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永乐宫钟吕论道图有感 ——论共产党人“出世”之心与“入世”之行

春雨

<p class="ql-block"><b> 观永乐宫钟吕论道图有感</b></p><p class="ql-block"><b> ——论共产党人“出世”之心与“入世”之行</b></p><p class="ql-block"> <b>辛东平</b></p><p class="ql-block"> 时值初冬,十一月十八日,我踏入芮城永乐宫。朱红宫墙映着疏朗寒枝,三清殿内香烟袅袅,当目光触及那铺横跨四壁的《钟吕论道图》时,七百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刻折叠。画中,钟离权执扇浅笑,吕洞宾凝神静听,衣袂如流云般拂过苍松翠柏,身前石案上的棋盘未终,周遭云雾缭绕的山水俨然一幅天然道场。这份超然物外却又心系天地的精神气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的要求不谋而合。这幅古画恰似一面温润的“古镜”,让我们在古今智慧的对话中,更深切体悟共产党人“出世”之心与“入世”之行的时代密码。</p><p class="ql-block"> <b>“凝神”之境,是坚守初心的“定盘星”,筑牢忠诚品格之基</b></p><p class="ql-block"> 画中“论道”的精髓,在于二人摒弃尘嚣的极致专注——不问世事纷扰,不忧利禄得失,唯有对真理的执着探求,恰如《庄子》所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体现在政治上坚定不动摇、思想上清醒不糊涂、行动上坚决不迟缓”,这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凝神”的核心要义,是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的精神定力。</p><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长河,东汉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至今仍振聋发聩。时任东莱太守的杨震赴任途中,昔日门生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深夜造访,坦言“暮夜无知者”。杨震闻言厉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那份不为私利所动的清明与坚定,正是古代仁人志士“凝神”守节的生动写照。反观当下,我们身处信息爆炸与诱惑丛生的时代,“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如影随形,党员干部更需涵养这份“用志不分”的定力。“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最好的例证,他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后隐姓埋名戈壁荒漠二十八年。在黄沙漫天、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他拒绝所有媒体采访,远离家人团聚,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核武器研发,即便遭受核辐射侵害,仍坚守岗位直至功成。这份“凝神”,是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刻进骨子里的政治自觉,是看淡个人得失、排除外界干扰,始终聚焦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更是抵御一切纷扰的“定盘星”。</p><p class="ql-block"> <b>“问道”之心,是锚定价值的“压舱石”,厚植理想信念之根</b></p><p class="ql-block"> 钟吕论道,所论非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关乎宇宙运行的至理、人生价值的真谛;吕洞宾放弃县令之职追随钟离权修道,本质上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与锚定,是将个人价值从世俗功名提升至精神求索的更高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信念,就是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这正是共产党人的“问道”之本,是支撑我们穿越迷雾、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着“问道”的执着。东晋陶渊明看透官场黑暗,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毅然挂冠归隐田园。他在南山下种菊酿酒,在东篱边采菊赋诗,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探寻精神世界的丰盈与自由,这份对本心的坚守,正是对“道”的执着追求。南宋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军为劝降无所不用其极,许以宰相之位、黄金万两,甚至将他关押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三年之久。但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最终从容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对家国的忠诚,诠释了“道”的崇高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人的“道”,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道,是共产主义的信仰之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兴之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是这一崇高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脉相承。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绝笔诗,用28岁的生命践行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风沙最严重的地方立下“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誓言,即便身患重病,仍带领群众种泡桐、治沙丘,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们都摒弃了“小我”的执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之中,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无私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份根植于科学理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世界最坚实的“压舱石”,让我们在前行路上始终方向明确、底气充足。</p><p class="ql-block"> <b>“践行”之志,是连接知行的“桥与梁”,彰显担当作为之实</b></p><p class="ql-block"> 《钟吕论道图》所展现的,绝非消极避世的遁世情怀,而是“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至高智慧——钟吕二人虽隐居山林,却始终系念苍生疾苦,以渡人济世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道”的真谛。这种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政治品格高度契合,更与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深度相融,彰显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范仲淹被贬邓州期间,并未因仕途失意而消沉,反而心系天下百姓。他在邓州修建花洲书院,亲自讲学授课,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正是“出世之心”与“入世之行”的完美融合。民族英雄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的国难,挺身而出,力主禁烟。他不顾朝中投降派的阻挠,前往广州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诗句,用实际行动抗击外来侵略,守护国家尊严,践行了报国为民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共产党人的“出世之心”,是超越个人利害的清醒洞察,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入世之行”,是扎根现实的务实行动,是“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焦裕禄扎根兰考,带领群众在沙丘上种下一棵棵泡桐树,用汗水浇灌出“焦桐成荫”的生态奇迹,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回到家乡百色,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她走遍村里的每一户贫困户,帮群众找产业、谋出路,最终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大国院士”薛其坤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面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世界难题,历经上千次实验失败仍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突破,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正是这座连接“崇高理想”与“具体实践”的桥梁,他们以“以学促干”的自觉,把理想信念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成效,生动诠释了“心有大道、行有担当”的时代要求。</p><p class="ql-block"> <b>“守正”之姿,是续写新篇的“指南针”,永葆先进本色之魂</b></p><p class="ql-block"> 钟吕论道的核心,在于对大道真理的坚守与传承;共产党人的“论道”,终要落脚于守正创新、续写华章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正道、坚持真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守正”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在时代浪潮中不偏航、不迷向的根本遵循。</p><p class="ql-block"> 回望百年党史,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面对反动军阀的绞刑架,仍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用生命守护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为中国革命播下了信仰的火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美国功成名就后毅然决定回国,面对美方的重重阻挠和威逼利诱,他始终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我的祖国”,最终冲破封锁回到祖国怀抱,一生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始终坚守着报国为民的初心。这些先辈用行动证明,守正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党的宗旨使命,坚守人民立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守正”,既要坚守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红色基因,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大国工匠”徐立平,三十余年坚守在火药雕刻岗位上,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精度要求极高的工作,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他始终恪守“精准无误”的传统工匠精神,每一次雕刻都精益求精,同时又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改进雕刻工具和工艺,用守正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时代楷模”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四十余年,坚守着“让贫困女孩有书读”的初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始终坚守着教育扶贫的正道,同时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用爱心和智慧托起了数千名贫困女孩的大学梦。这种“守正”之姿,是我们在复杂形势下不偏航、在改革攻坚中不畏难的“指南针”,让共产党人始终永葆先进本色,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p><p class="ql-block"> 站在壁画前,七百年的艺术瑰宝与新时代的思想光芒交相辉映,带来的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叩问与思想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这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论道”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常做“内心的论道”:以“凝神”筑牢忠诚之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初心、不改其志;以“问道”厚植信念之根,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坚定信仰、锚定方向;以“践行”彰显担当之实,在扎根群众、服务人民中知行合一、勇挑重担;以“守正”永葆本色之魂,在时代变迁与改革攻坚中坚守正道、创新前行。既要仰望星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探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共产主义大道;又要脚踏实地,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付诸行动,在各自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七百年前那场神仙论道在今天的时代回响,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传统智慧的全新生命力——让共产党人以“出世”之心涵养境界,以“入世”之行践行使命,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