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一座青瓦白墙、竹篱环绕的村舍静卧于烟柳深处。它就是杜甫草堂--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更是一座“用诗歌砌成的精神堡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p> <p class="ql-block">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茸扩建。</p> <p class="ql-block">“诗史”:指杜甫诗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真实记录了战乱、赋税、民生等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诗圣”:源于其诗歌中体现的儒家仁爱精神(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以及格律严谨、沉郁顿挫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一叶扁舟上,载着年老体弱的杜甫,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一代“诗圣”就此陨落,但他的诗歌永存,他的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李白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杜甫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子与老子,儒家道家,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李白与杜甫,诗仙诗圣,谱写了中国诗歌的新篇。</span></p> <p class="ql-block">《游龙门奉先寺》这首诗是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 于洛阳时的作品。那时,他年仅25 岁,正值青春年华,基于游龙门奉先寺的所见所感,夜宿于此,触景生情,遂写下此诗。</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草堂旧址完整保留着清嘉庆(公元1811年)重建时的格局,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每重颇具诗意的建筑都悬挂着大量历代名人题写的匾联以及诗文碑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址陈列馆内廊、榭轩亭与楠本、竹丛,溪水、荷池交相辉映。置身其间,既能领略杜甫笔下草堂的幽美环境,又可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p> <p class="ql-block">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少年时期便以“诗是吾家事” 自许,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理想。他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与高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过着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快意生活。</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充满雄壮,意气风发,积极进取之意。代表作品有《望岳》《房兵曹胡马》《游龙门奉先寺》等。</p> <p class="ql-block">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起简陋茅屋。760年秋,狂风掀翻屋顶,秋雨漏湿茅屋,杜甫一家蜷缩破屋,彻夜难眠。他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述“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的窘境, 却未沉溺于个人悲苦,转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出“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赤子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少陵”是杜甫别号。杜甫在长安南面(今西安),生活期间定居少陵原,汉宣帝与许皇后葬此,因宣帝陵为“杜陵”,许皇后陵(规模小于杜陵,故名“少陵”),故以地名“少陵”作为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p><p class="ql-block">“野老”含义:指代杜甫晚年未仕的布衣身份,暗含自嘲与辛酸,反映其郡望情结(祖籍京兆杜氏)与现实落差的矛盾。</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帝之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书碑。</p> <p class="ql-block">草堂依浣花溪而建,溪水绕舍而过,杜甫在《浣花溪水水西头》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溪水的流动,像是自然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老妻画纸为棋局。</p> <p class="ql-block">稚子敲针作钓钩。</p> <p class="ql-block">《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李白对杜甫深挚而绵长的思念之情,通过寓居沙丘时的孤寂场景和自然意象,抒发了无法排遣的怀友之思,并展现了两位诗人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p><p class="ql-block">李白在送别杜甫后,独自返回沙丘寓所, 倍感孤寂,诗中“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的自问开篇,流露出对离别生活的怅惘与自责。全诗以萧瑟秋景(如“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烘托凄清氛围,强化了思念的沉重感。</p><p class="ql-block">《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p><p class="ql-block">天宝四载(745年)秋,山东兖州石门山(今曲阜东北)。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与杜甫同游齐鲁,临别时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南下江东。</p><p class="ql-block">此为李白现存明确写给杜甫的两首诗之一,呼应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共游经历。</p><p class="ql-block">李白给杜甫写过三首诗,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戏赠杜甫》。这些诗作是李白直接写给杜甫的,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交流。 </p><p class="ql-block">诗作详情</p><p class="ql-block">《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于745 年,表达离别之情和重逢期待。《沙丘城下寄杜甫》:写于746年,抒发思念和关切。</p><p class="ql-block">《戏赠杜甫》:写于753年,以幽默方式关怀杜甫的辛劳。</p> <p class="ql-block">杜甫写给李白的15首诗: </p><p class="ql-block">《赠李白》2首、《与李十二自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梦李白》二首、《天未怀李白》 《寄李十二自二十韵》、《苏端薛复途简薛华醉歌》、《不见》、《昔游》、《遣怀》。</p><p class="ql-block">其中的《饮中八仙歌》__李白</p><p class="ql-block">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p><p class="ql-block">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746年)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 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p> <p class="ql-block">杜甫和李白: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相遇: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重逢:同年秋天,两人结伴, 同游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同行,畅游山水, 评古论今,纵谈天下大势。 </p><p class="ql-block">第三次会见:第二年,即公元745年, 杜甫应李白之邀在东鲁会见,二人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游齐赵,寻隐士,访高人。也就是在这时,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p><p class="ql-block">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此后,两人余生再未相见。 </p> <p class="ql-block">“人日游草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七结束,相继创造了鸡、 狗、猪、羊、牛、马和人。所以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类诞生之日”,简称“人日”。 为了纪念“人日”,历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人日”为题材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杜甫青年时代就和高适是好朋友。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高适时任蜀州刺史(治今四川崇州)。他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杜甫资助,还常有诗歌酬答。 </p><p class="ql-block">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人日”。高适写下一首诗寄给杜甫,诗云:</p><p class="ql-block">“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p><p class="ql-block">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堪断肠。</p><p class="ql-block">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干虑。</p><p class="ql-block">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p><p class="ql-block">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p><p class="ql-block">龙钟还忝二干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一一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p><p class="ql-block">高适既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还隐约流露出对杜甫坎坷仕途的感慨。杜甫读后甚是感动,尤为珍视。尽管后来屡次搬家,却一直保存着这份手稿。 </p><p class="ql-block">光阴飞逝,九年之后(770的正月二十一日,杜甫偶然翻看书信,无意中又见到了这份手稿。睹物思人,杜甫想到高适已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逝世,不禁百感交集,伤心之余,怆然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月见寄》以寄托对高适的哀思与怀念。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杜甫对挚友深深地怀念,也寄托对国家命运的悲怆,承载着诗人之间的相知与相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p><p class="ql-block">从此,文坛便形成了“人日唱和”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这段友情佳话,后来被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所熟知。他深感于高适与杜甫之间的深情厚谊,于是在人日这天,特意来到杜甫草堂祭拜杜甫,并题写了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之情,也引出了文坛上这段“高杜人日唱和”的佳话。 </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巴蜀文人间便兴起了人日游草堂、泼墨吟诗的习俗。每年人日,人们都会聚集在杜甫草堂,祭拜诗圣杜甫。</p> <p class="ql-block">“柴门”,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可读到有关柴门的句子。缘于此,清代重修草堂时,将这座别致、简朴而又风景绝佳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p><p class="ql-block">柴门匾额下的地面凹凸不平,这些被踏出的凹陷,见证了干百年间无数文人墨客的拜谒之路。</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草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为供奉杜甫塑像和祭祀的飨殿。杜甫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此建筑因此命名为“工部祠”。 </p><p class="ql-block">“工部祠”匾额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补书。 </p><p class="ql-block">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 </p><p class="ql-block">祠内明清杜甫石刻像及清乾隆、嘉庆二通“草堂石刻图”,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工部祠屋顶上方房梁上写的是“骚坛鼎峙,诗卷长留”,意为杜甫在诗坛的地位如同鼎立,诗歌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骚坛”指诗坛,“鼎峙”象征杜甫诗歌如鼎般稳固不朽,“诗卷长留”化用杜诗自谦之语,反衬其诗作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p><p class="ql-block">该题刻位于工部祠大殿房顶正中,旨在彰显杜甫作为“诗圣”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说起李白的书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不过也难怪,他存世的书法作品可没有诗歌作品那么多,仅有一个《上阳台帖》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白书写的“上阳台帖”复制品。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该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p><p class="ql-block">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非常符合,“山高水长 物象千万 非有老者 清壮可穷”,落款九字:“ 十八日 上阳台书 太白”。内容精炼,都算上总共才25个字,此帖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气势飘逸又苍劲雄厚,不过别看李白留下的字不多但是经过历代接裱,如今的它已经是一副长卷了。</p><p class="ql-block">创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清末流出宫外, 民国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捐赠国家, 1958年正式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并永久收藏。</p> <p class="ql-block">成都向东北100公里,绵阳三台县, 唐朝时被称为梓州,这里有一座“蜀中第二草堂”,收藏着杜甫在蜀的另一段时光。 </p><p class="ql-block">公元762年秋,杜甫好友、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离开成都回朝任职。杜甫一路相送,直到绵州。可就在杜甫准备回成都时候,却突发叛乱,杜甫被迫滞留于梓州,在这里一住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p><p class="ql-block">公元763年,杜甫在梓州等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消息。安史之乱终于逐渐平息,杜甫欣喜若狂,脱口而出了生平第一“快诗”:</p><p class="ql-block">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p><p class="ql-block">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p><p class="ql-block">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p><p class="ql-block">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p><p class="ql-block">--《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是杜甫落笔最多的一个人物。 在巴蜀期间,他频繁地拜蜀相、写蜀相、赞蜀相、念蜀相,创作了20首吟咏诸葛亮的诗篇。诸葛亮毕竟还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干里,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却从来没有机会付诸实施。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向这位师长一诉衷肠: </p><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p><p class="ql-block">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丽鹏空好音。 </p><p class="ql-block">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p><p class="ql-block">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p><p class="ql-block"> -《蜀相》 (唐)杜甫</p> <p class="ql-block">夔州,是杜甫离开成都后最重要的一个落脚地。在夔州的日子里,杜甫融入了田园生活,视野更为广泛。</p><p class="ql-block">公元767年,年近花甲的杜甫在夔州登高望远,这时的杜甫垂暮苍老,耳聋齿落,疾病缠身。不知是滔滔江水引发了他的愁绪,还是身体的日渐衰弱让他心有不甘,诗人的万干思绪喷薄而出。 </p><p class="ql-block">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p><p class="ql-block">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p><p class="ql-block">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p><p class="ql-block">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p><p class="ql-block"> --节选《登高》(唐)杜甫</p><p class="ql-block">夔州诗是杜甫一生当中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次井喷,一个辉煌的阶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768年正月,杜甫带着家人启程告别了夔州。 之后的两年里,他辗转于江陵、公安、潭州等多地,最后决心溯湘江北上,落叶归根。却不幸中途病逝于湘江船中,终年59岁。</p> <p class="ql-block">从杜甫的一生看,杜甫是不幸的,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他又是幸运的,寓居成都短短3年9个月,留诗240余首,一句“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博爱之情,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依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感人肺腑,可昭日月。 </p><p class="ql-block">一座草堂成为一座文化圣殿。与其说,是后人亲近草堂,凭吊杜甫,不如说是致敬文化,感念文明。</p> <p class="ql-block">“一览亭”,位于梅园西北侧,通高23.1米,是一座民国时期四层砖亭。因杜甫《望岳》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得名,凭栏南望,整个梅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如今是草堂中一处胜景。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曾说: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p> <p class="ql-block">杜甫去世后的1172年(400年以后)又一位诗人来到了成都,他就是被称为梅花诗人的陆游。</p><p class="ql-block">“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p><p class="ql-block">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p><p class="ql-block">陆游的《梅花绝句》并非为拜访杜甫草堂而写,而是他在游览成都浣花溪一带梅苑时所作。该诗描绘了锦城(今成都)梅花盛开的景象,其中“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直接反映了当时梅林的分布范围。 </p><p class="ql-block">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期间(1172年),常游历成都西南的浣花溪及青羊宫周边,这些区域当时遍布梅花。他在游览前蜀别苑(今清水河公园附近)时,被梅林景观触动,写下此诗。</p> <p class="ql-block">诗歌让我们知道,人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应该扎根于广袤大地上的人民之中。一切伟大文明,皆由人民创造。 </p><p class="ql-block">一座草堂,滋养了成都人的深情,滋养一座城的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