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件静静立在橱窗中的老式墨斗,仿若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它深色木质的身躯上,纵横着一道道细密的划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别样印记。墨仓由于长年与手部摩挲,边缘已磨出柔和的弧度,好似被流水冲刷了千年的顽石。轻轻转动线轮,还能听见细微的“吱呀”声,仿佛在低诉那些被遗忘的过往故事。</p><p class="ql-block">墨斗虽小巧,却是传统木匠必不可少的工具。前端的轮盘设计精妙,墨线缠绕其上;后端的墨仓里,曾浸满墨汁的丝棉虽已干涸,却仍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木匠师傅单眼微眯,手指轻弹,一道笔直的墨痕便印在了木材上——这是匠人世界的基准线,是“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墨斗在乡间小院随处可见。清晨,木匠打开工具箱,墨斗、角尺、刨子依次排开,宛如战士的装备。锯木声、刨花声、墨斗弹线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劳动之歌。孩子们总爱捡起飘落的刨花,那卷曲的木屑散发着新鲜木材的芬芳,成了他们最天然的玩物。</p><p class="ql-block">那时,木匠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个男人若掌握了木工手艺,便足以养活一个家庭。除了木匠,还有石匠在青石上雕琢出规整的基石,砖匠用泥坯烧制出青砖黛瓦,瓦匠为房屋盖上遮风挡雨的屋顶,烧窑师傅在熊熊窑火中烧制出日用陶器。这些匠人用双手构建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工具虽质朴,却蕴含着代代传承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进现代家具城,成品家具应有尽有,却难觅手工的温度。传统匠人渐渐老去,年轻一代不愿再传承这些需要时间积累的手艺。石匠的凿子、砖匠的模具、瓦匠的抹子,许多工具已难寻踪影。唯有这样的老墨斗,偶尔出现在古董店或怀旧橱窗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件墨斗,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间——那是夏日在木工坊里,看师傅做衣柜时的专注神态;是秋夜家中新碗柜散发的木香;是父亲量着木料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谆谆告诫。那时的我们,蹲在满地刨花中,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持续下去。</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当年看木匠做活的孩子已然长大,在各行各业中忙碌打拼。但每当看到这样的老物件,心中总会涌起熟悉的暖意。它让我们铭记的,不只是工具本身,更是那个物质虽不充裕却充满人情味的年代——邻里间互相帮工打造家具,师傅对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每件物品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温情。</p><p class="ql-block">这件老墨斗静静地躺在橱窗里,它不只是一件工具,更是一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它提醒着我们,在机器喧嚣的时代,那些曾用双手创造美好的匠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专注、坚守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敬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