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为鉴照己心,以水为容纳百川

雲雨

<p class="ql-block">古语云:"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短短十二字,恰似一面青铜明镜,既照见人性的幽微,也折射出修身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苛责他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以宽容自己的心态理解他人时,便如同手持双刃剑,既斩断自身的陋习,又化解了人际的坚冰。</p> <p class="ql-block">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驿讲学时,曾见弟子因小事争执不休。他并未直接评判是非,而是让众人各自写下对方的过错与自己的不足。当笔墨在纸上铺陈开来,满室争执声渐次消弭——原来每个人罗列的他人过失,竟与自己记录的缺点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这种"照镜式"的自省,让弟子们恍然大悟:当我们用放大镜审视他人时,往往忘记了自己同样站在镜中。正如《论语》所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真正的智者,总能在指责他人前先叩问己心。</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利时管仲总多取一成。旁人指责管仲贪财,鲍叔牙却解释:"管仲家贫,又有老母需要奉养。"这份将心比心的宽容,让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p> <p class="ql-block">宽容不是纵容,而是穿透表象的理解。就像大海接纳百川,不是因为自身完美无瑕,而是懂得每滴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当我们以恕己之心恕人时,便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站在现代社会的棱镜前,这面古镜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职场中的摩擦、家庭里的龃龉、网络上的争执,何尝不是因我们习惯用责人的尺子丈量他人,用恕己的标准宽待自己?</p> <p class="ql-block">若能时常擦拭这面铜镜,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成为生命的底色,我们便能如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纷扰尘世中守得内心的澄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