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生命的辙印与自我的救赎》

简单-快乐!

<p class="ql-block">人生恰似一场由无数抉择、挑战与成长时刻交织而成的征途。我们无法挑选自己的出身,也难以掌控家庭的模样,童年时更是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然而,待我们长大成人,便具备了重塑自我的能力,这股力量足以引领我们穿越往昔的晦暗,奔赴光明之途。</p> <p class="ql-block">作为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下诞生的农村女孩,我深切感受过那个“有儿子才有后”的时代。身为女儿身,我庆幸自己是家中长女,才免遭妹妹那样被送走或寄养他家的命运。父母前往新疆打工,把我留在老家。记忆中,我常抱着他们在雪地里的照片,躲在沙发上暗自垂泪,生怕被外公外婆发觉。直至如今,每当忆起那个画面,泪水仍会夺眶而出。</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家庭架构颇为繁杂——外公的冷淡、外婆对妹妹的偏袒,还有上学的小舅,勾勒出我早期的人际轮廓。有一回小舅用自行车载我,害我的脚受了伤,此后他便很少再陪我玩耍。</p><p class="ql-block">外婆多次丢钱后,总会单独把我叫去,近乎哀求地让我“拿出来”。那时年幼的我满心疑惑与委屈——不是我拿的,我又怎能拿出来呢?这些被质疑的时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八岁那年,母亲接我回家,我的生活从此天翻地覆。我从煮稀粥学起,南瓜稀饭、豆角稀饭换着煮,渐渐学会了所有家务——煮饭、洗衣、喂猪。没有时钟,鸡鸣便是起床劳作的信号;没有火种,总要提前向爷爷借火;家里的井水浑浊含沙,只能趁邻居不注意时偷用他们清亮的井水,每次都提心吊胆,怕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我时常自责:要是我是个男孩,家庭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这种无端的自我责备,成了我童年最沉重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管教方式也让人难以接受。由于文化程度有限且秉持传统观念,她常因小事对我严厉体罚。记得有一年暑假的早晨,我端着衣服去河边洗,河边还有个我叫嫂嫂的邻居也在洗衣服。她洗完先回去了,我后回去,到家妈妈就打我,也不问缘由。当时我一头雾水,过了几天才从堂弟口中得知,那天他在河边捞鱼,看到嫂嫂的刷子被水冲走了,而嫂嫂和我家的刷子款式、颜色都一样,她以为我家的是她的,就告诉妈妈说我拿了她的刷子,才有了后来的事……扁担、搓衣板都成了惩戒我的工具,更痛苦的是还不许我哭——哭得越凶,打得越狠,还不让人拉。很多时候,这些惩罚仅仅源于外人一句“孩子没教养”的闲言碎语,母亲也不与我们交流,不听我们的心声,觉得丢了面子,就拿我们撒气。</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关于“吃”的回忆。三姨来访带来的饼干不见了,母亲第一个怀疑的就是我;奉外婆之命为表弟买的苹果和面包,却没我们的份。在大人眼里,零食理所当然是给更小的孩子的,他们忘了,我也只是个渴望被疼爱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如今想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人们整日忙于农活,能吃饱穿暖就已实属不易,情感陪伴与心理慰藉更是遥不可及。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寄人篱下的感受,构成了我童年的底色。那种如影随形的不安、自我怀疑与自卑,需要我用一生去治愈、去和解。</p> <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过往,塑造了如今的我。它们让我更早地洞悉了生活的真相,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当我回首往昔,不再只是沉溺于悲伤,而是看到了那个在困境中坚守的小女孩身上迸发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阴霾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消散,但它已无法左右我的人生。我学会了与过去和解,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局限,包括我的亲人们。他们同样被传统观念和生活压力所桎梏,或许并非有意伤害我。</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终于明白:命运所发之牌无法选择,但如何出牌,却全由我们自己做主。那些曾经的伤痛,已然化作生命的深度与韧性。我不感激苦难,但我感激那个在苦难中未曾放弃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经历并非我们的过错,但如何面对成年后的人生,却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学会将那些伤痛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便真正实现了对命运的超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