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创意问答】,醉翁亭下,岁月酿就的同乐之心

树生

<p class="ql-block">年过七旬,眼瞧着报纸上的字得凑到鼻尖才看得清,可翻起那本翻烂了的《古文观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是一眼就能认全。这篇文章,年轻时在学堂里背得滚瓜烂熟,只记得“环滁皆山也”的起笔大气,“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响亮,至于里头的滋味,是真没咂摸出来。如今倒好,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泡一杯茉莉花茶,再读这篇文,滁州的山、酿泉的水、亭子里的笑语,竟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活了过来,连带着心里头,也暖烘烘的,跟晒了春日的太阳似的。</p> <p class="ql-block">前阵子跟老伙计们聚,聊起古今文人的境遇,有人叹怀才不遇的悲凉,有人赞逆境不屈的风骨。我就想起欧阳修,他写《醉翁亭记》那会儿,才四十出头,本该是大展拳脚的年纪,却因支持新政遭弹劾,贬到了滁州。换作寻常人,怕是要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可欧阳修偏不。他在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减赋税、劝农桑,把一方水土治理得井井有条。文中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这哪是被贬官员的愁绪?分明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古往今来的为官者,但凡心怀百姓,总能在岗位上寻得真正的价值。杜甫曾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份悲悯与担当,和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异曲同工。如今走在街巷里,常能看见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社区工作者为老人跑腿办事,乡村教师在山村里坚守讲台。他们不求名利,只愿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看到一方水土的安宁。每次瞧见这样的场景,就想起醉翁亭下的欧阳修——原来不管时代怎么变,“以民为乐”的初心,从来都是最动人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年轻时读这句,只当是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觉得山水再好,能抵得过功名利禄?如今活到这把年纪,见多了世事浮沉、人生起落,才明白欧阳修这话里的深意。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就像苏轼被贬黄州,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们都是把心里的委屈、失意,寄托在了山水之间,在自然里寻得一份宁静,一份自在。</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在文中把“乐”写得淋漓尽致:滁人之乐,是不用愁吃穿,能呼朋引伴游山玩水的淳朴之乐;宾客之乐,是跟着太守喝酒赏景,无拘无束的酣畅之乐;而太守之乐,是看着百姓安乐,自己也跟着欣慰的博大之乐。这种乐,不是独乐乐,而是众乐乐;不是一时的欢愉,而是长久的安心。古往今来,但凡有大格局者,都懂这个道理。战国时的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一脉相承。如今的社会里,也总有这样的人:社区里义务帮忙的志愿者,街头救助流浪动物的好心人,还有那些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陌生人。他们的快乐,都来自于付出,来自于分享,来自于对他人的善意。这就是“与民同乐”的真谛啊!欧阳修在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个人的快乐,永远离不开身边人的快乐,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傍晚的醉翁亭,太守带着宾客缓缓归去,树林里的鸟儿因为游人散去,又开始欢唱起来。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因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这种通透,这种豁达,真是让人敬佩。欧阳修一生起起落落,被贬了好几次,可他从来没有消沉过,始终心怀天下,关心百姓。他不仅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培养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更是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没有了古代文人的贬谪之苦,却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学业的压力、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碎,有时候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时候,不妨读一读《醉翁亭记》,学学欧阳修的豁达与通透。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出去走走,看看山水,让大自然治愈心灵;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关心身边的人,帮别人一把,自己也能收获快乐。就像老辈人常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听晚辈说起如今的滁州,醉翁亭早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与民同乐”的情怀。想象着那青山绿水间的亭台楼阁,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到了欧阳修当年与民同乐的场景。即兴吟了几句:“滁州山水醉翁魂,千年同乐心未老。今朝我辈承其志,不负岁月不负民。”是啊,欧阳修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过七旬,早已看淡了世事浮沉,却唯独对《醉翁亭记》情有独钟。它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如何在生活中懂得分享与付出。愿我们都能像欧阳修那样,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一份热爱生活的情,在人生的旅途中,与山水为伴,与百姓同乐,让岁月酿就的快乐,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这大概就是《醉翁亭记》能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原因,也是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文末想抛几个纯文学层面的问题,与同好们探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其一,《醉翁亭记》中“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的三重乐境,在文学表达上形成了怎样的递进逻辑,这种递进又如何深化了“与民同乐”的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其二,欧阳修以“醉翁”自号,文中“醉”与“乐”的关系耐人寻味,你认为“醉”是“乐”的载体,还是“乐”的掩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其三,古代文人贬谪后的文学创作多有“寄情山水”的倾向,《醉翁亭记》与苏轼《赤壁赋》、柳宗元《小石潭记》相比,在山水意象的情感寄托上有何异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