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美如画”大同博物馆一眼千年

回归自然

<p class="ql-block">昵 称:回归自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59821</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大约2200年的建置史。大同也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它是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崔恺设计,建筑造型宛若即将腾飞的巨龙。建筑主体为两个弧形的旋转而成的螺旋结构。外墙采用了金属的挂板,呈45度菱形叠拼。建筑外侧有方形的广场和圆形的浅水池,灵动与古朴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博物馆,一幅巨大的壁画便映入眼帘,它便是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北壁出行图为蓝本创作的北魏贵胄出行图。壁画高约15.5米,宽约50米,面积达770平方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画中人物服饰以鲜卑服为主,与中原服饰截然不同,而队列次序和仪仗器物又遵循中原礼制,生动再现了北魏时期胡汉文化交融的场景,让人不禁感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与民族融合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在壁画前,是一尊引人注目的铁铸雕塑——牛拉鳖甲车。它取材于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文物,由中央美院吕品昌教授创作。牛的形象敦实健硕,四蹄稳稳分立,仿佛正要发力前行。车顶形似鳖甲,车室设有前后门和侧窗 ,真实展现了北魏牛车出行的情景。在那个时代,牛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一层是“大同恐龙、沧桑代地”展厅。“大同恐龙”专题展览区,主要展出了甲龙、鸭嘴龙、跃龙等恐龙化石。其中,天镇甲龙化石完整性在全国都属少见,馆里的工作人员也非常了不起,复原了6架相对完整的甲龙化石供游人参观。还有数百万年历史硅化木化石及追溯到2-3亿年前的石炭纪到三叠纪的鱼鳞木化石。特别是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模拟再现了恐龙生活的部分场景,游客在复古的光影下,仿佛置身于远古恐龙时代,感受那个充满野性与生机的洪荒时代。</p> <p class="ql-block">“沧桑代地”——展示了大同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沧桑巨变,呈现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该陈列分为文明序曲、狄代方国、战国兴城和秦汉烽火四个单元,展品包括磨制石器、陶器、刀币等,还有汉代“平城”瓦当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大同地区早期的历史发展和人类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魏都平城”陈列展区,展示着北魏时期大同地区的兴衰历史,反映了当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辉煌景象。</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展示的文物大部分来自司马金龙的墓。司马金龙是北魏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他年幼时被文成帝拓跋浚提拔为太子侍讲,陪伴幼年的拓跋弘读书学习,长大后继承父亲的琅琊王爵位,官至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等要职 。1965年,山西省大同市东南的石家寨村的村民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司马金龙夫妻墓,这是北魏早期墓中堪称规模最大的古墓。从墓里出土的文物,成为了“魏都平城”陈列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对石雕武士像,憨态可掬又不失威严。武士蹲姿,头上戴着兜鍪(头盔)、身披铠甲,肌肉鼓胀的有点夸张。他们是北魏平城时期石雕艺术的精品,主要用于镇守墓室、驱邪护佑。</p> <p class="ql-block">有一组彩绘陶杂技俑,展现了古代艺人表演的场景。中间俑人头顶上有一支撑杆,杆上有两位表演者在做着高难度的动作,光影中的身姿柔软、优美、令人赞叹。两侧俑人做欢呼或伴奏姿态,神态鲜活,惟妙惟肖,生动还原了当时的乐舞杂技风貌,这也是北魏墓葬中常见的“侍仆舞乐”类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质漆屏风,是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堪称北魏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屏风是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表面红漆为地,上面用黑、黄、绿等色绘制了大量历史故事和人物图案,有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故事。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艳丽依旧,墨书榜题圆润俊秀,让人不禁沉醉于这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之中。此屏风展现了北魏高超的漆画工艺,它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实物空白,为研究当时的绘画风格、服饰制度、社会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浏览时,你会被一抹幽蓝吸引,那蓝在玻璃展柜里散发着穿透力的光泽,亮得好似天边的月光,让人想起“清辉玉臂寒”的意境,这就是——北魏蓝。公元439年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西方玻璃顺着丝绸之路大量涌入平城。大月氏的商人带来了玻璃成品,也带来了制作玻璃的技艺,在平城开设了工坊,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玻璃,形成了纯净明亮独特的“北魏蓝”。</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博物馆能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更能深刻感悟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力量。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这些文物中,我们能看到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懂得脚下土地的厚重,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