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行记·其四:韩祠仰情,济桥悟心

德德乐

<p class="ql-block">  11月18日,潮汕之行踏入第四日。上午8时半,旅游巴士便载着我们向韩文公祠驶去。拾级而上的石阶还沾着晨露,游人的喧闹先于景致漫入耳膜,却丝毫未扰祠宇的肃穆——青瓦飞檐下,时光仿佛自唐代便慢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驻足祠中,韩愈被贬潮州仅八月的往事缓缓铺展: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人刺史,未耽于失意悲叹,反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兴学育才启民智,驱鳄除害安民生。百姓感念其德,竟将滔滔江水易名“韩江”,更立此祠世代缅怀。廊间悬挂的历代题刻与碑铭,字句皆凝着敬意与深思,这对当政者而言,不啻为一处鲜活的“为民课”醒示校堂:浮名如流水易逝,唯有俯身办实事、真心解民忧,方能在百姓心中立起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离开韩文公祠,过街步行片刻,便见广济桥如巨龙般横卧韩江。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的壮美远不止于“连接两岸”的形态:亭台楼阁沿桥脊错落排布,朱红立柱衬着黛瓦,飞檐斗拱在阳光下勾勒出精巧的弧线;脚下每一块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都似在低声诉说着宋元以来的商贾往来、市井繁华。最令人称奇的,当属那“过河拆桥”的独特设计——白日里,18艘木船连成浮桥,供行人车马从容渡江,脚步声、叫卖声织成烟火画卷;入夜后,船只解开随波轻漾,让商船货轮载着星光顺流而过。这处世界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藏着古人最朴素的智慧:懂得“让渡”,方能兼顾陆路的熙攘与水路的繁忙,成就百年畅通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江风轻拂面颊时,我正漫步桥上。远眺水天相接处的流云漫过韩江水面,旅途的疲惫竟悄然消散。白日的广济桥是古朴的历史标本,一砖一瓦皆透着岁月的厚重;恍惚间又忆起前一日傍晚,从牌坊街走出时,曾远远望见广济楼的飞檐映着晚霞,橘红霞光为古建镀上暖边;待入夜后,桥上灯火次第亮起,流光溢彩如星河坠入人间,景区内人声鼎沸,我们单是排队出园便耽搁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晚间六点多才在饭店吃上热饭——那份匆忙与热闹,倒成了旅程中一段鲜活有趣的小插曲。</p><p class="ql-block"> 立于桥心回望,忽然读懂“一桥连古今,半部潮州史”的深意。广济桥早已超越了交通的功能,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潮汕人“敢为人先、善谋实干”精神的具象符号,更藏着为人处世的哲理:人生如桥,进退之间若能审时度势、懂得取舍,不执念于“一成不变”,方能拓宽格局,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午后,旅游中巴载着我们向集美驶去。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模糊,我枕着这几日的美好记忆浅浅入眠——韩祠的墨香、济桥的江风、牌坊街的烟火,都成了梦中的点缀。次日上午,从厦门北高铁站登上返回丽水的动车,潮汕的人文韵与烟火气,终究化作了心中一份悠长的念想,待人潮散去、喧嚣平息时,便会轻轻泛起,回甘绵长。</p> <p class="ql-block"> 后附相关图片与韩文公祠、广济桥、广济楼简介</p> <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 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p><p class="ql-block"> 韩愈之所以比其他历代入潮官员尤值称颂,不是因为其他官员毫无建树,而最重要的是韩愈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顺应历史潮流,弃个人切肤之痛于不顾,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去,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等,言传身教,对潮州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  广济楼,也称“ 韩江楼”,民间俗称“ 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是潮州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广济楼是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修复,恢复明代石木结构,首层地面标高为19.8米,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缮后的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已基本完成的广济楼城门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高出2.4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