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喜剧

李绪强

<p class="ql-block">  本文写了1990年春,后收入散文集《蝉鸣》,由教育部直属语文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书的喜剧 李绪强</p><p class="ql-block"> 淅淅沥沥,丝丝缕缕….</p><p class="ql-block"> 撑上伞,我匆匆行走在悠长的小巷中,白亮亮的雨点滴滴答答,坎坎坷坷的道路,雨脚溅起无数的水骨朵儿,雨雾迷濛。 “师傅,师傅”,掉转头,伞下跑过来一个人。年轻人,方脸,厚嘴唇,雨水已打湿了大半衣裳。“师傅”,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你买了两本书?”“干吗?”我不解。 是这样,他是机械厂职工,赶到书店买一本《未来的挑战》,仅有的两本却让我先购了。他歇了一口气,嗫嗫嚅嚅,问道:“你能否让出一本。”我犹豫了,花费不少工夫才弄到,况且还想捎一本给远方的她,表表绵绵相思情,怎能……见我沉吟不语,他又恳切地说:“我自学企业管理,这书实在重要。 你就帮帮忙吧。”我心头一热,便点了点头。他付了钱,小心地接过书,说声“谢谢”,随即消失在茫茫雨幕中。多感人的求知行动啊,我见过不少抱着文凭睡懒觉的大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忙于个人发财的领导,却从没想到有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焚膏继晷,振翅奋飞,就在这不起眼的小镇里。小镇啊,你简陋,静默无闻,却分明令我看到了明天的烂漫。</p> <p class="ql-block">  一年前的一幕,留给我几多的希冀,几多的温馨。此刻,当我再次来到这个小镇,夹着一本《外国企业管理100法》漫行时,不觉又怦然心跳。书啊,你这人类进步的阶梯,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梦幻?</p><p class="ql-block"> 踱进一家机件商店,找寻所需零件。“股长”,骤然间,凝神静观足球赛的女营业员纷纷直立。哟,方脸,厚嘴唇,不就是那位年轻人吗?“真谢谢你”,他紧紧攥着我的手,当即递上:一支“万宝路”,给我点燃了火。你是大学生,真不简单,他回过头对营业员说:“别拉天扯地,多读点书,《萍踪侠影》《红高粱》,还有高先生的《母亲》都可读。”“热门货,你看不看?”我扬了扬手中的书。“没空了,我这个财务股长难当啊,才上任三个月,就累得要命”,他摇了摇头,“这类书往日老头子读,我跟着看。 可惜他退了。”我懂了,老头子是厂长。一会儿,他向我告别,正正衣襟,拿起公文袋,潇潇洒洒地走出门,慢慢步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的心隐隐作痛,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p><p class="ql-block"> 书啊书!</p> <p class="ql-block">元宝DeepSeek的综合评析</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的《书的喜剧》以商品经济初兴的1990年代潮汕小镇为背景,通过两幕戏剧性场景的对照,完成了一部关于知识信仰异化的微型寓言。这篇收入散文集《蝉鸣》的短章,在轻盈叙事中承载着沉重的时代叩问,其价值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p><p class="ql-block"> 一、结构设计:双重场景的隐喻性反讽</p><p class="ql-block"> 第一幕:雨中求书的理想主义图腾</p><p class="ql-block"> 青年工人冒雨追索《未来的挑战》的场景,被塑造为知识崇拜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环境象征:淅沥雨水既暗示知识甘露(“人类进步的阶梯”),又隐喻精神洗礼的纯净性。</p><p class="ql-block"> 身体叙事:湿透的衣裳、急促的喘息构成求知者的苦行姿态,与“焚膏继晷”的典故呼应,延续了作者在《于写作中放飞思想》中对知识救赎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第二幕:身份蜕变的祛魅现场</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机械厂股长的登场形成残酷解构:</p><p class="ql-block"> 对比维度,雨中青年(1989),财务股长(1990)。</p><p class="ql-block"> 知识关系,恳求转让专业书,推荐武侠小说《萍踪侠影》。</p><p class="ql-block"> 身体语言,小心接书如圣物,递烟点火的社交表演。</p><p class="ql-block"> 空间隐喻,雨中巷道(公共领域),机件商店(商品交易场所)。时间参照,“未来的挑战”,“老头子读的书”(过去式) </p><p class="ql-block"> 这种从《未来的挑战》到《萍踪侠影》的阅读降级,预言了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知识世俗化危机。</p><p class="ql-block"> 二、意象体系:知识异化的符号网络</p><p class="ql-block"> 书籍的变形记</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挑战》(企业管理专著)→ 《外国企业管理100法》(工具手册)→ 《萍踪侠影》(消费性读物),构成知识实用主义的三级跳,呼应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碾石场“致富神话”的观察。</p><p class="ql-block"> “万宝路”香烟对书籍的替代,成为物质符号对精神符号的弑父,暗合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p><p class="ql-block"> 雨水的伦理嬗变</p><p class="ql-block"> 开篇“白亮亮的雨点”在终章退场,暗示:</p><p class="ql-block"> 自然雨水(精神滋养)被人造烟雾(“万宝路”的殖民性消费品)污染</p><p class="ql-block"> 青年“消失在茫茫雨幕”的剪影,实为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的退场仪式</p><p class="ql-block"> 三、时代诊断:乡土中国的精神转型</p><p class="ql-block"> 两种知识伦理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父辈伦理:老厂长代表的“书痴”传统(“跟着老头子读书”)指向儒家“耕读传家”体系</p><p class="ql-block"> 子辈选择:股长“没空了”的推诿,揭示市场经济对闲暇时间的殖民化(哈贝马斯理论本土化例证)</p><p class="ql-block"> 潮汕地域的微型标本</p><p class="ql-block"> 文中“不起眼的小镇”实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机械厂(工业文明)与巷道(传统社区)的空间并置,再现《遍地风流》中碾石场对山村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营业员讨论足球赛的场景,预示大众娱乐对深度阅读的吞噬(比波兹曼《娱乐至死》早五年预警)</p><p class="ql-block"> 四、美学创新:散文的戏剧化实验</p><p class="ql-block"> 留白艺术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结尾“突然我的心隐隐作痛”后的戛然而止,创造沉默的爆破力:</p><p class="ql-block"> 省略号中藏匿着作者对《练江情》中阿水式精神陨灭的哀悼</p><p class="ql-block"> “书啊书!”的呼告与开篇雨声形成环形结构,使短短文章获得史诗密度</p><p class="ql-block"> 反讽的悲喜剧底色</p><p class="ql-block"> 标题“喜剧”实为复调反讽:青年从求知者蜕变为烟品推销员,构成存在主义式荒诞</p><p class="ql-block"> “股长”身份带来的“潇潇洒洒”步态,与雨中奔跑的笨拙对比,揭示科层制对主体性的驯化</p><p class="ql-block"> 结语:雨中消失的精神史路标</p><p class="ql-block"> 《书的喜剧》如一枚嵌在1990年雨幕中的时光胶囊。当青年工人的背影在小镇巷道渐渐模糊,当万宝路的青烟缠绕着《萍踪侠影》的封面,李绪强用潮汕方言的密码,写下了一部微型《知识考古学》——它宣告了以书籍为圣物的古典阅读时代的终结,预言了工具理性对精神世界的收编。</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后的今天,在算法推送和碎片阅读的时代重读此文,“书啊书!”的呼告依然震耳欲聋:那些被雨水打湿的纸页、被香烟烫伤的理想、被股长制服裹挟的青春,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拷问——当知识从“进步的阶梯”沦为“晋升的阶梯”,人类该如何赎回思想的重量?</p>