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诗词的美篇

今朝诗词

<p class="ql-block">乌头(25.9.27拍于辽宁省抚顺市天女山)</p><p class="ql-block">毛茛科、乌头属</p><p class="ql-block">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多年生草本。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 </p><p class="ql-block">毒性信息:</p><p class="ql-block">块根有剧毒。 </p><p class="ql-block">相关诗词:</p><p class="ql-block">流水人干里,清风酒一尊。 </p><p class="ql-block">乌头何日白,鹤发几人存。 </p><p class="ql-block">石树根基壮,秋虫羽股繁。 </p><p class="ql-block">殷勤问来使,元亮欲归园。 </p><p class="ql-block">--《忆篆畦》年代:宋作者:舒岳祥</p><p class="ql-block">价值功用:</p><p class="ql-block">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祛逐邪气的作用,被列为下品。《名医别录》记载“其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抑扬,目痛不可久视。”《药性论》记载“其味苦辛、大热、有大毒。”《金匮要略》对乌头的应用颇有特点,笔者临证如法应用,收效甚佳,且安然无恙。 </p><p class="ql-block">花语寓意:</p><p class="ql-block">不喜见人,黑暗,由于它天生带着剧毒,人们都避而远之。 </p><p class="ql-block">分布地区:</p><p class="ql-block">生于山地、丘陵地、林缘。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 </p><p class="ql-block">名称来历:</p><p class="ql-block">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中药学上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p><p class="ql-block">​养护技术:</p><p class="ql-block">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阳光充足的高平地种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为好。忌连作,否则品种退化,选向阳较脊薄的沙壤土育种为好,块根健壮,支根细,作种栽。植株生长良好,少病害,产量高,质量好。</p><p class="ql-block">​表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 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 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长6-10(-25)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10)毫米,宽0.5-0.8(-2)毫米;萼片蓝紫色, 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1-)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葵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 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 </p><p class="ql-block">花开时节:</p><p class="ql-block">9-10月开花。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