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的清润,墙垣上的苔藓在晨光中泛着淡绿的微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随着穿巷的风在耳畔流转,这方浸润着谦和礼让的土地,将中华文脉的温润刻进每一位访客的心底。然而,当指尖抚过巷口的老砖,心中的敬畏却悄然转向另一种厚重——那是革命者用热血铸就的信仰丰碑。带着这份交织着温润与炽热的情愫,我们匆匆告别桐城,奔赴安庆——这座长江之畔的古城,藏着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最滚烫的青春印记。<br><br> 车入安庆城,长江的水汽便裹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相较于六尺巷的静谧祥和,这座城市的空气里似乎总萦绕着一股激昂的气息,那是百年前革命火种燃烧时留下的余温。我们的脚步首先停在一条寻常巷弄深处,青砖黛瓦的院落朴素得近乎寻常,门楣上"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的匾额却瞬间让周遭的喧嚣都静了下来。 <br> 推开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处凝固。院内的老槐树枝繁叶茂,细雨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正屋的窗棂下,摆着两张旧书桌,木质的桌面已被岁月磨得发亮,隐约能看见当年刻下的细小划痕。讲解员说,年少的延年、乔年在此读书时,常常秉烛夜读至天明,桌上的油灯盏盏,照亮的不仅是书页上的文字,更是他们探寻救国真理的道路。墙角的青砖上,还留存着乔年少年时刻下的"振我中华"四字,笔迹虽显稚嫩,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站在这方小院里,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读书声穿越时空而来,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一曲跨越世纪的交响。<br><br>在众多展区中,"以生命赴使命——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生平事迹陈列"无疑是最动人心魄的篇章。展区以时间为轴,从兄弟二人的童年时光讲起,循着他们求学、觉醒、革命的足迹,一步步铺展出血与火的人生画卷。玻璃展柜里,陈延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用过的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的纸页上,用流利的法文记录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执着探寻。旁边的展台上,摆放着陈乔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片段手稿,字迹工整有力,每一个字符都凝聚着对信仰的忠诚。<br><br>随着展区的深入,气氛愈发凝重。1927年的历史场景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昏暗的灯光下,传来敌人的咆哮与延年烈士的怒斥。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陈延年被捕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却始终坚贞不屈,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展墙上的照片里,烈士衣衫褴褛却昂首挺立,那份深入骨髓的刚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红了眼眶。不远处,陈乔年就义前的照片同样震撼人心,这位年仅26岁的革命者,在狱中始终保持着乐观,他对狱友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如今被镌刻在展区的墙壁上,字字千钧,直抵人心。 <br><br> 展区的尽头,是一面黑色的英烈墙,上面镌刻着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烈士的名字。墙前摆放着一束束白色的菊花,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那是来访者敬献给烈士的哀思。我们静静地站在墙前,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从六尺巷到安庆城的所见所感:六尺巷的礼让谦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而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的舍生取义,则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正是这份温润与刚毅的交织,才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br> 从读书处出来,我们步行至安庆早期革命陈列馆。馆舍由一栋百年老建筑改建而成,灰砖墙上的爬山虎攀援而上,将红色的馆名映衬得格外醒目。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安庆革命形势图,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当年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火。展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长衫静静陈列,那是早期革命者穿过的衣物;泛黄的《新青年》杂志页面上,还留着读者圈点的痕迹;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上的划痕记录着烽火岁月的沧桑。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组照片,照片里的青年们身着学生装,眼神清澈却透着坚毅,他们中许多人都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br> 走出陈列馆时,浓云正为长江镀上一层浅墨色。江风拂面,带着水汽的清凉,也带着历史的回响。回望这座古城,六尺巷的青石板路与革命纪念馆的红墙交相辉映,如同两条平行却又交织的脉络,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身影,如同长江岸边的灯塔,穿越百年风雨,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那些镌刻在岁月中的故事,那些熔铸在血脉里的精神,终将如同这长江之水,奔流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