铁旗杆、山门砖雕、戏楼木雕“三绝”闻名。</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屏风位于戏楼舞台正中,呈凸字形设计,上方悬有“清歌妙舞”匾额,两侧上下场门额题“想当然”“莫须有”。屏风采用大杨木透雕工艺,雕刻内容以三国戏文为主,包含《长坂坡》《七擒孟获》《空城计》等十八出经典剧目,人物刻画细腻,层次分明。花戏楼戏台的正中,有一块非常精美的‌木雕屏风‌,其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这块屏风不仅是装饰,也是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舞台的神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亳州花戏楼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山西、陕西药商集资兴建,原名大关帝庙或山陕会馆,因戏楼装饰华丽、雕刻精美而得名。其核心价值在于集清代建筑、雕刻、彩绘艺术之大成,以铁旗杆、砖雕、木雕“三绝”闻名,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与戏剧文化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亳州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一座承载着历史沧桑与艺术瑰宝的建筑,静静伫立在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庙祠,不仅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场所,更承担了山陕会馆的商务功能。因其砖雕、木雕和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获得了“花戏楼”这一美誉。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存在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亳州花戏楼的墙雕以晋派微雕艺术和徽派工艺融合著称,主要集中在山门和戏楼区域,题材涵盖戏曲故事、民间典故等,雕刻精细且保存完好。墙雕特色,材质与工艺‌:采用水磨青砖手工雕刻,厚度不足10Cm,却能透雕出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复杂场景,线条圆润,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铁杆旗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花戏楼入口处的一对清代铁旗杆,以其巨大的重量、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铸造方式闻名,被誉为“花戏楼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铁杆旗位于花戏楼入口处左右两侧,高约16m,每根重15吨(合计30吨)道光元年(1821年)建;陕西药材商集体敬献,结构与工艺,分节设计:旗杆分为五节,每节铸有八卦蟠龙等图案,装饰细节,每根杆上悬挂24只铁风铃,风动时发出清脆声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花戏楼大关帝庙山门的东侧,与西侧的鼓楼呈对称布局。‌它是一座三层仿木结构的牌坊式建筑,外墙为水磨砖砌成,与山门的砖雕风格统一。‌</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花戏楼景区东、西两侧钟鼓楼之一,与钟楼共同位于戏楼前的中轴线上。‌它与钟楼、山门共同组成了景区的前部建筑群,是清代建筑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戏台的木雕是其最璀璨的明珠。整个戏台镶满大杨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题材的木雕作品,里里外外雕刻了‌六百多个人物‌。‌ 这些木雕场面宏大,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亳州花戏楼关帝庙,原名大关帝庙,俗称花戏楼,是集关帝庙、山陕会馆、岳飞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清代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北关涡水南岸咸宁街。‌</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景区内供奉新的关公雕像。景区的核心看点在于其精湛绝伦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山门上的‌水磨砖雕‌和戏台上的‌大杨木透雕‌,这些雕刻作品生动展现了众多三国戏文故事,是花戏楼“三绝”中的两绝。‌</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大关公庙内的花轿,装饰有各样各式的木质雕塑之人物造型</p> <p class="ql-block">岳武穆王庙坐东朝西,由山门崇楼和大殿三间组成。山门为单间二层楼建筑,上刻“岳武穆王庙”字样。大殿是主体建筑,分前殿和后殿,殿内供奉有岳飞及牛皋、张宪等抗金名将的泥塑神像。‌</p> <p class="ql-block">秦桧跪像‌:庙前立有秦桧夫妇的石雕像,常年跪于露天之中,供人唾骂,是当地惩恶扬善文化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亳州花戏楼前广场中的池塘及游客乘凉的六角亭子</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因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和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原宝藏”。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著名的“三绝”上:‌一绝:铁旗杆‌:山门前耸立着一对铸铁旗杆,高16余米,重达两万四千斤。旗杆造型独特,分节铸有八卦蟠龙、丹凤朝阳等图案,顶端悬挂风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其铸造与竖立工艺至今仍是一个谜。‌二绝:砖雕‌:大关帝庙山门上的水磨青砖雕堪称一绝。在数十平方米的砖面上,雕刻了52幅作品,共有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题材涵盖《三顾茅庐》、《白蛇传》等戏文故事和吉祥典故,玲珑剔透,技艺精湛。‌三绝:木雕与彩绘‌:与山门相连的戏台,其梁枋、藻井布满了大杨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故事,人物多达六百多个,全部采用木榫结构,未用一根钉子。整个戏楼内外施以浓烈艳丽的彩绘,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极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又名华祖庙,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永安街12号。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为祭祀中国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华佗建立的庙祠。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成为庵。华祖庵是传统的“三厢两厅正堂屋”结构,以挑檐式建筑为主,总占地1.3万平方米,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佗纪念馆(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永安街12号华祖庵院内,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隶属于亳州市文化旅游局,是一座社会科学类历史名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亳州华佗庵(正式名称为华祖庵)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永安街12号的纪念性庙祠,‌专为祭祀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而建‌,现为全国AAA级旅游景区和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祖庵始建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因历代住持为女僧,故称“庵”。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多次重修,1962年亳县政府维修后增设华佗纪念馆,郭沫若题写馆名。2008年扩建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的大门(山门)是其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庙祠的庄严与古朴。‌大门两侧通常设有石狮一对,一雌一雄,足踏莲花,象征守护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原名华佗庙)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其中左侧的石狮为雄狮。这对石狮并非华祖庵原建时的遗物,而是后来移置于此的。‌</p> <p class="ql-block">亳州华祖庵大门左侧的狮子雕像是一只‌雄狮‌。</p><p class="ql-block">华祖庵祖庙门前有石狮一对,一雌一雄,足踏莲花。‌虽然资料没有明确指出哪一侧是雄狮,但根据中国传统建筑中“左雄右雌”的普遍布局习惯(即面对大门时,左手边为雄狮,右手边为雌狮),可以推断大门左侧的狮子是雄狮。</p> <p class="ql-block">华佗雕像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为原型创作,旨在展现其历史形象和医学贡献。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以精通方药、尤擅外科手术著称,首创全身麻醉法(麻沸散),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p> <p class="ql-block">华佗是亳州历史名人,因医术高超被称为“神医”,因此又被称作“华祖”——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正殿内供奉着一尊华佗立像,像高2.7m。‌ 这尊雕像体现了华佗作为东汉杰出医学家的形象,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p> <p class="ql-block">华佗雕像通常以坐姿呈现,旨在展现其作为古代医家的沉稳与智慧。雕像会突出其历史形象,有时会结合其创造的“五禽戏”元素进行设计。‌</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正殿内供奉着由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为华佗雕塑的‌铜像‌。‌这座铜像高2.7m,形象生动,展现了华佗热诚慈祥、倔强飘逸的神采。‌</p> <p class="ql-block">纪念华佗诞辰1897周年祭祀典礼于‌2024年9月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华祖庵景区‌隆重举行。‌典礼遵循传统礼仪,上午8时18分正式开始。在庄严肃穆的古乐声中,参与者依次完成了敬献四宝、明烛、敬香、奠酒等礼节,并由主祭员恭诵祭文,最后全体人员向华佗像三鞠躬,表达深切的缅怀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一代神医华佗简介</p> <p class="ql-block">一代神医华佗行医事迹</p> <p class="ql-block">纪念神医华佗诞辰1897周年,世间神医,流芳万古,外科鼻祖,泽被千秋</p> <p class="ql-block">庙祠魏魏,药圃苍苍,华祖医德,万古流芳;谯城峨峨,涡水泱泱,华祖医术,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华佗(约公元145年-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圣手”和“外科鼻祖”。</p> <p class="ql-block">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而非“医圣”(张仲景为“医圣)。‌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首创全身麻醉法“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创编养生导引术“五禽戏”,晚年因拒曹操征召下狱致死,其医学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生平背景‌:华佗少时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不求仕途,专研医术。约208年因拒为曹操专治头风病,被下狱拷问致死。‌‌</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内的湖景核心是‌洗药池‌。‌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池,据传是华佗当年洗涤药材的地方。‌池边建有‌古药园‌(或称药圃),园内种植着芍药、牡丹、菊花、曼陀罗等名贵中草药及花卉,四季繁花争艳,药香流溢。‌</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内洗药池上的葫芦自流水之景观</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内洗药池之旖旎秀丽,池中葫芦潺潺流水,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内洗药池傍的水车在不停地转动着</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内景观台上的石灰岩造型形似华佗塑像,唯妙唯俏</p> <p class="ql-block">亳州华祖庵内的药圃园是景区古药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佗当年开辟的第一块药圃,旨在引野生草药入田间种植,以提高药材产量。‌核心特色‌:药圃园内遍植多种名贵中药材及花卉,形成了“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的景观。‌ 其中包括‌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罗、玫瑰棕榈、射干、白术‌等。‌</p> <p class="ql-block">菊花</p> <p class="ql-block">薄荷</p> <p class="ql-block">不知名</p> <p class="ql-block">白菊</p> <p class="ql-block">亳州北门口(入口)是安徽省亳州市连接老城与北关商业区的地理标志,位于人民中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其雏形形成于元朝蒙哥八年(1258年),经汝南王张柔重建城基,明洪武初筑土城,宣德十年(1435年)改建砖石城墙。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冲,1938年遭日军轰炸并设哨卡,1947年刘邓大军炸毁北门解放亳州。城门得名于连接城里与北关的地理位置。孙殿英三次祸亳导致老街受损。1956年填护城河建和平路,上世纪50年代形成商业集聚区;1986年复建城楼并立华佗塑像。90年代老街被仿古建筑取代,楼悬挂李景琦所撰楹联。</p> <p class="ql-block">亳州北门口(出口)是安徽省亳州市连接老城与北关商业区的地理标志,位于人民中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其雏形形成于元朝蒙哥八年(1258年),经汝南王张柔重建城基,明洪武初筑土城,宣德十年(1435年)改建砖石城墙。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冲,1938年遭日军轰炸并设哨卡,1947年刘邓大军炸毁北门解放亳州。城门得名于连接城里与北关的地理位置。孙殿英三次祸亳导致老街受损。1956年填护城河建和平路,上世纪50年代形成商业集聚区;1986年复建城楼并立华佗塑像。90年代老街被仿古建筑取代,楼悬挂李景琦所撰楹联。</p> <p class="ql-block">  亳州古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以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著称。这片土地上,黄河故道与润河支流纵横交错,南北商贸与文化在此交融碰撞。</p> <p class="ql-block">亳州老街,又称北关老街,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是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历史街区,鼎盛于明清时期,以商业繁荣和独特建筑闻名,被誉为“小南京”。‌</p> <p class="ql-block">始于春秋时期,唐宋时为贸易据点,明清达鼎盛,光绪年间有街道146条,钱庄33家,商店近千家。‌‌徽派建筑为主,青石板路面,黑门白封板店铺,砖雕石雕装饰,体现“天人合一”思想。‌‌</p> <p class="ql-block">亳州古城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别称谯城),是一座拥有37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为申报中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三朝古都底蕴、丰富历史遗迹和中医药文化著称。‌</p> <p class="ql-block">亳州老街起源于春秋时期,作为邻邦物产交流地,唐宋时发展为贸易据点,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区域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街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宋时已是贸易据点,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古巷”的繁华格局。‌</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区地下‌,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该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为魏武帝曹操所建,主要用于隐蔽运兵、迷惑敌军,唐宋时期多次修葺,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因黄河决口被淤塞深埋,1969年挖防空洞时重新发现近8000m地道。‌‌ 衮雪是曹操留存于世的书法手书真迹“衮雪”二字,古朴凝重,浑然有大家气象。在当时属于书法高手,其善章草,历代书论家都有很高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谯望楼始建于东汉末年,由魏武帝曹操在家乡亳州(古称谯城)建造。原楼高八仞(约20m),兼具军事瞭望和宴请宾客的双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曹操运兵道前广场是通往这一地下军事设施的重要入口区域。广场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民中路49号,是游客进入运兵道景区的主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最主要的入口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民中路49号‌,即‌谯望楼‌前。‌ 谯望楼是运兵道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进入地道的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入口大堂,大堂周边金碧辉煌,墙壁上书写有三国时曹操及魏,蜀、吴众多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入口大堂墙壁魏国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曹操及殿下大臣,展示在墙壁上,注述其历史史迹</p> <p class="ql-block">介绍魏国建安年间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物简介</p> <p class="ql-block">建安的文学兴起简介</p> <p class="ql-block">三国(魏、蜀、吴)鼎立态势图</p> <p class="ql-block">魏国曹操纳贤图</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祸延绵,产生的社会背景之简介</p> <p class="ql-block">魏国曹操开创者,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短歌行</p> <p class="ql-block">军史奇迹,地下长城简介</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长城运兵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p> <p class="ql-block">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为魏武帝曹操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使用,南宋嘉熙四年因黄河决口被淤塞深埋,1969年挖防空洞时发现近8000m地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操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地道采用浑砖结构为主,顶部青砖形成弧形穹顶,设有单行道、平行双道。</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上下两层道和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配置猫耳洞、障碍券、陷阱等军事设施。2015年9月谯望楼遗址重建开放,地下一层连通运兵道主体道。</p> <p class="ql-block">2016年维修过程中新发现36m“指挥区”地道,2018年7月新增四处出入口提升通行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p> <p class="ql-block">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运兵道于首次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亳州市群众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先后在老城区人民东、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条街道(原四门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长。</p> <p class="ql-block">2009年,曹操地下运兵道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展,主要包括运兵道出入口改建扩建和运兵道旅游容量提升。拓展地面空间,设置停车场、入口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地道内部的照明、供氧、排水防渗漏工程。</p> <p class="ql-block">参观与游览曹操地下运兵道,并在运兵道内留下个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是集指挥、防守、运兵、阻截为一体的大型地下军事设施。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对古代智慧的一种敬畏。地下运兵道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它远远超过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后来被被誉为“地下长城”。</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遗址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感谢对安徽亳州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遗址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